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段正澄 |
释义 | 段正澄,江苏镇江人,华中科大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他领衔攻关研发生产的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大大提高了国产汽车发动机的质量;领衔研发的数字化放疗设备伽马刀,在国内医院被广泛应用到体部肿瘤的放疗中。 中文名:段正澄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镇江 出生日期:1934年 职业:教授,博导 毕业院校:华中工学院 主要成就:1993年被授于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人物简介段正澄,湖北武汉人,1934年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53年至1957年就读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金属切削机床与工具专业,后留校任教。1957-1985年,任华中工学院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5年至今,先后任华中科技(理工)大学机械(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段正澄教授兼任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机械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个人履历1953年,19岁的段正澄成为华中工学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从此扎根喻园。 20世纪50年代的华中工学院初建阶段,“把一个大食堂用砖头分成许多格,每格就是一间教室”,学生们把嗓门也当做评判老师水平的指标。段正澄和同学都要在节假日参加基建工作,常常是上午种树,下午在工地当小工,现在的东二楼东三楼都有我挑过的砖”。 回忆起这段建校岁月,段正澄感慨地说:“虽然生活艰苦,但很磨练人的意志。而且正是因为亲自参与了,所以有着特别的荣誉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壮大作出自己的努力。” 段正澄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多彩。认真学习之余,身高1.8米的他很快成为学校篮球队的第一任队长,专打后卫。 1954年,篮球队拿到了湖北省冠军。 还没来得及换下球衣,时任院党委书记的朱九思叫住了队长段正澄,第一句话就问:“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还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紧张,虽然他的成绩还不错。 “还可以也不行。”朱九思认真地说,“华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只要你会打球。作为队长,你以后要统计每位队员的学习成绩给我看。” 这次对话给段正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九思书记一直都非常关注我的学业和工作。就算他退休后我去看望他,他也总督促我好好工作,科研要做大做强。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如果学不好、做不好,就对不起学校、对不起他。” 学校团结、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一直是段正澄最留恋的地方,“1953年的华中工学院是由数所学校的一些专业合并而成的。从建立起,学校领导就非常注重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虽然教师们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但相互之间的那种关心互助,深深影响了我们那群学生。人心齐,泰山移,这是一片造就人才、成就事业的沃土。” “机械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踏实、务实、求实’的毕业生,作为老师,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尽职尽责、脚踏实地。”段正澄回忆说,当年他和同学的毕业设计是在南京机床厂进行的。当时在该厂实习的还有全国6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半年后毕业设计结束时,该校学生设计图纸的质量名列前茅,该校师生刻苦认真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给厂方和兄弟学校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后来的机械学院已在国内机械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见证了这一跨越式发展的段正澄认为,学院发展到后来的规模,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全院教职员工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结果。正如李培根校长总结的那样:自强不息(Striving)、团结协作(Teamwork)、快速反应(Agility)、尽职尽责(Responsibility),已构成了学院的STAR文化,“而这些都为我们团队取得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段正澄从金属切削机床与工具专业毕业后,留在机械系当了一名教师。围绕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这个研究方向,他和团队成员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最初的研究单机自动化加工,到多工序自动化加工,到数控加工,再到多学科交叉数字化加工,一步一个脚印。 1979年段正澄当上机械自动化教研室主任,作为学术带头人,他的使命是将教研室这条船驶向更广更深的水域。 “从事科学研究,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因此绝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选准了目标,就要长期坚持,不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出成果,出大成果。”对于坚持的意义,段正澄有着特别深刻体会,他形象地说:“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 段正澄还非常看重科研中的团队精神。他时常强调,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每个人都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环境、团结的氛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更好的合作、更快的进步。 1993年,段正澄担任所长的机械学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同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6年段正澄课题组开始与深圳奥沃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紧张的开展了立体定向伽马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的研发工作。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玛刀问世。全身伽马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进行高剂量的伽马射线辐照,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了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2005年,该项目“OUR-QGD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产品已在全国25个省(市)的62家大型医院应用,至2008年底,已治疗体部肿瘤患者13万余人。 “团队的和谐合作让我们把想法变成了现实。”段正澄说,“这是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该成果“OUR-QGD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谈及自己的团队,段正澄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最大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段正澄一直在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机械加工自动生产线、数字化加工装备、数字化放疗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我国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2003年、2005年、2008年,他和团队成员先后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2月,段正澄赴京参加了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坐在会场的第一排,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008年的获奖项目“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让团队成员整整努力了三十年。 从1977年开始,他们团队一直与工厂合作进行曲轴磨削加工技术的理论与加工装备研究与开发。他们决心研发并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精汽车曲轴制造设备。1979年,他们主动走进孝感机床厂,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与技术人员并肩努力。1983年,他们终于在国内率先研发生产出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申请了国家技术专利,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 在之后的岁月里,段正澄和团队成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设备升级改造,使产品在国内保持先进水平。玉柴机器制造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北方曲辊有限责任公司等著名企业纷纷与他们签下订单。 经过努力,段正澄带领的团队,针对曲轴高精度、高效率磨削加工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了一系列工艺创新、机械系统结构创新和磨削过程控制创新,在国内率先研发出3个系列6种型号的数控曲轴磨床。 我国生产的汽车曲轴磨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与国外生产的同类设备相比,有些结构更简单,价格只有进口设备的二分之一左右,大大降低了汽车曲轴的生产成本。 从1983年开始,该产品销售到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河南、广西、山西等13多个省(市),23家企业得到应用。 同样,针对我国20世纪80、90年代高档激光加工装备基本依赖进口的现状,段正澄和团队成员从1985年开始了艰苦的研究。经过努力,研究团队突破了国内外激光拼焊板的待焊板边传统加工方法,解决了在线激光切割-焊接用一光路复用的难题,发明了激光切-焊组合加工新方法,并主持研发了14种国内首台(套)激光加工装备。其产品已在神龙汽车、东方电机、胜利油田、成飞、三一重工等大型骨干企业应用,并出口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2003年,该项目“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切焊组合加工技术与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一直在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机械加工自动生产线、数字化加工装备、数字化放疗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我国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成就及荣誉段正澄教授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217篇,三大索引收录78篇;主编《光机电一体化手册》,参编《机械工程手册》,编写教材4本; 获授权专利19项(发明专利5项)。 由于成绩突出,段正澄教授曾先后分别被评为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先进教育工作者,1991年被授于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3年被授于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他任所长的机械学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