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杜家村
释义
1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杜家村

杜家村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大碶东面4公里,329国道北边,村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265户,总人口673人,外地人口300人左右,分布在3个自然庄(杜家、贝家、顶山)。全村有耕地面积656亩,土地基本被征用,还剩余8亩左右。现有党员24,村民代表32,村民小组6个。近年来随着北仑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也得到迅速增长,厂房出租、山林承包款等为主要经济收入,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103万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收入26.59万元,人均占有396元;农民人均收入8955元,2007年预见比上年增长15%。村年可用资金55万,主要企业有东方汽摩,龙威企业,和宇达公司等。近年来,通过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先进党支部,区级卫生村,新农村,民治法治村,平安村等荣誉称号。

2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杜家村

杜家村位于萧山市所前镇东南面,距城区12公里。坐落在青化山东麓的山坞中。村落三面环山,座南朝北。村区北和郑家、传芳村接壤,南面翻过石门岭与进化镇石门王村交界,东至郑家村的山林,西又和传芳村隔山相连。杜家村原属绍兴县进化区崇越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现隶属萧山市所前镇,辖杜家、贾家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杜家。1992年,有453户,1555人。有耕地506亩,山林4517亩,以培育茶叶、果木为主,是浙江省著名特产杜家杨梅的产地。

基本介绍

杜家村位于所前镇东南、青化山麓的山坞中,北与传芳村、越山村接壤,南隔石门岭与进化镇石门王村交界,东至越山村山林,与杭州生态园相邻,西与传芳、李家村隔山相连。全村由杜家、贾家2个自然村组成,2006年底止,全村有耕地770亩,其中水田710亩,旱地60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有210亩。有茶园700亩,果园2438亩。全村共划分为12个村民小组,485户,其中外来户7户;总人口1412人,其中外来人口10人,劳动年龄内人数1016人,其中男劳力508人,女劳力508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业为主的524人,从事工业为主的105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9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20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80人,从事其他非农行业112人。

村庄由来

相传杜家村原有村民大多姓黄,系南宋绍兴年间从诸暨迁来定居。村中杜姓尊唐朝杜佑为远祖,其五世孙杜瑞为唐朝进士,因授史馆修撰得罪皇上,辞职住苏州叔父家,五代十国之乱,杜瑞迁徙黄岩,后居山阴永昌乡。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杜瑞4世孙杜衍(978—1057)中进士,其后15世孙杜有亮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由永昌乡入赘山栖(今杜家)颜氏家,后繁衍发族,渐成大族,现村民中有67%姓杜,30%姓贾,其他姓占3%。其中杜姓已传至24~25世。杜家村旧名杜贾村,村址属地,据《嘉泰会稽志》载,北宋以前属天乐乡斯里,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天乐四十都,至明代改属天乐崇越乡。民国17年(1928)撤销乡镇,划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山阴七都四图。民国21年(1932)又设崇越乡,民国24年划归所西乡。民国36年镇乡编并,归属所前乡。建国初属绍兴县岱山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属进化区岱山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中建立新群、建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杜家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杜家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为所前公社杜家大队,1984年改建为杜家村民委员会。

土特产杜家杨梅

杜家村为丘陵兼山谷平原地带,盛产水果、茶叶、水稻,“杜家杨梅”的种植有2千余年历史,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天乐杨梅产此有名”,足见“杜家杨梅”久负盛名。村中有龙泉古寺,为名胜游览之景。村口原有建于梁大同元年(535)的山栖崇教寺,鼎盛时有三大殿,被战乱所毁,其遗址拆建为茶果市场,村中尚保留千年银杏树一棵。

