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渡扬子江
释义

《渡扬子江》是唐代诗人丁仙芝创作的一首秋景诗。此诗八句四十字,抓住了船行江中,人的视野灵活变化的特点来布设景物,构思新颖。诗人感受独特,诗中画面新鲜。全诗写秋景、秋声,都从船上人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入手,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秋景诗的地方。

中文名称:《渡扬子江》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丁仙芝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诗文字数:40字

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⑵,空波两岸明⑶。

林开扬子驿⑷,山出润州城⑸。

海尽边阴静⑹,江寒朔吹生⑺。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⑻。

注释译文

【注释】

⑴扬子江:因有扬子津渡口,所以从隋炀帝时起,南京以下长江水域,即称为扬子江。近代则通称长江为扬子江。

⑵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

⑶空波:广大宽阔的水面。明:清晰。

⑷扬子驿: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在长江北岸。属江苏省江都县。

⑸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

⑹边阴静:指海边阴暗幽静。

⑺朔吹:指北风。吹读第四声,原作合奏的声音解,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

⑻淅沥:指落叶的声音。度:传过来。

【译文】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带来了秋天的讯息。

诗词格律

这首五言律诗的用韵方式是首句不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明城生声,押下平八庚韵(平水韵)。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作品评析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耽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丁仙芝

唐代诗人。一作丁先芝,字元贞。生卒年不详,唐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曾任余杭县尉。《全唐诗》录有他的诗十四首,多为交友旅游之类的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