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
释义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位于莫高窟,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于1992年2月开工,1994年3月落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友好的象征。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中心的建成,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简介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该中心陈列部分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录相演播厅向观众放映有关敦煌石窟艺术和陈列中心概况的录相片。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在此得以展现。第一展区是八个原大复制洞窟。它们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4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均属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第二展区“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创建过程和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比值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第三展区(位于陈列中心展厅的二楼)是辅助展区,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专题文物陈列。开放时间:8:00-17:00门票:20元(外宾团讲解费另收5元),也可购买莫高窟与陈列中心联票(55元)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地区,是这一带几座石窟的总称,计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其余则为莫高窟的分支。

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断崖上,所占崖面全长1618米,绝大部分洞窟分布在南段长约1000米的地段内,仅有少量在崖壁的北端。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说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历经了前秦、北凉、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共留存大小洞窟491座,塑像2400多躯。莫高窟采用木构建筑,现多已毁灭,仅存唐宋时期的木构窟檐5座。这些塑像、窟檐和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敦煌艺术。

文物历史

丝绸之路

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从内地去的僧人在此开始了石窟的营建。公元六世纪末,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由于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尽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此后,由于“丝绸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在吐鲁番统治时期(公元 1516--1715年),莫高窟,尤其是窟内塑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世纪初,帝国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

按照开凿时间划分,十六国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开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形制分为供僧人居住、修禅的禅窟,带中方柱的塔庙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种。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并画出木结构和卷草形式;后部为平顶,也绘有木结构形式,并缀以飞天等图纹;四壁绘有表现佛教题材的壁画。这一时期的塑像,本尊以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为主,组合一般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一佛、二天王,也有个别是单独一躯佛或弥勒像的。 佛像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抵额际。佛像身着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红色僧伽梨,但过分强调了衣饰的装饰色彩,仅在细节上有一些现实性手法。虽然佛和菩萨都来自异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着等都有严格规定,但中国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这些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将他们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罗艺术风采外,带有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形象。在北朝后期,佛像的造型趋于更加丰腴浑厚,面相圆润俊秀,修眉细目,面带微笑,具有相当的人性化。由于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属玉门系砾岩,极其粗松,便于开凿洞窟但不宜于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占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摆脱洞窟石雕、摩岩造像的格式。此时期石窟的代表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隋唐时期

敦煌艺术的鼎盛时期,开凿的洞窟数以千计,仅保存至今的就有298个。隋朝的洞窟,在形制上承袭了北朝的前后结构,但龛略深,置一佛、二罗汉(迦叶、阿难)、二菩萨,有的还有天王和力士形象。由于龛室的加深,罗汉及菩萨像已经不再都是贴壁的“高浮雕”,而多是脱离壁面的“圆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造型更趋世俗化,但雕塑艺术中的立体造型手段尚未得以充分发挥。此时期的代表为第206窟。唐朝的洞窟多为正方覆斗状顶的殿堂式,后壁开一大龛,深宏如厅堂,中置须弥坛,上设佛像。塑像组群一般为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二供养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佛居于中心位置,女性成分明显,体态丰腴,面容慈祥,结跏趺座;头梳螺髻,手作说法印或无畏印,身着土红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线条流畅优美,尤其是下摆摺纹生动刻划出丝织袈裟的柔软光滑并透露出衣饰下的肌体美,使塑像的内在与外涵得以完美统一,充分显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萨、供养天均为少女形象,温柔典雅,显得既妩媚艳丽而又高贵、不容亵渎;罗汉像为一老一少,即迦叶和阿难,生活气息浓厚形貌和性格特征显著多样;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严整,力士像凶猛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现出一种力量的美。这些雕像虽然各有特色,但却准确地统一在一个鲜明的题材下,丝毫不显杂乱。此时期的雕像,普遍进行了彩色金箔妆銮,被称为“彩塑”,与周围斑斓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场景。这时期的代表为第322、220、328、46、45、130、194、225、158等窟。

自五代起

由于“丝绸之路”趋于冷落,敦煌地区的开窟造像活动也日渐冷落,而且在艺术水平上并无长足改进,甚至显得僵硬空虚。持续至明代,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地处内陆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兴盛,开窟活动也逐渐终止了。现存的此时期洞窟有145个。

