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甫祠 |
释义 |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 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后世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别”等。 西安杜工部祠地理位置杜工部祠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区韦曲东的少陵塬畔,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距西安市12千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安史之乱前后,他生活的主要地区在长安,曾携家带眷居住杜曲一带,从事劳动生产和吟咏诗词,取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等。人们为了纪念杜甫,就在他居住过的地方立祠。 文化历史据《关中两朝文钞》载:长安的杜公祠,是明嘉靖五年(1526年)创建,位于韦曲和杜曲之间的牛头寺南。后面为少陵原,祠下为樊川。该寺在明、清曾几度修葺,后又重新修建。1960年成立杜甫纪念馆。寺前院右侧的陈列室内有杜甫像数幅和杜甫诗意画等。中间院内栽植了各种花木,有一棵枝条盘曲的古槐,还有数棵参天的古柏。后边有杜甫半身朝服像。殿内还挂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在长安行迹图"、"杜甫世系表"及名人题词刻石等照片。享殿西的陈列室有多种杜甫诗刊本,挂有杜甫像。还有从古碑上墨拓下来的"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是杜甫在唐乾元二年(759年)写的,是现存杜甫的珍稀墨迹。 杜公四祠杜公纪念馆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夔州﹑耒阳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还有成都杜甫草堂,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祠堂草堂大门匾额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延安杜甫祠延安杜公祠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东,坐东向西,面对大川,祠下边便是210国道,杏水从祠前缓缓流过。当年这里曾是一个石湾,传说大文学家、大诗人杜甫来延安时曾在这里枕鞋夜息。据记载“川口有唐诗,杜拾遗祠,记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骚客多赋凭吊”即此。765年,为了去灵武寻找肃宗,参加平叛,杜甫从羌村出发北上,经石门,过徐寨,翻山越岭,经甘泉下寺湾来到万花山。沿川而东,来到川口的七里铺。当年的凄凉,增添了他心中的凄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许是杜甫当初在石崖下,枕鞋而卧,面对寒星的心境吧。杜甫在这里度过一个晚上,而这个地方却让人们怀念了一千年。后来他抵达安塞芦子关附近,不幸被叛军俘获,押解长安。9个月后,公元757年4月,诗人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穿越两军对峙的防线,投奔凤翔,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后因谏救方而遭贬,再度回羌村探亲。杜甫两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极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体察了民苦,使诗人的“爱国忧民”思想更加坚定,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寄予无限的同情,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延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把他走过的这条小小的河谷称为“杜甫川”,在他睡过一个晚上的石崖下依势凿窟盖起杜公祠。杜公祠建于何年,不得详考,北宋康定元年(1040),时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可见此时已有此祠。延安杜公祠和望杜亭重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站在大门外,向山上望去,可见一座碑亭,亭下崖壁刻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肤施县(今延安)知事陈炳林题写的“少陵川”三个大字。石质门楼上书“唐左拾遗杜公祠”几个大字和一副石刻对联“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和祠内石窟长联里外相映成趣,颇具文采。杜公祠里有杜甫的塑像,身边还站着一个书童。到同治年间,杜公祠遭兵毁,光绪五年(1879)又重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