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
释义 |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是一篇创作于北宋时期的散文。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应三司副使吕景初的要求写的,作于公元1060年(嘉祐五年),时作者人三司度支判官。 作品原文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之东壁。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犹不得也。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盖吕君之志也。 作品译文三司副使这官职,向来不记录以前各任职人姓名的。宋仁宗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冲之,开始查找那些三司副使相关的所有史料,从李缭以前到查道,知道了他们的名字;从杨偕以前,知道了他们的官阶;从郭劝以后,还知道了他们在任的时间,于是记录名称并刻在东边的墙壁上。 能够聚集天下众生的是财物,治理天下的财物的是法律,捍卫天下的法律的是官吏。官吏不良,便有法却不能守;法律不完善,便有财物却无法打理。有财物却不能打理,那么田间街巷中的卑贱小人,都可以侵占掠取和给予的权力,占有万物的利益,并以次来与皇帝争夺百姓,而放纵他们无穷的贪欲,不一定非得是高贵强大杰出的人才能够称雄的。这样的话那么天子还能够不失去他的子民,大概就完全是一个徒有其表的名号而已。天子就算想要有蔬菜吃有破衣服穿,劳累的身体憔悴,操心得愁思满腹,来使天下苍生有幸有足够的供给,而使我们政治安定,我知道那完全是可能的。但是如果完善我们的法律,选择官吏来捍卫法律的实施,这样来治理天下的财物,就是上古的尧、舜也不能不以此作为首要,更何况纷纷扰扰的后世呢? 三司副使,是当今的大官吏,受到朝廷特别尊宠的官吏。一般当今治理财物的法律,有不合适的,以他们的权力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进行讨论并改变它。他们不是非得遵守既定的法律,严守条款的分寸,来完成上级交代的事情而已啊。他们的职责和事务如此重要,那么这种人的贤能或不肖,便决定了天下的有利或损害会怎么样的啊!看看某人,凭他在任的时段,在今天来了解他的政绩,考察他用来辅佐皇上治理财物的方略,那么这人的贤能或不肖,和世事是否得到了治理,我们就可以坐在这看到了。这大概就是吕先生记录这些的目的吧。 作品简析文章阐述了管理财政的重要性,强调兼并活动对国家经济的严重危害,主张完善法制,选拔人才来理财,并说明三司副使职务的重要性。详略适宜,立论明确,论证严密。 作者简介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次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文”。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