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毒太阳
释义

《毒太阳》由真实故事所改编而成,以1936年斯大林清党前夕的苏联为时代背景。藉由小女孩娜迪雅的眼中,看见自己和乐的家庭因为母亲的旧情人闯入而遭到迫害,是一部政治寓意浓厚而感人的作品。本片导演尼基塔米亥科夫风格相当特殊,其作品擅长以一般人的生活为引,间接反映出其对国家的看法。本片荣获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95年苏兹维兹狄最佳男配角及94年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并提名该年坎城金棕榈奖。

中文名:毒太阳

外文名: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Utomlyonnye solntsem,Soleil trompeur,Burnt by the Sun

其它译名:烈日灼身,太阳灼人

制片地区:法国,俄罗斯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主演:奥力·文什洛夫,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类型:剧情

片长:152分钟

上映时间:1994年5月21日

剧情简介

主人公米迪亚借给小姑娘娜迪雅讲故事为由道出了自己的经历:米迪亚出生于一个只准讲法语的贵族家庭,天资聪慧的他自小跟随波瑞斯学习音乐。十月革命中,双亲均遭镇压,他孤身一人地投奔到这位音乐老师的家中。波瑞斯病逝后,米迪亚打算与心爱的玛露莎结婚,过一种平静的田园生活。可这时红军的一道指令让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要么前往巴黎为苏联进行间谍活动,要么留在国内开始无尽的铁窗生涯。米迪亚为了能够早日回到玛露莎身边而选择了前者,没想到一走就是十年。当他现在来到这本应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却发现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米迪亚还揭开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当年下命令让他离开祖国的人正是现已成为别墅主人、玛露莎丈夫的科托夫!

讲完一切后,米迪亚私下向科托夫透露了此行的真实目的,两个小时后他和其他几个秘密警察将以叛国罪名逮捕科托夫。科托夫也戳穿了米迪亚一个不愿提起的秘密:为了回国,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出卖了八名白军将军的下落。然后,科托夫镇定地处理着剩下的时间,按原先的安排与朋友踢球、接受少先队员的敬礼。两小时后,秘密警察的汽车到达别墅,军装整齐的科托夫被米迪亚等人带走……

回到莫斯科的寓所,米迪亚在浴缸里用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字幕也透露了科托夫一家的下落:科托夫被捕后不久即遭枪毙;玛露莎被判处十年监禁,死于狱中;随母亲入狱的娜迪雅现住在黑山共和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科托夫叛国事件直到1956年才得以平反。

角色介绍

纳迪娅

科托夫上校六岁的女儿,有着孩童们初入世界的好奇,不经过世俗的浸染,肮脏的阴谋到了她的眼中就变成了另外一种风景,新奇而别致。就像谈起当年祖母因为毒气泄漏被人从莫斯科抬回来时,她睁着大眼睛,煞有介事的说那是因为动物园太臭了,搞得大家都无法呼吸了。她对善恶还没有太多概念,她喜欢最终带走他父亲的米特亚,喜欢那辆保密局的车,喜欢哼唱那首忧伤的情歌“毒太阳”。如果不是她的世界过于简单美好,就是这个世界太会隐藏真相。本来,米特亚应该只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叔叔,轿车应该只是一辆孩子眼中了不起的物件,“毒太阳”该是一首优美动听的短歌,可是到了现实故事中,我们都会对他们心生畏惧,畏惧他们带来的血腥,畏惧他们带来的哀伤。

湖中泛舟的时候,科托夫曾珍爱地抱着纳迪娅,仿佛她让一切事情都变得容易,让世间事物都变得和谐。他怀着沉沉地感怀说,如果能和她一辈子在河上漂流就好了。这句话是属于纳迪娅的温馨许诺,却是讲给科托夫自己听的哀愁与不舍。当在许一个最简单的愿望时,就是我们最害怕失去的时候。

临别的时候,科托夫一直没有勇气穿上军装,却是纳迪娅相信了父亲善意的谎言,急急慌慌地给他穿衣服,得知可以开车让她兴奋地有些结结巴巴。她绝不会知道自己在无意中把父亲推向永别,这将是伴随她一生的悔恨。她和父亲最后的游戏是比赛谁可以不换气的一直说“呜——”,她自然是输了。父亲的声音悠长得像是一次静静的哭泣。他的纳迪娅给了他说再见的勇气。