1958年粟裕大将曾到杜家参观视察。同年村中还办过乡级林业中学,受到过国家林业部嘉奖。

景观龙泉寺

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因宋代高僧性鉴祖师成佛于此而成名。祖师俗姓李,名寿生,为唐朝汝阳郡王李璡的后裔。祖师为了守墓,在青化山北面的山坞中结庐静修。相传,祖师是在大雪天上山的,发现别的地方都白雪覆盖,只有这个地方,地面是黑的,他走过去一看,雪到了这块地面上,就化了,很惊奇,于是就在这里搭建了茅庐,开始修行,一直到他肉身圆寂。他的弟子,把他的肉身装于荷花缸中,过了三年,打开一看,祖师面色依然红润,皮肤光滑有弹性,丝毫没有腐败之气, 已经成就了肉身舍利,于是用金色火漆把祖师的肉身加以封存,吸干皮肤表面的水分,供奉在寺中。龙泉寺即是祖师的弟子化缘四方而建。从宋代至今,历经战乱,龙泉寺也被毁坏多次,但是供奉祖师肉身的殿堂从没被毁,祖师的肉身也安然的被供奉了几百年。

寺中现存有当年封存祖师肉身的那口荷花缸,半埋于地下,有清水入缸,长年清澈不浊。寺门前,还有棵近千年的桂花古树,相传是祖师亲手所栽,花开之时,花香四溢。寺门前亦有古碑一块,上书《茅蓬岗龙泉寺碑记》,讲述了龙泉古刹的这段历史渊源。

后世人景仰祖师大德, 由出土的清朝光绪年间编钟, 石相罗汉, 等一些文物可鉴龙泉古刹幽远的历史和影响力。

Brief introduction of Longquan Temple.

Longquan temple was built in Song dynasty, it is famous of Patriarch Xingjian of Song Dynasty , his immortal human body is kept in this temple. His family name is Li, who was a descendant of Tong dynasty’s nobles. It is said that on a snowing day, Xingjian find snow was covered on every where, but this piece of land, so he built shelter on this place, to observe mourning for his parent. When he died, one of his apprentice built a temple on this place to keep his human body. 3 years later , his body was fonud immortal. This is today’s Longquan temple. After long time of history , many of the temple’s building was damaged, but Xingjian’s body was never damaged.

Till today, the tub, which Xingjian’s body was put in; the bougainvillea tree , which was planted by Xingjiang himself; was still there , for us to believe this legend.

果木之村

杜家村山清水秀,果木葱茏,全村4500余亩林业用地中,果树面积占50%,疏林面积仅11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茶果生产,堪称山林之乡、果木之村。

1949年前,杜家村约有用材林面积500亩、竹林200亩、茶园100亩、果园1000亩,占林业用地的40%。1949年后,被定为山林专业村。人民政府加强对林业、果木生产的领导,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并从资金、粮食、肥料等方面给以扶持,山林生产逐年发展。到1957年,全村用材林面积达800亩左右,茶园200亩,果园1500亩。1957年,产水果150吨,茶叶3吨。1964年,建立村级山林专业队,开始果园连片生产。但栽植密度较低,单产不高。此期,杨梅、青梅、板栗亩栽18~20株,桃李亩栽30株,且多与茶树等作物相间混生。1980年后,地方财政拨出款项扶助果树商品基地建设,强调合理密植,布局集中成片。亩栽株树,青梅增加到40株,杨梅、板栗增加到35株,桃增加到55株。果园面积逐年增加,产量连年上升。1982年,茶园发展到400亩,茶叶产量突破50吨;果园2000亩,年产水果225吨,其中杨梅1200亩,总产200吨。1983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山林作自留山划给村民,由户经营,集体仅留500亩山林由村山林队统管。

80年代开始,加强生产科技,并调整林产品结构。1985年建立"两梅一桃"为主的果树良种单株接穗园和良种苗圃;在种植方式上,水果和茶树均由间用混生改为纯作种植;在生产管理上,青梅、杨梅等均推广四季施肥技术,提高座果率和单果重;1986年,开发杨梅新品种大叶黄;1990年,引进日本水蜜桃早熟品种岗山早生、砂子早生;茶叶品种因炒青滞销;多转产旗枪、浙江龙井。同时,积极开发杨梅基地。到1992年,杨梅发展到1855亩,占果园面积的80.7%。是年,在全村4517亩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达4407亩,从1949年前占林业用地的40%上升到占98%。其中:用材林1500亩(杉木386亩),竹林110亩(部分改为茶园),茶园535亩,果园2300亩(杨梅1855亩、青梅50亩,板栗150亩、桃120亩,柿子55亩,其他70亩)。常年水果总产500吨,其中杨梅400吨;茶叶60吨;木材年采伐量200立方米,毛竹2万支。在萧山市林业生产中,杜家村的山林特产,一直位居前列,历年被评为萧山市级山林专业先进集体,1984年还被评为杭州市7县(市)山林专业先进单位。

