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短暂脑缺血发作 |
释义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的相应区域一过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超过2h长一流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影像学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传统的TIA定义时限为24h内恢复。 病因病理病机本病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其发病可能有多种因素引起。 (一)微血栓: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硬化斑块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游离脱落后,阻塞了脑部动脉,当栓子碎裂或向远端移动时,缺血症状消失。 (二)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该处产生血流旋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 (三)脑血液动力学改变:颈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时,如病人突然发生一过性血压过低,由于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本病发作;血压回升后,症状消失。本病多见于血压波动时易出现本病发作。此外,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害亦可使脑局部血流量突然减少而发病。 (四)颈部动脉扭曲、过长、打结或椎动脉受颈椎骨增生骨刺压迫,当转头时即可引起本病发作。 临床表现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男多于女。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 (一)颈动脉系统的TIA较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较少,但持续时间较久,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偏盲及昏厥等。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较颈动脉系统TIA多见,且发作次数也多,但时间较短。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常见为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视物模糊或变形、视野缺损、复视、恶心或呕吐、听力下降、球麻痹、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临床表现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刻板性特点,诊断并不难。须与其它急性脑血管病和其它病因引起的眩晕、昏厥等鉴别,后者可参阅第12章有关章节。 预后本病常系脑血栓形成的先兆,颈动脉TIA发病1个月内约有半数、5年内约有25~40%患者发生完全性卒中;约1/3发作自然消失或继续发作。高龄体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均影响预后,主要死亡原因系完全性脑卒中和心肌梗塞。 治疗本病可自行缓解,治疗着重于预防复发。应调整血压,改善心功能,保持有效血液循环,纠正血液流变异常,避免颈部过度屈伸活动,并长期口服抑制因小板聚集剂,如阿斯匹林0.05~0.1克,1~2/d,或潘生丁25mg,3次/d或亚磺吡唑酮,0.8g/d。颈椎病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时,可行颈椎融合术或骨刺切除术。 预防常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出现说明颅内某小动脉管微栓塞、血流量降低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而出现临床上的肢体麻木无力、头晕等症状,后因脑血管自身的调节等原因短时间脑缺血改善,症状消失。医学研究认为这种脑内小动脉的狭窄是由于从硬化的动脉内膜或心脏内膜上脱落的破碎小块物或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随血流到脑内小动脉或脑动脉本身硬化后所引起。如果上述原因不解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会再发甚至完全堵塞该动脉而引起大中风。因此其治疗不仅是治疗本病,而且对于预防大中风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活血素口服液对改善微循环效果好,阿司匹林和力抗栓被认为是目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对该病的治疗有效;潘生丁可与阿司匹林合用;抗凝剂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但有引起严重出血的危险,需要医生的随访和实验室的监测;低分子右旋糖酐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患有高血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用降压药时,切不可使用强力降压药使血压急剧降低,而应使血压缓慢降低并维持在21.3KPa(150-160mmHg)左右,血压过低会引起大中风。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施行血管手术治疗在国外已十分普遍,主要包括: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气囊血管成形术、颅外颈内动脉搭桥术等。 图书信息书 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作 者:毕齐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 ISBN: 9787509127612 开本: 16开 定价: 49.00元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阐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和演变、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治疗、预后评估以及医学影像学在研究中的作用等。书中既有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诊疗进展,又有多组病例分析,资料翔实,密切结合临床,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本病。本书可供内科尤其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毕齐,1982年新疆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及英语教研室主任,工商管理学硕士(MBA)。兼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科教司卫生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卒中杂志》编委。 作为访问学者,多次赴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院神经内科学习,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脑卒中单元、急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以及功能磁共振在神经科的应用等。还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及日本做过短期学术访问。科研重点是有关脑血管病溶栓治疗、功能磁共振的临床应用、青年脑卒中、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以及脑血管病合并症的研究。 作为科研项目总负责人及分中心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吴英恺(院士)基金会、北京市科干局、北京市卫生局首都科学发展基金、国家“十一五”科研课题及国际多中心研究等。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等。 图书目录第1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述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来源 一、经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演变 二、经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局限性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持续时间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1小时新定义 第二节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各种修正看法 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 二、伴随梗死的短暂性缺血症状 第三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亚临床型脑卒中及小卒中的关系 第四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第2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概论 第二节 高血压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高血压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的机制 三、循证医学证据:血压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第三节 糖尿病 一、流行病学 二、分类诊断标准 三、糖尿病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四节 心脏病 一、心房颤动 (一)心房颤动引发脑卒中的可能机制 (二)心房颤动循证医学证据 二、心脏瓣膜病 三、冠心痛 第五节 血脂异常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血脂异常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的机制 (一)介导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功能 (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三、循证医学证据 第六节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高同型半胱氨酸作用机制 第七节 C反应蛋白 一、C反应蛋白的作用机制 二、关于C反应蛋白的循证医学证据 第八节 避孕药 一、避孕药引起卒中的机制 二、避孕药引起卒中的试验证据 第九节 睡眠呼吸障碍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流行病学和引发卒中的机制 二、睡眠呼吸障碍与卒中 (一)睡眠呼吸障碍增加卒中风险 (二)卒中后睡眠呼吸障碍增加 第十节 纤维蛋白原 一、纤维蛋白原参与脑卒中的机制 二、纤维蛋白原与脑卒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第十一节 肥胖 一、关于肥胖的流行病学 二、肥胖引发心脑血管病的机制 三、肥胖与脑卒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第十二节 吸烟 …… 第3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管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第4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 第5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6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耐受及预后评估 第7章 医学影像学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中的作用 第8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处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