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都督山 |
释义 | 都督山又名无为西九华(当地人称猪头山)西九华寺位于巢湖、无为、庐江三县(区)交界无为县六店乡都督山山上。始建于宋景德年间,原名岩台寺(县志有记载),历经战火与文革毁建多次。现 占地十顷,有松柏环绕古寺,整个寺院依悬崖峭壁九丈石而建,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裹古寺,古寺饶巨岩,观之雄伟,气势非凡。寺院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 米,百余间房屋,错落有致;建有:山门、山门对联为:“都督灵山蕴藏南北千般景、九华古寺永结江淮万里缘”、天王殿、三圣殿、钟楼、念佛堂、斋堂、客堂等 设施,寺内大殿建筑雄伟,三尊佛盘坐云台,两边十八罗汉喜怒嗔乐、神态各异,莲台观音,手提杨柳,地藏菩萨慈眉善目,广渡众生;山人林中,僧人膳宿两厢, 晨钟暮鼓, 幽雅清净,游人身临其境,顿感神志纯清。每年的两次传统庙会(即观音庙会:农历2月19日,农历9月19日),会期有万人以上省内各地游人看 客,日夜前来赶会;都督山下,民间灯会,文艺演出,贸易往来,形式多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寺庙香火鼎盛,香烟缭绕,热闹非凡,为巢湖一大景观。寺院周 围,林茂木葱,奇花异草,千姿百态,景色秀丽,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顶有一巨石,悬于半空,石身高丈余,仰观有顷刻降落之险。相传此石是地藏菩萨夜深人静之 时,盘坐思悟之处,有古诗一首:“峭壁林暗松惊风,丈石周边水淙淙,二十三点灵境在,此留胜迹山石中”。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楚项羽曾顿兵驻此山,留下“霸 王城”、“跑马道”等胜迹,又因三国时都督周瑜路过此山而得名为“都督山”。 历年来,中国佛协副会长茗山大师、省佛协会副会长、九华山佛协会会长慧庆法师等都曾亲临此寺。寺内还珍藏有原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书法、副会长茗山书法真迹等。 历史记载一、《无为州志》有关记载 毛公山(距城西六十里,山之西属庐江县,东属州。见通志。汉毛义隐此,有毛公读书洞,石凳、石窗犹存。又北半里许,为莲花洞,有石莲下垂,巧侔追琢,世以洞中石壁书刻毛诗,因谓为毛苌读书处,非)。 豹儿寨山,(距城西六十里,俗名猪头山。宋南渡时,郡人王枢密之道於此结团保固乡里)。 毛公洞(在毛公山下,南界庐江,西属州境,抱白阳谷,据虎陵口,三坞六岛环二十里,胜甲西南诸峰,汉安阳令毛义读书处,中有石莲花仙人掌)。 考涧,在开城乡,汉毛义隐居处,取“考槃在涧”义。尚书第,在开城乡,为宋陆母必故里。诗壁在毛公洞,其石壁镌刻《毛诗》,见一统志。 毛公庙开城乡一图,距城西六十里毛公山东,旧在虎林口,为汉毛义立。明末兵毁。乾隆间,居民改建毛公塘上,内祀文昌、关帝二神。 毛公洞 董仝 秋到毛公洞,空山黄叶轻。云流溪径湿,风洒石门清。捧檄当年事,操觚此日情。令人成感慨,苍莽暮烟生。 过西山古寺 王高诞 一径入林人迹杳,荒凉古寺枕崔嵬。壁撑颓宇穿藤蔓,阶卧残碑没草莱。浅水溪头双鸟下,斜阳山脚一僧来。松阴盘翠宽闲地,藉草长吟破绿苔。 登毛公山顶 季国时 臲屼高峰翠接天,扪萝披棘直跻巅。湖光泼眼堪盈掬,石势拿空可拍肩。隔岭梵宫窥隐隐,匿岩花萼静娟娟。云深何处寻仙窟,古洞招邀径窅然。 毛公洞阻雨 汪洋 嶙峋峭壁削山腰,古洞空明射碧霄。碑藓细磨支字碎,石床小憩雨风骄。增人逸兴从相阻,何日晴游再见招。欲向毛公问消息,飞泉聒耳响清寥。 二、有关景点描写 1、江北名寺西九华 西九华寺位于县境西侧开城镇的都督山上(都督山原名猪头山,相传东吴大都督周瑜曾路过此山,因而得名),毗邻居巢区和庐江县,交通便捷,周边地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民风纯朴。西九华寺为江北名寺,为区别于佛教名山青阳的九华山,且其又在无为的西乡,故称西九华。它始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但因历经战火与文革动乱,毁建多次。现寺庙是落实宗教政策后重建的庙宇。 寺庙建于悬崖峭壁之上,整个寺院依山而立,向南北拓延,与兀立的危峰相映衬,构筑了几多神圣与神奇。山顶建有亭台,寺庙有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寺院周围,林茂竹葱,景色宜人。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顶有一巨石,悬于半空,石身高九丈余,仰观似有顷刻降落之险。相传此石是地藏菩萨夜深人静之时盘坐悟道之处,因此有诗赞道: “峭壁林暗松惊风,丈石周边水淙淙; 二十三点灵境在,只留胜迹山石中。” 