杜家村农业耕地少。40年代末,全村仅有100余亩耕地。土改时,从附近夏山埭、传芳村划给300余亩土地。1958年调整插花畈,增加到500亩左右。现村民口粮基本自给。另外,由于村民致力于山林生产,村办工业自1976年起步后发展缓慢。现有五金厂和木箱厂2家企业,规模较小,合计年产值为50余万元,利润4万元左右。

经济发展

杜家村地处交通要道,东面通绍兴,西南经临浦可达诸暨、富阳,西北经所前通萧山、杭州。一千多年前,这里曾香客云集,热闹异常。据《天乐志》载:梁大同六年(540)在杜家村北建崇教寺,后屡毁屡建,到北宋治平三年(1066),规模颇具,三进佛殿,占地5亩。据传,当时寺内有僧100多,足见香火之鼎盛。村南山腰处,宋代还建有龙泉寺,俗称茅篷,为宋代祖师成佛处,其骸葬于此。内有一泉池,水清洌。可惜近代战乱频仍,孙传芳的军阀部队、国民党浙江保安区宪兵部队以及日本侵略军、土匪俞继鹏团伙等多次在杜家村一带狂轰滥炸,枪杀骚扰。高大寺庙精华殆尽(崇教寺仅剩后殿,现为村木箱厂),村民生活艰难,鸡犬不宁。

1949年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村民商品经济意识增强。凭借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自1986年以来,在村口崇教寺遗址前自发形成集市。每年逢春茶上市和水果采摘季节,附近18个乡村的农民及诸暨、富阳、杭州、绍兴、温州以及上海的客商在这里汇集,车辆人流,商市兴旺,有摊位200余个,最高日交易额达100万元以上。现已发展为长年集市,除山林特产外,还有日用百货、农具及蔬菜鱼虾等。同时,在所前镇萧山市茶果市场内设有所前杜家农特产经营部,经理由村长杜奉康担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的龙泉寺,亦于1990年重新修复,现香客众多。

商品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得到提高。199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6万元,人均收入1630元,分别是1982年的5.3倍与4.7倍。村里有100多人外出搞茶叶经销,有12个运输专业户,购置运货汽车2辆、三轮车2辆、运输拖拉机8辆。有90%的村民新建了三层楼住宅,家家置有电视机。杜家村成为所前镇的首富村。

3 辽宁省彰武县双庙乡杜家村

彰武县双庙乡的杜家村,是个仅有400户、1700口人的小村,近年来,村民依靠种植干椒而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6年,全村共种植干椒1200亩,平均亩纯收入1800元,共获纯利216万元。红干椒产品不但远销山东、湖南、天津,而且走出国门。

4 山东省胶南市海青镇杜家村

4、山东省胶南市海青镇杜家村

杜家村位于海青驻地西南7公里处,南邻日照,西邻五莲,“同(江)三(亚)”高速公路沿村贯穿东南,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杜氏从江苏迁至山东,在此择地而居,立户为门,而立杜家村,祖传为四代单传。现杜家村有232户,人口608人,耕地面积1120亩,村尚有戴姓、潘姓、徐姓、王姓、生姓、李姓、赵姓、高姓、丁姓、刘姓、邢姓、侯姓、杨姓、张姓、姚姓、孙姓。2005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516元。

6、山东省胶南市海青镇杜家村

地理位置

杜家村位于海青驻地西南7公里处,南邻日照,西邻五莲,“同(江)三(亚)”高速公路沿村贯穿东南,交通十分便利。

村名由来

据传,杜氏从江苏迁至山东,在此择地而居,立户为门,而立杜家村,祖传为四代单传。

人口耕地

杜家村有232户,人口608人,耕地面积1120亩,村尚有戴姓、潘姓、徐姓、王姓、生姓、李姓、赵姓、高姓、丁姓、刘姓、邢姓、侯姓、杨姓、张姓、姚姓、孙姓。

经济概况

2005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516元。

文明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有23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的干部。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并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办理了家庭养老协议书,给社会的稳定造就了良好的基础。