纳迪娅眼中并不是一个存在于幻想中的更美丽的世界,而是世界最初纯净的样子,只是无可奈何的现实让这个世界看来如此丑陋。

上校科托夫

是创建社会初期的英雄,他勇敢、忠诚,热爱祖国,富有感召力,善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领导人。当军队的坦克开进了农民的麦田,他三言两语就让士兵们欣然臣服,原路返回,不仅因为他是众人爱戴的科托夫同志,也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当妻子马鲁西娅得知他曾经赶走了与她青梅竹马的米特亚,只为了能有机会亲近她,深受打击、痛哭着要跳楼,却被科托夫几句深情的呼唤拉了回来,安然地接受了这个有些残忍的真相。他和斯大林的合影照片一直摆在书桌和墙壁上的显要位置,这是荣誉,也是他的骄傲,他曾经与斯大林并肩作战,知道斯大林办公室的直播号码,这位“朋友”给他权力与荣耀,也带着他走向不归路。科托夫的悲剧不只是斯大林一个人造成的,每个人都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或者沉默,或者积极响应,让他没有任何选择地坐上了那辆一去不回的轿车。

米特亚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是哈姆雷特著名的质询,也是从始至终鞭笞拷打着米特亚灵魂的问题。他曾经拥有不错的生活,却被战争夺走了,被那个有着宽厚肩膀、迷人微笑的英雄夺走了。面对命运的不公,他选择了默然忍受,甚至将命运的暴虐当成自己丧失良知的借口。他不像其他几名保密局人员深感自己所做的皆为正义,他知道那是罪恶的才会一再想要寻死。可是他的软弱让他最终屈从了生活,为自己的作为寻找依靠和借口。当他正在因为是否要杀死那个问路的人而犹豫不决时,看到了不远处冉冉升起的斯大林头像,他崇敬地看着画像,嘴边不禁露出狞笑,仿佛得到了莫大的鼓舞,眼睛也不眨地结果了可怜人的性命。稍微一个暗示就能让他变成杀人恶魔。

他在科托夫家中出现的时候就披着伪装带着欺骗,假装盲人的样子却能讲出已经被深埋的记忆。他总喜欢假扮盲人,似乎这样就不必面对难以抉择的生活。不能说他是个坏人,但是却个性软弱,没有为了自己爱的人和家园做出什么努力与牺牲。当年受到了威胁,他就一语不发地离开了恋人,留下悲痛欲绝的马鲁西娅。他说自己的离开是为了不将暴力和血腥带进这个家园,而现在他却又亲自给这里带来更大的灾难。看似每件事都是不得为之,实际上还是为了保护自己。

虽说科托夫曾经运用权力把他赶出了国家,却为了争取爱情争取事业都付出了真心和努力,手段不见得光明,但是人格上却是磊落的,起码他的双脚从来不用来逃跑。

科托夫可以面对知道实情的妻子,米特亚却始终都无法告诉马鲁西娅真相。太多不能告人的秘密与折磨,最后还是在浴缸里割开了米特亚的手腕。

寻找扎哥连卡的人

一个寻找扎哥连卡的人,拖着一车的家具,却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他是故事的局外人,却一直试图走进这里,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先是遇到了无法解开的谜团,到后来这种寻找给他带来了冲突,最终惹来了杀身之祸。很像面对“大清洗”的知识分子,他们算是“清洗”运动的局外人,但面对这种重大的事件第一个反应就是想探寻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哪怕没有过多的企图,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卷进漩涡,然后在某一次行动中不知触动了政府哪根敏感的神经,就白白丢了性命。

所获奖项

本片荣获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95年苏兹维兹狄最佳男配角及94年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并提名该年坎城金棕榈奖。

奥斯卡奖

1995 获奖 奥斯卡奖 最佳外语片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英国学院奖

1996 提名 BAFTA电影奖 最佳非英语片 (Best Film no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Michel Seydoux

戛纳电影节

1994 获奖 评审团大奖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

普通评审团奖

提名 金棕榈

导演简介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男, 生于1945年 10月21日 ,俄罗斯

星座: 天秤座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善于经营影像,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失声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扬名国际,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许多影迷们对米哈尔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开始,1991年《蒙古精神》(Urga)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并将他推上事业最高峰,该片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更在1996年奥斯卡拿到最佳外语片大奖,并于同年获邀担任柏林影展评审团主席。近几年仍佳作不断。

幕后制作

影片中无论是没落贵族米迪亚,还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经历着由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他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着迫害。为了反衬出主题的残酷,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将俄罗斯诗化电影美学与情绪感染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这种和谐而强烈的对比才能恰当表现出那种灼人的烈日。不过导演太偏爱自己的宝贝女儿了,用了太多不必要的特写镜头,有用人唯亲之嫌。影片获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烈日灼身》由真实故事所改编而成,以1936年斯大林清党前夕的苏联为时代背景。藉由小女孩娜迪雅的眼中,看见自己和乐的家庭因为母亲的旧情人闯入而遭到迫害,是一部政治寓意浓厚而感人的作品。本片导演尼基塔米亥科夫风格相当特殊,其作品擅长以一般人的生活为引,间接反映出其对国家的看法。本片荣获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95年苏兹维兹狄最佳男配角及94年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并提名该年坎城金棕榈奖。

