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掇刀长坂坡 |
释义 | 掇刀长坂坡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响岭岗至鸦铺一带的坡地,东有汉水为屏,西有山峦层叠的荆山和险峻的沮漳二河,北有虎牙关,是荆襄古道的惟一通道,南有滔滔长湖。惟掇刀石长坂坡有方园五十余里的坡岗地,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三国志》和有关史书记载,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统一北方,为阻值刘备占据荆州,同时欲报诸葛亮火烧新野之仇,起兵五十万,挥师南下。刘备寡不敌众,弃新野,丢襄阳,沿荆襄古道向荆州退却。 概述掇刀长坂坡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响岭岗至鸦铺一带的坡地,东有汉水为屏,西有山峦层叠的荆山和险峻的沮漳二河,北有虎牙关,是荆襄古道的惟一通道,南有滔滔长湖。惟掇刀石长坂坡有方园五十余里的坡岗地,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长坂,又名长坂坡,在今湖北省荆门县西南。《旧唐书》长林县条说:“晋分编县置长林县,以其有栎林,长坡故也。”长林县的县名,系取长坂之“长”,栎林之“林”。《荆门州志》记:晋于编县故城设长林县,并置武宁郡于编县故城,长林县与武宁郡俱立。昔日武宁郡至乐乡关(现钟祥市双河镇)八十里中,拱木修竹,隐天蔽日,长林盖以此名。《后汉书--刘圣公传》: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 历史据《三国志》和有关史书记载,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统一北方,为阻值刘备占据荆州,同时欲报诸葛亮火烧新野之仇,起兵五十万,挥师南下。刘备寡不敌众,弃新野,丢襄阳,沿荆襄古道向荆州退却。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昼夜追赶,刘备行至荆门城南的掇刀石附近,被追及。刘备带领几十个随从仓皇逃走,随军眷属和上十万百姓都被曹军围困。赵子龙为救刘备妻小,单枪匹马与曹军大战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救了糜竺和甘夫人,又救出阿斗。从此,赵云获得了盖世英雄的美誉。“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 张飞率二十骑断后保护。在长坂桥头,他据水断桥,单骑横矛,面对曹军诸猛将,如曹仁、文聘、李典、夏侯惇、许楮等,嗔目大声叫道:“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久闻张飞勇猛,见他如此威风凛凛,心中已生胆怯,又见张飞背后树林里尘土飞扬,害怕中了埋伏,谁都不敢上前,旋即引兵而退。 刘备弃妻儿后,率百姓斜抄近路,急奔沙洋汉津渡口,与前来接应的关羽水师会合,得以渡沔水,前往夏口(今武汉)。自此演绎了后来的孙刘联合抗曹、火烧赤壁的好戏。 现在,掇刀长坂坡古战场硝烟已散,但尚存的遗迹有:掇刀石、关帝庙、响岭岗、望兵石、关公柏、马刨泉等。 真假长坂坡明洪武十三年当阳县治从万城迁回玉阳镇后,明万历十年(1583年),选城西南一山冈,称曰长坂坡,假定坝陵桥之后,就出现了一个真假长坂坡的混淆问题。 多少年来,真正遗址逐渐消声匿迹,称名的长坂坡渐渐神气起来,但史志学界人士总是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维护历史真实,对长坂坡秉笔直叙。清宣统《湖北通志·地舆十八》中,明知当阳建立了长坂坡古迹仍坚持落笔记载了:“当阳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更为明显的是民国十六年成书的《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五篇第二卷中,还有“长坂坡在城东北二十里,今图在城西南,恐非是”的记载。说明该书虽未说明“城”指向何城,但从“东北”与“西南”方位不符,提出了“恐是非”的质疑,并且刊刻于书。解放后,1957年有的学者,就曾提出了长坂坡真正遗址的问题。1979年开展地名普查时,荆州地区一次地名工作会议上,也有同志提出长坂坡遗址的问题。1985年12月,黄红军同志在《湖北方志通讯》第10期上发表了《长坂坡古战场究竟在哪里》一文,更加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当前,全国开展修志工作,对于澄清这个问题,是个大好时机。为此,试谈自己粗浅看法如下: 一、荆门是汉时当阳的故地分明是“当阳长坂”。