5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杜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1370年),杜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杜家。

政区人口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马连庄镇,距镇驻地西5公里,西靠唐郭路,土地总面积1137.5亩,耕地面积646亩。2004年末有居民50户,1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属丘陵地带,以果业及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有果园50亩,奶牛存栏50头,猪存栏250头,甜瓜大棚40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4605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要产业之痘,有优质红富士苹果50亩,年总产20万公斤。

社会事业

2004年底,全村共有固定电话30部,手机10部,有线电视入户33户,拥有三轮车2辆,摩托车25辆,各种拖拉机25辆。

6 山东省垦利县胜坨镇杜家村

杜家村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位于胜坨镇政府南,大约5.5华里左右,总户数91户,276口人,40%人员在外务工,60%人员在家种地。截止到2006年,村有耕地230亩。主导产业棉花、小麦、玉米等,形成方片,旱涝保收,年人均收入5780元。村内街道两纵两横, 700米,绿化树木1200棵。一池三改工程另群众很满意,环境卫生由村内党员自发打扫。

杜家村是在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由姓杜慎初在此立村。

7 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杜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滇籍移民邢洪华择此地建村,取名邢家,明末,杜伯由西杜家迁至邢家村旁建新村称杜家,因两村相连,皆呼邢杜家,后简称杜家,1958年改名西北杜家 ,1976年复名杜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大纪家村,西靠塔西坡村,南邻西纪家村,北接柳林村。耕地面积1400亩,全村250户,7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14人,固定资产3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650万元,人均纯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种植桑树160亩,养蚕户32户,年收入50万元。有肉鸡养殖户24户,年出栏肉鸡20万只,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姿4万元,栽植果树5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230户.

8 河北省清河县王官庄镇杜家村

村庄简介

杜家村位于王官庄镇政府驻地东南1.7公里处。有142户,481人、耕地670亩、均为水浇地。家庭工副业有摩托拉线。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杜氏一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杜家村。

9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杜家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隆阳区辛街乡,地处辛街乡东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区8公里。东邻汉庄镇,南邻胡家,西邻汉庄镇,北邻汉庄镇。辖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263户,有乡村人口4802人,其中农业人口4735人,劳动力319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060人。

全村国土面积3.43平方公里,海拔1550米,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92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466亩,人均耕0.53亩,林地54.9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2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元。该村属于不属于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66亩(其中:田2166亩,地300亩),人均耕地0.53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54.9亩,其中无经济林果地,主要种植松林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51.5亩,其中养殖面积13亩;无草地;荒山荒地473.9亩,其他面积2003.20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已通自来水有300户已通自来水,有737户饮用井水,有111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9.46%)。有1059户通电,有57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95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4.30%、51.47%和 85.1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0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68户(分别占总数的44.52%和32.77%)。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1公里,距离集贸市场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6 辆,拖拉机25辆,摩托车62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166亩,有效灌溉率为87.8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16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8亩。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5户;无小水窖;未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6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6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2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49万元,占36.5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200 头,肉牛26头,肉羊11头);渔业收入4 万元,占总收入的0.28%;林业收入33万元,占总收入的1.41%;第二、三产业收入496万元,占总收入的34.98%;工资性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1.76%。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元,农民收入以农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2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3人(占劳动力的81.37%),在省内务工51人,到省外务工32人。

1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城杜家村

简介

南宋名相杜范故里,地处黄岩永宁江北岸翠屏山下,甬台温高速公路出口处,全村人口1500余人。

风景名胜

宋至明代,黄岩有四大名胜风景区:九峰、嵩岩山、委羽山和翠屏山。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说:“县直北上,爽气浮动,花柳之丽,日月之胜,无不在江北。”朱熹说:“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黄岩江北一地,山水秀丽,人文蔚然,宋明之际,名人辈出,影响全国,可谓黄岩之首。

