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举 |
释义 | 中国古人饮酒之时并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辞后高举酒杯再饮之。称之为扬觯。 “杜举”典故在《礼记》和《左传》两书都有记载,细节上有些出入,主要内容是一致的。《礼记·檀弓下》记载的主人公叫杜蒉,三个配角分别是晋平公、师旷和李调;《左传·鲁昭公九年》则分别记为屠蒯、晋侯(公)、工和嬖叔。 故事公元前533年,晋国大臣智悼子荀盈去逝还没有正式下葬,晋平公却与音乐主管师旷及嬖臣李调喝起酒来,并击钟奏乐。这时御膳房总管杜蒉从外面走进门来,三步并作两步地蹬上宴席前的台阶,向晋平公请求把盏敬酒。晋平公点头答应。杜蒉先斟满一杯酒,捧给师旷说:“旷先生,喝掉这杯酒!”师旷喝过。杜蒉又斟满一杯,捧给李调:“调先生,喝掉这杯酒!”李调也顺从地喝过。杜蒉再斟满一杯,面对着晋平公,二话没说,一饮而尽,放下酒杯,起立,转身就走。杜蒉的举动把晋平公、师旷、李调君臣三人搞得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晋平公急忙叫住正下台阶的杜蒉:“蒉先生,等一下,看你刚才的意思,像是要开导寡人,所以我没有和你搭话儿。你让旷先生喝酒,是为什么呢?”杜蒉重新入座,回答说:“旷先生是音乐主管,是帮君主您听声辩音的,是君主您离开身体的另一双耳朵。甲子日和乙卯日是忌日,因此在子卯两日,国君要撤去宴饮钟乐,学子要停下学业,就因为忌日有所思念而痛心。君主您的大臣都是您的左膀右臂。如果膀臂断了,那样的痛心不知比子卯日的痛心要厉害多少!作为乐师,旷先生应该听到您心中痛苦的呻吟声,但他还是陪您喝酒听乐,说明旷先生没有听到应该听到的声音,您的这双耳朵聋了。所以我请他喝酒。”“那么你让调先生喝酒,又是为什么呢?” 杜蒉回答说:“调先生是君主您的近臣,是帮您查颜对色的,是君主您离开身体的另一双眼睛。服饰是用来表达礼仪的,礼仪是行事的规矩,行事就要有行事的态度,而态度会写在脸上。今天,君主您的脸色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态度,调先生也没有注意到这些,说明您的这双眼睛瞎了。所以,我请调先生喝酒。”“那么你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我杜蒉主管御膳房,是帮君主您品尝滋味的,是君主您的离开身体的另一只舌头。味的作用在于理顺心气,心气用来充实意志,意志用来确定言语,言语在于发出命令。今天,君主您离体的耳朵和眼睛都失职了,而君主您却没有发出让他们复职的命令。这是我的罪过,是我没有把握好滋味。所以,我罚自己喝酒!”晋平公听罢,沉吟道:“寡人也有过错啊!斟酒,罚寡人一杯!”平公喝过,杜蒉接过酒杯,高高扬起向四周传示。这时晋平指示身旁的侍者说:“我死以后,一定要把这只酒杯保留好,不准扔掉!” 杜举意义从此以后,人们喝过别人敬献的酒之后总要扬起酒杯,这个扬杯动作就叫做“杜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