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都尉 |
释义 | 都尉,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概述武官名。赵国将军下依次为国尉、都尉,秦与汉初,每郡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改名为都尉。西汉有掌管人员也入京畿的关都尉,掌管边郡与田的农都尉,管理归附各族的属国都尉,及与武事无关,掌皇帝所乘车辆的奉车都尉,掌副车之马者称驸马都尉,掌乐府的协律都尉等。 都尉由来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战国策-赵策-秦赵战于长平》“秦赵战於长平 ,赵不胜,亡一都尉。“到秦楚,楚汉之际,都尉一职开始频繁出现。《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傅靳蒯成列传》“(靳歙)略梁地,别将击邢说军菑南,破之,身得说都尉二人,司马﹑候十二人,降吏卒四千一百八十人。” 都尉演变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景帝中二年,郡尉更名为都尉,景帝中六年,主爵中尉更名都尉,此外秦代都尉,只有都尉,关都尉,两种职官,楚汉之际的文献中出现骑都尉,汉代,又先后出现部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水衡都尉,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等,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主要的官阶品秩在 比二千石,而其他如部都尉,关都尉,虽没有直接的品秩记录,但参考郡属官吏的情况当在二百石,到六百石之间。 东汉时代,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中兴建武六年在内地郡国取消都试,省略都尉,其职由太守兼,只在边郡继续保持都尉及属国都尉,或出现极端情况时,临时设立,事了则罢。取消关都尉。在出现中二千石的品秩下,比二千石的都尉实际上已经降了半级。 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历代沿置奉车、驸马、骑三都尉。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旧无员,或以冠常侍,或卿尹校尉左迁为之:奉车掌御乘舆车:驸马掌驸马:骑都尉本监羽林骑。皆武冠绛朝服,银章青绶。秩比二千石。 郡之长官,在京畿三辅或近边的郡,于太守外还承秦制置尉,景帝时改尉为都尉。都尉专管本郡军事戍防,其治所别立,置官属,在郡中与太守并重,有时代行太守职务。郡都尉本为郡守副贰,侧重在军事方面协助太守,但由于边郡的军事防务太重,往往需要把边郡划分成若干个防区,因而仅靠郡都尉一人是不行的,所以许多边郡都在不同的防区设置部都尉,类似于近世的军分区司令。 在边郡还有关都尉,如敦煌有阳关都尉,治阳关;有玉门都尉,治玉门关;张掖有肩水、居延都尉,亦为关都尉。边郡又置骑都尉,如天水有骑都尉,治豲道县,安定有主骑都尉,治参□县,均见《汉书·地理志》。此外,边郡因有大量屯田卒,往往又设农都尉以领其事。 西汉后,用都尉为官号的范围,由广转狭,除武职外,惟以宗室外戚与勋官为限。只在用兵归暂置。又省关都尉,仅保留边郡都尉与属国都尉,兼理民政。三国时都尉名号甚多,如建忠都尉、扬武都尉等,均系军官。晋以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三都尉。驸马都尉专为帝婿之官。自魏、晋至明不变。 唐、宋、元、明以上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为三、四品勋官称号。清以都尉为武官官阶,正三品为武义都尉,从三品为武翼都尉,正四品为昭武都尉,从四品为宣武都尉。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于民国元年(1912)一月规定军衔等级,中等官佐称都尉,分大、左、右三级。同年八月,北洋政府改称中等官佐为校官。又民国初年,京师警察厅曾设都尉。 都尉与校尉都尉和校尉都是古代特别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他们之间的上下关系由于历朝历代的不同和异处不能统一作比较。 复姓都尉姓氏起源不详,汉有都尉朝,著名东汉学者。从孔安国学受古文《尚书》,后转授于庸潭。见《汉书·孔安国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