翠屏山位于北城,与临海市接壤,西接黄土岭,东连黄牛尖,下有新宅、杜家村诸村,上有灵岩(紫霄)、六潭诸山。论人文景观,南宋巨懦朱熹(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字元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文公),南宋右丞相杜范(字成之,号立斋,杜家村人,抗元救国,名留专史,谥清献),明礼部尚书黄绾(哲学家、字宗贤、叔贤、号文庵、石龙、家原在城内后街,告老还乡后迁翠屏山麓,新宅村即以其宅命名),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诗文。那漫山的摩崖石刻,在台州,也是独一无二的景观。论自然风光,有峭壁,有洞穴,有溪流,有瀑布,飞瀑流泉,峭岩幽洞,蔚为大观。怪不得朱文公当年来此有感而发: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翠屏山景色之美有三处:

一、灵岩山之灵岩洞、少谷峰

从新宅村沿山麓石级而上,约两百步,在石级转折处向右上小径横出,约行百米,在陡峭岩壁下有一石洞,即号天峰门,又名“小空明”的灵岩洞,为黄岩第二大洞穴。南宋右丞相杜范读书之地,留有《空明洞》诗:“莫讶青山小,山因洞得名;仙人骑鹤去,留迹在空明”。 洞上方有朱熹手书“寒竹松风” ,洞左右岩壁上有黄绾《小有呤》73字、《石室》30字的摩崖,现字迹剥蚀,尚依稀可辩明。

少谷峰,在洞之右侧“铁城石壁”下部,有黄绾手书三个行书大字“少谷峰”的摩崖。沿山坡从上而下,又有黄绾诗《与郑继之紫霄夜坐》70宇、《赠少谷出山》45字、《少谷亭怀郑子》80多字的摩崖。当年,黄绾因病辞官归里,于山上创办“石龙书院”宏扬理学。绾之在亭间论理学,因闻同朝挚友“闽南十才子”之一的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山人)在武夷山雪阻遇难的消息,绾万分悲痛,为使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永存,遂作封山勒石之举,将“铁城石壁”命名为“少谷峰”。

二、六潭山之大瀑布、擘翠亭和书院基

六潭山即灵岩山与黄牛尖连接的山谷,以流水落差成6个潭得名。第一潭于1957筑成水库,蓄水18万立方米,五、六潭被采石所毁。二潭之水从10米多高飞瀑垂岩而下,泻人三潭,又名灵岩潭,是黄岩28潭之一。旁有南宋庆元四年(1198)建的擘翠亭遗址。山下有樊川书院、石龙书院遗址。

大瀑布,在第二潭与第三潭之间的峭壁上,此壁高六丈余,溪流自第二潭溢出从崖顶沿壁挂下,如白练落在三潭,此潭是6潭中最深者,志书载,“樵人续藤系石测之,无极”。现因一二潭蓄成水为库,瀑布已无往日壮观,而深潭也日渐变浅。但等雨季往视之,瀑布仍可重现往日之风采。

擘翠亭,在深潭右侧。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建成,距今近8百年了,而今竹林中亭基犹在,基高约2米,4米见方,上为榛莽所封,榛莽中尚可见亭石遗迹。想当年,此亭翼然于深潭之上,白练挂于侧,苍山碧水翠竹呈于前,确是游人揽胜、擘翠的好处所。明黄绾之弟黄约也曾住过此亭,故又有“二公亭”“枕流亭”之称。

樊川书院基。樊川书院原为朱熹来黄与邑人赵师渊修《通鉴纲目》的地方,后人因其地建朱公祠,后改建书院,又因此处原是杜范曾祖杜椿燕游之地,椿慕唐代杜牧之为人,取其诗集《樊川集》之名,于此建樊川别墅,故称书院为樊川书院。

