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锻钢法 |
释义 | 《锻钢法》一文为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收录于《梦溪笔谈》,文中记载了我国古代锻铁为钢的两种工艺方法:团钢法和百炼钢法,并对它们的优劣作了比较。其对宋代的炼钢方法作了如实的记录,为我们研究中国冶炼技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文名:锻钢法 作者:沈括 朝代:北宋 出版:《梦溪笔谈》 作品信息作品名称: 《锻钢法》 作者:沈括 出自:《梦溪笔谈》 作品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作品译文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用柔铁盘屈起来,再把生铁嵌裹在它的中间,用泥封好烧炼,锻打使它们相互渗入,这叫团钢,也叫作灌钢。这不过是伪钢罢了,暂时依靠生铁使它坚硬,再经过两三次烧锻,生铁自然成为熟铁,仍然还是柔铁。然而天下没有人认为不对,是因为不认识真钢罢了。我出使时,到过磁州锻铁作坊,看过炼铁,才认识了真钢。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洗尽柔面,那面筋就现出来了。炼钢也是这样,只需要选取精铁,锻打一百余次,每锻一次就称一次,锻一次就减轻一点,直到锻打多次而斤两不再减少,这就是纯钢了。即使再锻百次,也不会损耗了。这乃是铁里面的精纯部分,它的色泽清明,磨光后就呈现出黯淡的青黑色,与一般的铁迥然不同。也有锻炼精铁,直到耗尽而完全没有钢的,这全取决于出产的地方。 作品赏析《锻钢法》记载了我国古代锻铁为钢的两种工艺方法:团钢法和百炼钢法,并对它们的优劣作了比较。 团钢法(或称灌钢法)是我国古代一种低温炼钢法。团钢是把生铁与柔铁相掺和。经过“泥封炼之,锻令相入”的工艺制成的。这一炼钢法在古代运用得相当广泛,许多钢制件都是用这一方法制作的。例如,北朝时代的工匠綦母怀文造“宿铁刀”,锋利无比,可以“斩甲过三十扎”,就是用团钢法锻制的(见《北史艺术列传》)。 百炼钢法是通过烧炼使铁掺碳,再锻打使掺入的碳分布均匀,使晶粒变细,并清除掉原有的杂质,从而获得优质钢。沈括用“淘面”的过程对这一炼钢法作了生动的比喻,他把纯钢比作是面中之“筋”,“濯尽柔面,面筋乃见”,精铁经过百次锻打,才能成纯钢。 《锻钢法》对宋代的炼钢方法作了如实的记录,为我们研究中国冶炼技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他在文中把团钢称为“伪钢”,这一观点却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从政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兹举其要点:公元1070(熙宁三年),参加了王安石变法,并且是改革派的中坚人物;公元1075(熙宁八年),出使辽国,“正驳斥辽国无理争地要求,维护了宋室主权;继而镇守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武备,设防边睡,有效地抵御西夏。沈括一向重视兴修水利、监制兵器、管理财政等,希望促进国家强盛。沈括在从政的同时,一生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明的记载。所进行的科研,堪称广博,诸如观测天象,绘制浑仪景表,补修《奉元历》;在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和“会圆术”;在物理学方面,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早于欧洲400多年,对共振规律也有研究;在地质学方面,从岩石生物遗迹中推论出冲积平原的形成,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钻研药用植物与医术。沈括平生著述颇多,著名的传世之作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在《资治通鉴长编》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写的《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等资政史料。 公元1082(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沈括连累受贬,居润州,筑梦溪园(今镇江东郊),潜心著述,至绍圣元年复官爵,公元1095辞世,终年65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