西九华寺南与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泊山洞”遥相呼应,西与毛公山“藏经洞”、“钓鱼台”、“霸王城”相邻,北与“双龙泉”、“狮子皮”、“试刀石”相联,构成江北无为西部旅游带。 据传,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路过此地怒试宝刀,留下试刀石与霸王床、跑马道等遗迹。《太平寰宇记》载,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为避秦始皇焚书,把《诗经》刻成石碑深埋于巢湖之南商汤流放地一山洞内,故后人称这个山为毛公山,洞为“藏经洞”,而《诗经》亦称“毛诗”。 西九华寺是旅游观光和度假休闲的好地方,每年三次的传统庙会(除夕与大年初一至十五、农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八方信徒和游客前来敬香、观光,甚至有从芜湖、青阳远道而来的,盖因此地乃九华山之西大门也。是时,民间灯会、文艺演出、经贸往来等活动盛极一时,到处是车水马龙,香火缭绕,爆竹齐鸣,乐音阵阵。省内外新闻媒体对西九华的胜境和庙会的盛况多有报道。 2、幽静优美毛公山 毛公山,位于无为的开城、居巢的坝镇及庐江的白湖三地交界处,方圆20余平方公里。它南接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周家大山,北邻江北名刹“西九华寺”所在的都督山,名列巢湖西南名山之一。 毛公山最富神秘色彩的人文景观要数“藏经洞”。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秦时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为避“焚书坑儒”之乱,携《诗经》来此,并将其刻石深藏于毛公山东侧的石洞内,故洞名为“藏经洞”,毛公山也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汉代孝子毛义陪伴母亲于此,将《诗经》刻于洞中石壁之上,故名。毛公山,因汉代庐江人毛义辞官后,曾埋头读书于此,隐计不出,故名。史载毛公山“三坞六岛,环二十里,甲西南诸峰”,山之偏东有一广九尺,深三尺之石洞,洞旁原产白牡丹,相传毛义父母深爱此种,义望天哀吁,少顷遍地雪坠皆花,后随种延不绝。 或许因山洞藏经之故,毛公山自汉代开始,一直游人不绝,至明清之际,更成为文人雅士游览胜地。 据当地人介绍,“藏经洞”极深,入内者多感到毛骨悚然,通常一两人不敢入内。 又说,“文革”期间曾有一队扫除“四旧”的人携枪入内,打算寻找《诗经》刻石将其毁掉,途中火把突然熄灭,于是仓皇逃了出来。后来,山民怕孩子好奇进洞,便垒起石块封堵了洞口,现在的游人已难寻其景了。 如果将来“藏经洞”重新开发出来,文史学界或许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因为《诗经》的传本中以“毛诗”为最好,现在传世的《诗经》恐怕是汉儒凭记忆编纂,而真正的“毛诗”至今仍沉睡于毛公山的“藏经洞”中,一旦发掘出来,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了。 在毛公山区,比“藏经洞”内“毛诗”刻石流传更广的要算山涧的“仙人种树”和山顶“钓鱼台”的神奇故事了。 “仙人种树”说的是有一位仙人,因喜爱毛公山地气旺盛,决定广种松柏加以美化。每逢月圆之夜,仙人便携金牛、金耙下凡将满山嶙峋乱石耕作平整,然后种树。经过数日劳作,快大功告成时,一个深夜入山的山民看见这位银须皓首的老者在月下耙石,非常奇怪,于是走上前去探问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得到的回答是耙石种树。山民讥笑说:漫山乱石,怎么能种树?仙人不再回答,却变作一道金光羽化而去,金牛、金耙则遁入山石丛中。如今,当地山民中仍然流传着“金牛、金耙,藏在毛公山洼”的说法。并且,毛公山松柏漫山,独有仙人最后耙过的那块山坡,棵木不长。外来游客若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找到这块山坡,便可看到坡上大小山石都有深深的耙齿印痕。 “钓鱼台”则是毛公山顶一块上部较为平整的巨石,巨石旁另一块歪斜的巨石因主体部分掩埋土中,而微露的石脊很象一根斜靠于“钓鱼台”的钓杆,鱼杆附近还有鱼篓形巨石。据说,先前毛公山树木不太高时,坐在“钓鱼台”上便可看到毛公水库旁一块巨石,犹如一对戏水的鲤鱼。那位曾静坐“钓鱼台”的仙人或古贤就曾经下了一番工夫要钓取这条鲤鱼,不过最终还是丢下钓竿,失望地走了。如今,县旅游局及所辖的开城镇打算开发毛公山旅游资源,待计划实现时,人们在饱览毛公山四时如画的佳景之后,再进入山下清溪环绕、绿竹掩映的石屋,品一壶香醇的“毛公绿茶”,再听一听纯朴、敦厚的山里人娓娓道一段毛公山的神奇传说,全部身心一定会溶入毛公山这人间仙境之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