1994年,米哈尔科夫一反惯用的轻喜剧风格,以悲怆的情绪创作了这部以斯大林专政时期为背景的《烈日灼人》。作为一部反思历史的影片,《烈日灼人》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以正反两面强调政治斗争的恐怖,或者树立某种完美的英雄人物以对抗那个错乱的年代,而是通过人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的无法把握的命运突出整个时代的残酷。影片中无论是没落贵族米迪亚,还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经历着由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他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着迫害。尽管从表面上看勇敢坚毅的科托夫同懦弱阴险的米迪亚存在天壤之别,其实这两个人物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都是无法与命运对抗的普通人。

对很多俄罗斯人而言,斯大林的镇压运动是段不愿提起的往事,因为那意味太多的痛苦与无奈。《烈日灼人》却尖锐而客观地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目的在于提醒整个民族不能重复那种苦难。为让更多人记住那个为烈日灼伤的时代,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和道具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河边危险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各类紧急演习都暗示着国家看似平静中的动荡;始终在原地打转的迷路司机明显是对当时苏联的恰当比喻;而对在片中反复出现的那个神秘火球,米哈尔科夫则坚持认为是一种能量的象征。

为了反衬出主题的残酷,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诗似画的田园风光,将俄罗斯诗化电影美学与情绪感染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这种和谐而强烈的对比才能将恰当表现出那种灼人的烈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娜迪雅的小演员娜佳·米哈尔科娃,她是米哈尔科夫与夫人索洛维约娃最小的女儿,拍摄《烈日灼人》时她刚刚五岁。她本色自然的表演也是此片获取成功的一个关键,由米哈尔科夫与娜佳这对生活中的父女在片中所演绎的科托夫父女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典范。

影片中的毒太阳

“毒太阳”以一个火球的超现实形象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起初总觉得这个手法过于露骨,像滴在画布上的墨滴,醒目而招摇。后来,渐渐觉得它简单、直接地表达了“肃反”运动如何秘密而又公开的闯入人们的家庭,洒下死亡与恐怖。它不为人知又那么鲜明,像瘟疫一样蔓延,没有防毒面具能敌得过它的毒液。在目睹了米特亚的死亡后,它才心满意足地飞向了莫斯科。

对于前苏联历史上的这次政治事件,众说纷纭,有谴责的声音,有反思的声音,也有质疑的声音。导演米哈尔科夫没有做过多的追问和过于苛责的批判,而是平静地叙述了受害者面对祖国的反目和亲人的离别时那种无法言喻的痛楚与无法愈合的伤痕。没有预想中的反抗与哀号,灾厄带着恬静的死亡悄悄降临,科托夫坐在车里满脸血渍,像受伤的野兽一样呜咽。“让溶化的积雪有如眼泪一样,从不动的青铜眼睑中流淌,让监狱中的鸽子在远方轻啼,让轮船在涅瓦河上静静行驶。”(阿赫玛托娃《安魂曲》)心在1936年的太阳中慢慢燃烧。

电影影评

最后的康康舞

桑克

出现在眼前的是优美而恬静的乡间生活,仿佛屠格涅夫笔下风情万种的俄罗斯风景画。精巧的乡间别墅矗立在幽静的艺术家之村里。远处是连绵的针叶林、金黄的麦田和清澈的河流。家人聚集在一起,说法语,跳康康舞,吃点心,唱《蝴蝶夫人》,朗诵普希金的诗句,踢家庭足球,谈起那些老朋友,拉赫玛尼诺夫和曾来过哈尔滨的男低音夏里亚宾。如果不是斯大林的名字,如果不是巨幅的热气球下悬挂的斯大林像,会以为这是19世纪的贵族或者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当球形闪电在房间里跳荡,击碎一张黑白照片,并点燃森林一角的时候,开始感到不安的小火焰在舔麻木的嘴唇。当神秘的夏日圣诞老人德米特里摘下他的墨镜,摘下他的胡子,摘下他的全部伪装之后,才知道他是来自地狱的使者。这个借用盖达尔《铁木耳和他的伙伴》的出场方式,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有趣的田园交响诗的引子,仿佛长笛吹出森林明朗的呼吸。把一张画画得很美,然后用一把刀子从它的对角线开始把它切开,像切开一枚无辜的西红柿。这就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是作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的儿子)的诚实。

