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八联 |
释义 | 杜八联位于济源市坡头镇境内,抗日战争时期,沿黄河北岸的蓼坞村(包括桐树岭)、桥沟村、泰山村(包括槐树庄)、杨大庄毛岑村(包括清涧)、马住村(包括连地)、留庄村(包括佛涧)、杜年庄(包括马场、蒋庄、苇园、校庄)等八个行政村组成的联防组织。有40多个自然村庄,万余人口,总面积约250平方公里。清朝末年政府实行“里长”制,杜八联属承留区“杜里”管辖,民国初实行“保甲”制,曾沿用“杜里八甲”“杜里八乡”“杜八乡”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联合抗日,各地成立联防抗联,团联等人民抗日联防组织,故又沿称“杜八联”。 二、革命摇篮——泰山庙抗日十六完小 泰山村的东山岭上,有一座古老寺庙,据庙内碑记载,寺庙建于西汉地节年间,随唐时期曾两次复修,扩建全庙整体完善,有后寝宫、大殿、卷棚、山门、阅台、舞楼。西侧对称有东西廊房、药王殿、广生殿、关爷殿,曹关殿、山神庙、土地庙等。历代石碑近200余座,庙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精致、辉煌壮观、属济源南乡诸庙之龙,历称“泰山庙”。 在泰山庙,从民国初期就设有私塾小学,多属富家子弟在这里上学,学校发展势头很好,曾有“人杰地灵”等各种传说之称。在外地求学的青年学生,假期回来常江集这里谈论国事,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有人开始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苏联十月革命等活动。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泰山庙完全小学的师生,就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拉倒神像,赶走和尚,扩大学堂,声援北伐,要求救国等革命活动,1931年,国民党济源县教育局局长李宗鸿先生命名泰山庙小学为济源公立第十六完小。据党史记载,1927年,这里就有党的组织活动。1934年,泰山庙学生杨廷桃、杨廷标等发动学生,一夜间写了几十张揭露学校领导贪污腐败行为的标语,最后终于推翻了学校的旧领导,并推选共产党员程远谋为校长,从此十六完校的师生为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宣言”,掀起了抗日救亡,反对蒋介石卖国政策、声讨汉奸、卖国贼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党派杨柏生同志从北平返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杨柏生就以十六完小为基地,并担任十六完小校长,随即将十六完小改名为“济源县杜八联抗日十六完小”,奉行“唤起民众,组织起来,全力以赴、抗日救亡”的宗旨。随后上级党组织又派共产党员路佩文、刑肖天、苗田丰、赵守元等先后到十六完小教书,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党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等。1937年7月7日抗战暴发,11月中共济源县委正式成立,根据时局的突变,济源县委迁到十六完小内办公,并随即成立杜八联区委,杨柏生同志担任济源县委书记,史向生同志担任杜八联区委书记,程远谋又任十六完小校长。从此以后,抗日十六完小就成了全济源的政治文化和领导全县人民武装抗日的中心,也成为为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摇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