词条 | 多基因假说 |
释义 | 多基因假说的发现1908年尼尔逊·埃尔用红粒和白粒小麦进行杂交试验,提出了多基因假说,对数量性状的遗传进行了解释。按照他的解释,数量性状是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作用的结果,每个基因对性状表现的效果较微,称为微效基因。但其遗传方式仍然服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而且还假定:(1)各基因的效应相等。(2)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3)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最终结果满足剂量效应。(4)有些数量性状受到少数几对主基因的支配,同时受到一些微效基因的修饰。(5)各个基因对外界环境敏感,其表现性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多基因假说的实验依据在小麦粒色的遗传研究中发现,红粒×白粒→F1,表现为中间程度的粒色;F1→F2,F2的籽粒颜色由红到白呈连续变异的过渡类型。有以下几种情况: A B C P1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 ↓ ↓ F1 红粒(浅红) 粉红粒 红粒 ↓U ↓U ↓U F2 3/4红粒 15/16红粒 63/64红粒 1/4白粒 1/16白粒 1/64白粒 试验结果分析:F2的表型按非红即白分,其表型比分别为3∶1、15:1和63:1,符合 (3 :1)n (n为控制基因对数);若细分,F2的红粒中又呈现各种程度的差异,按红色的程度分为: A中,1/4红粒∶2/4中红粒∶1/4白粒, B中,1/16深红∶4/16红粒∶6/16中红∶4/16淡红:1/16白色 C中,1/64极深红∶6/64深红∶15/64红粒∶20/64中红∶15/64中淡红∶6/64淡红∶1/64白粒 F2中随R基因的逐渐减少,r基因的逐渐增加,麦粒的颜色由深红逐渐变浅至白,实验结果表明: ①小麦粒色遗传受多对基因控制,符合遗传的基本规律 ,说明这些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F2类型的分离比符合二项分布(p+q)n,表现连续变异,涉及的基因数越多,F2出现的类型也越多; ③多对基因间无显隐性关系,显性基因间具累加作用。 理论解释:设A1a1和A2a2为两对决定籽粒颜色的基因,A为增效基因,a为减效基因,A与a没有显隐性关系。 P: A1A1A2A2×a1a1a2a2 红粒↓白粒 A1a1A2a2(粉红粒) ↓U F2基因型及比率: 1a1a1 A2A2、 2A1A1A2a2、4A1a1A2a2、2a1a1A2a2 1A1A1A2A2、、2A1a1A2A2、1A1A1a2a2、2A1a1a2a2、1a1a1a2a2 增效基因数: 4 3 2 1 0 表型: 深红粒 红粒 中红粒 淡红 粒白粒 表型比: 1/16 4/16 6/16 4/16 1/16 多基因假说多基因假说(polygene hypothesis)又名微效多基因学说,其基本要点如下: ①同一数量性状是受多对微效基因的共同作用(联合效应)。 ②微效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所产生的效应是微小的,且大致相等,不能辨认单个基因的效应,只能按性状表现一起研究。 ③微效基因的效应是累加的,又称累加基因 ④微效基因之间常无显隐性关系,用大写字母表示增效,用小写字母表示减效。 ⑤微效基因对环境敏感,因而数量性状的表现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⑥微效基因与主效基因一样,都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并且具有分离、重组、连锁等性质。 数量性状遗传由于数量性状的基因的数目多,每个基因作且可以累加,再加上环境的影响,而表现连续变异。 阈性状::指遗传基础是微效多基因、而表型是非连续变异的一类性状,是一类重要的数量性状 。 阈性状表现特点: 性状的差异在外观上是不连续的,导致差异的基本物质分布是连续的,这种连续分布上存在一个阈值。有关的基本物质低于阈值时,表现一类性状;高于阈值时,表现另一类性状。如死亡与存活,中间只有一个临界点。 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⑴数量性状呈现变异的连续性。只能用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取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 ⑵对环境的敏感性。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异。 ⑶分布的正态性。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双亲中间型;F2表型平均值大体与F1接近,但变异幅度远超过F1。 ⑷F1代常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超亲遗传)。 ⑸多基因作用的微效性。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1、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区别
基因类型 微效多基因 主基因 基因作用 累加作用 显隐性关系 环境 易受环境影响 不易受环境影响 表型变异 连续变异 不连续变异 性状特点 易度量 不易度量 研究对象 群体 个体和群体 研究方法 群体大,世代数多,采用统计方法 群体小,世代数少,用分组描述 2、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联系 控制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与控制质量性状的主基因都在染色体上,都符合遗传的基本规律,二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某些性状既有数量性状的特点,又有质量性状的特点,因区分性状的方法不同而异。如小麦粒色。 ②同一性状因杂交亲本间相差基因数不同,性状的表现不同。相差基因数越多,表现数量性状特征越明显。 ③某些基因可能同时影响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控制某一性状的主基因,对其他性状起微效基因作用。如白花三叶草,基因A1与A2互作产生叶斑(主基因),增效基因A越多,叶片数增多(微效基因) 。 ④某些性状的差异在外观上是不连续的,导致差异的基本物质分布是连续的。如阈性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