这个“长坂”怎么会跑到荆门来呢?这必须从历史沿革来研究。因为荆门汉时是当阳的故地,汉时荆门县名还没有出现,汉时的当阳治所设在今荆门市团林西北侧。 首先,我们从论述我国各地的地理状况和历史变迁较早的著作一一《水经注》上的记载来看,《水经注》卷二十八:“河水自荆城东南流经当阳县之章山东。”河水就是汉水。“荆城在长寿县南七十里,滨汉江。”(见《水经注疏》卷二十八卷第46页)。长寿县即今钟样县。“南七十里,滨汉江。”即今钟祥县石牌镇。章山,《禹贡》注为马良山,“东南流经当阳县之章山东”,即流经现荆门市马良镇的马良山。这个记载说明汉时当阳的辖区已东抵汉水。 第二,地方志书有记载。《钟样县志》记载:“汉晋时在编县之南的今荆门县治附近,置有当阳县,今钟祥西南境在汉晋时已人当阳的东南地域。” 《当阳县志》记载:“汉析江陵地,别置当阳,此当阳命名之始。”又载:“当阳本汉县,襟江带汉,跨有沮漳,幅员辽阔,亦云壮哉。”又载:“汉时当阳并荆门地,古城在今州东南有古权国城。”又载:“晋隆安时,析当阳地置长宁县,长宁建于东,则当阳渐徙而西。”(治所迁到漳河东岸附近,有说在今当阳县官当一带)。 《当阳地名志》1980年版记载:“北周,以当阳及编县地置平州,领漳川、安远二郡。隋开皇七年(公元588年)改平州为玉州,州治初设玉泉寺,后移今县城一一玉阳镇。明洪武元年(1363年)徙治方城(今万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水患,由万城复还旧治,即今当阳县城玉阳镇。” 宣统《湖北通志》记载:“当阳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汉初治东城,后移治玉阳山南半里,明初移治方城,洪武十三年以水患复还原治。” 清同治《荆门直隶州志》载:“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析长林县始设荆门县(一说唐贞观八年始设荆门县)。” 第三,其他历史书籍有记载北京大学1983年编写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注明:“汉时的当阳县,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明史》记载:“当阳(州西)原属荆门州。明洪武九年,改属荆州府,十年五月省入荆门县,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州,东南有方城,洪武初年移治于此,十三年复故。 《湖北通志·舆地志·沿革图》中的汉代地图古当阳亦标明在今荆门境。 《中国历史地图册》中东汉·荆州刺史部踵,标明的古当阳治所,亦正好坐落在荆门市团林铺西北侧。 上述记载说明,汉时的当阳不等于现在的当阳,汉时当阳地域包括今荆门中部,治所设在今荆门团林铺一带。现今的当阳县治所,是在发生长坂坡追击战三百八十年后,才迁到玉阳镇的,后来又搬到方城,(江陵西60里今万城)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迁回玉阳镇直到现在。 二、长坂坡是现今荆门辖区 古当阳的治所在今荆门市团林铺西北侧,那么,“长坂”又在何处呢?现已有下述情况可以证实: 、在荆襄古道上,北起掇刀石,经团林铺、五里铺、十里铺南到纪山,这条达百里的山脉,春秋时称为“坂高”,后即称为长坂冈(《中国历史地图册》《春秋·楚图》)。 、《资治通鉴》记载:“当阳长坂,在今荆门军当阳县东南(笔者注:主要为东略偏北)百二十里。”这正好在“长坂冈”这条线上。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有《三国郡县图》,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亲自考证绘制的。该图不仅把古当阳标在荆门南不远,而且把“长坂”标在今“杨树港”的正西不远。 、民间文学《血战长坂坡》中对长坂坡地形的描述:“到当阳道,……前面是一座高大的木桥,叫坝陵桥,过坝陵桥是一个偌大的荒山坡。……长坂坡的西北面的进口是坝陵桥,东南面是东山口,也叫景山口,出东山口就是长坂河,有座桥叫长坂桥,穿过长坂桥,前面是汉阳道,通往飞虎山、汉津口……”现在,今掇刀西有古洞道河床遗址,掇刀石坐落的地方,正好是长坂冈的起点,东面有小河,当时古代的长坂河(现称杨树港河),过河就是通往汉津口(沙洋)的大道(即现今荆门到沙洋公路)。这些符合当年长坂地形地貌特点,在现今的当阳“长坂”是根本无法找到的。 、近几年,先后在长坂冈头荒野中发现铜斧、铜锁,而且,以前还在五里铺一古基中,挖掘出一件兵器——三国铭文弩机(现存市博物馆中)。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地形地貌、实物旁证,都证明长坂坡古战场有在荆门掇刀石一带的可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