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断屠
释义

基本信息

词目:断屠

拼音:duàn tú

词义: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旧称“禁绝杀生”。每逢天灾或某些特定的日子,由官府出告示禁止宰杀牲畜。俗信杀生过多,会激怒葵,兴水旱灾惩治世间。凡逢断屠日,民间一律禁止杀生,不吃鱼肉荤腥。有人身穿蓑衣,穿街走巷,维护断屠,祈求消灾赐福。

谓禁绝屠杀畜类。史载我国断屠之制,起于唐高祖。初断屠杀以顺节令,或于帝王生日下诏断屠,以长福德。后佛法兴隆,于斋月、斋日,帝王常下诏断屠;断屠日非唯不杀畜生,国亦不行刑。

详细解释

1. 禁止屠宰。

《隋书·高祖纪下》:“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 武元皇帝 、 元明皇后 断屠。”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从前做知县老爷的,要了要替百姓求雨,一面出告示断屠。”

2. 停止执行死刑。参见“ 断屠日 ”、“ 断屠月 ”。

3 (杂语)高承事物纪原曰:‘唐会要曰:武德二年正月,诏自今以后,每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断屠。此断屠之始。’通俗编二十曰:‘隋书礼志,只雨不应,乃涉市禁屠,百官断伞扇。许观东斋记事,隋高祖仁寿二年,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断屠。则此事隋已有之,不始于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