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毒砂 |
释义 | 中国从毒砂(旧称白砒石)中制取砒霜(As2O3)历史悠久。单斜或三斜晶系。晶体呈柱状,集合体成粒状或致密块状。锡白色,金属光泽,莫氏硬度5.5~6,比重6.2。敲击时发出蒜臭味。产于高温或中温热液矿床中。是金属矿床中分布最广的原生砷矿物。 简介英文矿物学名称为Arsenopyrite,矿物缩写为Apy,化学成分为FeAsS、晶体属单斜或三斜晶系的硫化物矿物。含砷量达46.01%,是制取砷和各种砷化物的主要矿物原料。中国旧称白砒石,从中制取砒霜(As2O3)的历史悠久。毒砂呈锡白色,金属光泽。摩斯硬度5.5~6,比重6.2。用锤击打时,发出蒜臭味。一般呈柱状晶体或成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产于高温或中温热液矿床中。金矿床中所产的毒砂常含金;钴矿床中所产的毒砂常含钴,当钴的含量达3~12%时,称作钴毒砂(danaite)。毒砂在地表易风化成臭葱石(FeAsO4·2H2O)。 产地在中国,毒砂常产于钨锡矿脉中,与黑钨矿、锡石共生,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德国的弗赖贝尔格、英国的康沃尔、加拿大的科博尔特等矿床中均有较多毒砂产出。 具体介绍成分为铁砷的硫化物(FeAsS)矿物。又称砷黄铁矿。含砷达46.01%,是制取砷和各种砷化物的主要矿物原料。中国从毒砂(旧称白砒石)中制取砒霜(As2O3)历史悠久。单斜或三斜晶系。晶体呈柱状,集合体成粒状或致密块状。锡白色,金属光泽,莫氏硬度5.5~6,比重6.2。敲击时发出蒜臭味。产于高温或中温热液矿床中。是金属矿床中分布最广的原生砷矿物。在地表易风化成臭葱石(FeAsO4·2H2O)。常含钴,含钴高时称钴毒砂。 毒砂也称砷黄铁矿,是一种铁的硫砷化物矿物。毒砂是最常见的提炼砷的矿石矿物,其砷含量达46%。中国从毒砂中制取砒霜的历史很久远,过去曾称它为“砒石”。用锤子敲打毒砂时会发出一股蒜味儿,其实这就是砷的味道。毒砂像锡一样发亮,一般呈柱状晶体或粒状或块状。中国的毒砂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云南等地。 毒砂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硫砷化物,常含类质同象混入物钴,所以毒砂除可以作为提取砷及制造砷化物的原料外,还可以用来提取钴。毒砂常产于高温热液矿床、伟晶岩及交代矿床中,在钨锡矿脉中与黑钨矿、锡石共生。世界著名产地有德国的弗赖贝尔格、英国的康沃尔、加拿大的科博尔等地。中国的毒砂多分布于湖南、江西、云南等地。 毒砂-生理功能毒砂 1.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部分,而血红蛋白功能是向细胞输送氧气,并将二氧化碳带出细胞。血红蛋白中4个血红素和4个球蛋白链接的结构提供一种有效机制,即能与氧结合而不被氧化,在从肺输送氧到组织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2.肌红蛋白是由一个血红素和一个球蛋白链组成,仅存在于肌肉组织内,基本功能是在肌肉中转运和储存氧 3.细胞色素是一系列血红素的化合物,通过其在线粒体中的电子传导作用,对呼吸和能量代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细胞a、b和c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能量所必需的。 4.其它含铁酶中铁可以是非血素铁,台参与能量代谢的NAP脱氢酶和琥珀脱氢酶,也有含血红素铁的对氧代谢副产物分子起反应的氢过氧化物酶,还有多氧酶(参与三羟酸循环),磷酸烯醇丙酮酸羟激酶(糖产生通路限速酶),核苷酸还原酶(DNA合成所需的酶)。 5.铁元素催化促进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嘌呤与胶原的合成,抗体的产生,脂类从血液中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的解毒等。铁与免疫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有研究表明,铁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中性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也可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毒砂-缺乏症状及结果1.贫血:严重时可增加儿童和母亲死亡率,使机体工作能力明显下降。 2.行为和智力方面:铁缺乏可引起心理活动和智力发育的损害及行为改变。铁缺乏(尚未出现贫血时的缺乏)还可损害儿童的认知能力,而且在以后补充铁后也难以恢复。动物试验表明,短时期缺乏可使幼小动物脑中铁含量下降。以后补充铁可纠正身体内铁储存,但对脑中铁没有作用。长期铁缺乏会明显影响身体耐力。Finch等进行动物实验表明,铁缺乏对动物跑的能力的损害与血红蛋白的水平无关,而是因为铁缺乏肌肉中氧化代谢受损所至。 抗感染能力降低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方面,人及动物实验皆记实缺铁的一项特点是抗感染能力降低。 1.体温调节方面,缺铁性贫血的另一特点是在寒冷环境中保持体温的能力受损。 2.铅中毒方面,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缺铁会增加铅的吸收。 3.有的妊娠后果,汗多浒病学研究表明妊娠早期贫血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胎儿死亡有关。 4.铁缺乏症症状包括皮肤苍白,舌部发痛,疲劳或无力,食欲不掁以及恶心。 铁缺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减弱。 2.降低免疫细胞从静止---临战的反应速度。 3.使抗氧化生化酶活性降低。 4.抗体的生产停止或以很慢的速度进行。 5.缺铁性贫血,细胞供氧不足。其结果是整天无精打采,疲劳而倦怠,比较容易被感染。 血液里流动的太多的自由铁不仅无助于抵抗能力,不能保护人的肌体,反而会被细菌吞噬,成为细菌的美食,并且细菌会因此而大量地繁殖。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加倍小心给孩子补充铁质的原因。 毒砂-历史礜石药性大热,《太平广记》第三百八十九卷记载:魏武北征蹋顿,升岭眺瞩,见一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气蒸出外,故卉木焦灭。”即令凿看,果大墓,有礜石满茔。一说,粲在荆州,从刘表登鄣山,而见此异。曹武之平乌桓,粲犹在江南,此言为当。(出《异苑》) 魏晋间服石之风盛行,最出名的是“五石散”。“五石散”也叫“寒石散”,从魏晋到隋唐,服者相寻,杀人如麻,是著名毒药。服药之后,全身燥热,可以饮冰卧雪。服用后,会改进血象,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魏晋时代是个美男子井喷的时代和这也有关系,其实这是微量砷中毒的初期反应),胃口好,进食多,精神爽,补身壮阳且能使人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快感。"人进食多是一候;气下颜色和悦,是二候;头面身痒搔,是三候;策策恶风,是四候;厌厌欲寐,是五候也"。长期服用,则会出现"舌缩入喉,痈疮陷背,脊肉烂溃,头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心痛如刺,百节酸疼,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满欲吐,温温欲吐”等一系列严重中毒现象,甚至死亡。 现代的医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组成但这5种药都没有明显的毒性,服之亦不会产生古籍中所记载那样大的毒害作用。据赵匡华主编《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以及其他一些医学家的考证:“其毒性在于《侯氏黑散方》中的“矾石”是“礜石”之误。二者形近易混,古书多混用之例;礜石含砷,所谓服散乃慢性砷中毒;孙氏痛其杀人,把礜石换成石硫黄,始以无毒之方传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