当斯大林的战友、红军英雄科托夫上校用他满脸的血和伤痕,用他低低的哭声告诉着他的痛苦的时候,已经明白了米哈尔科夫想告诉的东西。这是一个稍有历史知识或者社会经验的人一看就能明白的事实。但他却把这个残酷的点和一个优美的面结合在一起,把观者和难受关在一个被窝的集中营里,而且不许探出头来。让人想起一个关于绘画的故事。一个画家说,你以为把一个穷人画在一个阴天里就悲惨么?不,你把这个穷人画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才叫悲惨呢。多么有力的对比,那么多多余的阳光照遍了画面上的一草一木,但偏偏照不到这个穷人身上。这是怎样的哀痛呢?《烈日灼身》(俄文直译的意思是“被太阳灼伤的人们”)里充满清新的绿色和明亮的金黄色,但人的命运却是另外的样貌,“却道天凉好个秋”,英国人谈论天气的习惯似乎有了另外的意味,环境扮演什么角色更拿手呢?

这些东西都可以不谈。1936年的德米特里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且不说他躺在浴缸里偿还了一切。他被迫出卖自己的团体,被迫放弃自己的爱人,被迫……他爱生命的结果,就是失去尊严(尽管到最后的时刻,他用流尽血液的方式重新获得了尊严)。科托夫呢?他一直在和德米特里从前的团体做斗争,他甚至夺取了德米特里从前女友玛露霞的爱情,然而他竟被德米特里诬陷为自己团体的敌人,他感到荒谬甚至愤怒。他不懂法语,粗俗而朴素,他其实是这个贵族家庭的外人。抛开科托夫和德米特里的政治对立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作为另一种关系的对立,也就是知识和无知的对立,教养和粗俗的对立,贵族和平民的对立。在政治关系里,他和德米特里对立时,他和他妻子玛露霞的家族是一个阵营的;但在新的关系里,他和德米特里对立,也就是和自己妻子的家族对立。当叶莲娜唱完《蝴蝶夫人》之后,大家纷纷感叹:以前唱歌的日子是多么美好的时光!玛露霞的叔叔富歇瓦洛特感慨万千地说:“现在也没太坏。但人生的芬芳……人生的韵味已经消逝,一去不返了。有什么可争的。”这是这个家庭的真正主题,也是这首带有怀旧色彩的田园诗的内在主题,这个褪色的主题和科托夫的新生活主题是矛盾的,他属于轰隆隆开进的坦克,天空中飞行的战斗机群。即使家庭娱乐,他也把贵族的槌球改造成大众的足球。他在那幅巨大画像的幸福中,同时也在它的惩罚之中。跟着他倒霉的是卡夫卡《城堡》中土地测量员式的卡车司机,在整部影片里出没,寻找他的目的地却难逃命运魔术师的捉弄;玛露霞在爱情纠葛中,手指不安地敲击着玻璃杯,爱情危机在生命危机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可爱的娜佳幸福地奔跑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她不知道危险就在米沙叔叔(德米特里)优雅的微笑里……

这部1994年拍摄、1995年获戛纳电影节大奖的影片的开头是克里姆林宫的尖顶/鉴定,一个老头在用水龙头清洗过街桥的栏杆……

获奖记录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1995

最佳外语片

戛纳电影节 1994

普通评审团奖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1996

最佳非英语对白电影 (提名)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最佳非英语对白电影 (提名)

Michel Seydoux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1994

最佳影片 (提名)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94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Sozvezdie 1995

Best Supporting Actor Award

叶甫盖尼·米罗诺夫

Argentine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1996

Best Foreign Film (Mejor Película Extranjera) (提名)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其他相关

斯大林时代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强化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这段期间内,斯大林多次违抗当时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为了征粮,他还使用了焚烧村庄的手段,逼迫农民服从和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在斯大林掌权后,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对红军中的逃跑者,他严厉的把他们作为叛徒集体处决。

大清洗(俄语: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英语:Great Purge)

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在苏联“镇压”这个词被官方用来表示对被认为是反革命分子或者人民公敌的人的迫害。大清洗的目的之一是将反对分子清除出共产党,一般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巩固斯大林的权威。与此同时在社会上进行了一系列针对被认为是或者被指责为是出于落后或者秘密政治目的反对苏联国家以及共产党政策的人群的迫害运动。

官方将一系列清洗解释为消灭潜在的破坏分子和间谍,其背景是当时苏联预期的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公众目光主要集中在对共产党领导阶层本身、政府官员和苏联红军领导人的清洗。大多数这些人是党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