敦煌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即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并逐渐演化为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汇合地。敦煌石窟系统地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间佛教塑像的发展序列,和敦煌壁画、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独立学科-敦煌学。因此,敦煌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研究所历史

1944年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了对敦煌石窟文物的管理和守护工作。1949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并设置保护室(组),开始了对莫高窟的抢救修复和保护。

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为敦煌研究院,保护室随之扩大为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她是我国最早从事石窟文物保护的专门机构。5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主要从事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壁画、塑像修复及工程加固为一体的科研实体。保护所下设环境研究室、分析研究室、修复技术室、档案信息资料室、图像处理研究室,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并设有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与美国盖蒂保护所(GCI)、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与日本大阪大学合作项目研究实验室等机构。目前已形成一支由博士、硕士、学士及化学、物理、工程地质、计算机、林学、建筑、测绘、摄影、气象等多种学科,近50人的高、中、初级专业职称组成的保护科技及修复技术队伍。并具有X衍射、X荧光、付立叶红外、偏光显微镜、全自动环境监测仪等一批先进的分析及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现所长由王旭东博士担任。

几十年来完成了敦煌三座石窟的加固工程,及壁画、彩塑的修复、加固。同时协助完成或正在完成新疆、青海、甘肃、河南、宁夏、西藏、浙江等省的壁画、彩塑修复及土遗址加固工程等数十项省内外重大文物保护维修项目。现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下达的保护科研项目约40多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近年来与国内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完成了甘肃省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敦煌壁画的计算机贮存与管理系统的研究”、国家科委“九五”国家重点攻关科技项目“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国家863项目“曙光天演Power工作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及艺术复原”等高科技项目。以上项目的研究并付诸实施将为我国采用计算机技术存贮文物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20世纪80年代末

开始国际合作保护敦煌莫高窟项目,先后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GCI)、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美国梅隆基金会及美国西北大学等外国机构合作,进行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保存等方面的研究。1993年我院同美国GCI、中国文物研究所成功的举办了“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受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资助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举办了“中国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培训班”。 2000年又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举办了“土遗址保护培训班”。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将立足敦煌,面向全国石窟及壁画、土遗址,放眼世界,继续加强同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参观信息

门票

20元/人

交通

从敦煌汽车站打的直达

住宿

临夏河海大厦:临夏河海大厦隶属于临夏州经济贸易委员会。是以河海宾馆为主体,集食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厦。设备豪华、装饰典雅、风格独特。2000年被甘肃省旅游局首批命名为“旅游定点”宾馆。宾馆有标准间、豪华套间共91间,大、中、小型会议室洽谈厅7个;高级餐饮包厢16个,500多个餐位;内设有豪华歌舞厅、露天酒吧观景台等。是国内外宾客的理想选择。

美食

敦煌臊子面是一种传统手工麦面制品,作法是将面粉加水和匀,用面杖把面团擀薄,切成长条煮熟,加汤食之。面条细长而匀称,尤像韭叶,加之汤的味道鲜美,吃上一碗,使人顿消饥饿疲劳。臊子面关键在汤,汤的制作很讲究,先将臊子(猪羊肉、萝卜、洋芋等)在锅内适火炒好后加入水,再辅之豆腐,葱,蒜,香菜、虾片、芝麻等佐料,然后将面挑人汤中,即成一碗难得的美食。用臊子面待客,是敦煌人最好的款待。敦煌黄面黄面也是一种麦面制品,它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煮熟后,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别具风味。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面师傅时而要将面拉成长条,时而旋转拧成麻花状,将一团七八斤的面团拉成一把细如粉丝的面条。下锅煮熟的黄面色泽黄亮,乘热拌莱食之,吃起来开胃去腻,清热解烦,令您食欲大增,大饱口福。

购物

民乐紫皮大蒜以个大、瓣肥、汁多、味辣、易剥皮而出名。旧时,因地处偏僻,贸易不畅,仅在洪水城郊种植,且种植数量不多,产品多为自食或馈赠亲友。清、民国时期,大蒜产量有所增加,年总产量数十万市斤,除自食外,部分产品还销往邻县。

小贴士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6: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