三、紫霄(灵岩)山之朱岩石刻

朱岩在灵岩水库右侧山冈,因岩土呈红褐色故名。此处石刻均在山涧之壁上,须循涧底向上穿行百来步才见。从右而左是黄绾的诗《新开凌霄岭》55字、《锄荷》52字、《紫霄吟》63字,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朱熹所谓“江北秀气在翠屏”,不仅指其山清水秀,也指其钟灵毓秀,以山林东侧的杜家村观之,台州首中之进士杜垂象、著名思想家号方山先生的杜知仁、著名孝子杜谊、南宋第一相杜范、抗元英雄杜浒,还有著名学者号南湖先生的杜烨等,均生于斯长斯。黄岩历史上有识之士曾惊呼:杜氏之笃生,伟人何盛哉?他们的答案是:其钟翠屏地脉之灵,故理学忠义萃于一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近年来,翠屏山的人文历史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最近,又增添了3个新景点:

1.杜家村杜氏故居:右丞相杜范,是南宋台州5个丞相之一,其政绩居于首位,称为贤相,又是中国历史上7个“李杜”之一。抗元民族英雄杜浒,杜范之侄,文天祥的副将,崖山血战被执,牺牲五羊城(今广州)。思想家杜知仁,一生穷研朱熹理学,名闻各地。杜范、杜浒载人《宋史列传》,杜知仁载人《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

2.朱熹讲学处:即樊川书院遗址,位于新宅。南宋淳熙元年(1174),朱熹在六潭山樊川书院讲学,手书“溪山第一”。黄岩大批名士师从朱熹,使黄岩成为“小邹鲁”之地。朱熹在此与黄岩赵师渊同编《资治通鉴纲目》,成为一部集儒家精华的巨著。

3.新宅黄绾故居:明嘉靖年间(1539)南京礼部尚书黄绾,名列《明史列传》和《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代表作有《明道编》、《石龙集》。黄绾在新宅建石龙书院、少谷亭、二公亭和枕流亭,遗有摩崖石刻手迹。

12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丰城镇杜家村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丰城镇杜家村共有420户,1236人,党员56人,两委班子3人。近两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60余万元,对6500平方米的进村路进行了硬化,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村庄又在集体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资10万元新修河道、建漫水桥两座,整修河道堤墙160米;投资8万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投资10万元新建村文化大院。

2009年,村庄争取资金40万元对村庄至森淼项目区60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8万元对村庄1300米街道进行了硬化;积极争取水利8万元对村庄水库进行了加固。

11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杜家村

村情概况

杜家自然村隶属于迤车镇磨黑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迤车镇西边,距村委会8.00公里,距镇19.00公里。国土面积2.38平方公里,海拔2,100.00米,年平均气温16.00 ℃,年降水量78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133.50亩,其中人均耕地0.41亩;有林地1,530.83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9户,有乡村人口202人,其中农业人口202人,劳动力14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2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135.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4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71万元,占总收入的24.79%;畜牧业收入28.91万元,占总收入的56.3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98头,肉牛17头,肉羊122头);林业收入2.25万元,占总收入的4.39%;第二、三产业收入1.57万元,占总收入的3.06%;工资性收入5.83万元,占总收入的11.37%。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8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人(占劳动力的3.96%),在省内务工5人,到省外务工3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59户通自来水。有5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35.5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户(分别占总数的10.17%和6.78%)。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距最近的车站19.00公里,距最近的集贸市场7.00公里。

建有小水窖31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00亩,有效灌溉率为4.4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6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12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杜家村

12、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杜家村

榔坪镇的杜家村位于该镇的西南边,与渔峡口镇、巴东县接壤。以前属于秀峰桥镇大吉岭乡。榔坪镇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边陲,北邻秭归、西接巴东、东与贺家坪、南与资丘接界,素有“川鄂咽喉”和“宜昌西大门”之称。

这里物产丰富,生长着珙桐、水杉、银杏等28种珍稀树种群落,盛产木瓜、杜仲、黄柏、厚朴、大力子、独活、天麻等多种中药材;有茶叶、香菇、木耳、薇采、核桃、板栗、五倍子、白果等林特产品。有煤炭、铁、锰、大理石、石英砂、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水能资源丰富。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起源地,已有十余年历史,蔬菜远销国内外市场。

榔坪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祥地,覃祥官被誉为“合作医疗之父”,他就是杜家村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