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豆根蛇潜蝇 |
释义 | 豆根蛇潜蝇,异名:Melanagromyza shibatsuji Kato;M.centrosematis Kato.,是农业有害生物,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蛀入大豆根部为害,阻塞大豆水分及营养物质的输导,致使大豆叶片枯黄,茎秆细弱,营养缺乏,不能正常生长,严重时根部烂掉,植株枯死。 中文学名:豆根蛇潜蝇 拉丁学名:Ophiomyia shibatsuji(Kato) 别称:大豆根蛆、大豆根潜蝇等 界:动物界 纲:昆虫纲 目:双翅目 科:潜蝇科 分布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 物种简介豆根蛇潜蝇,又名大豆根潜蝇、豆根蛇潜蝇等。幼虫在幼苗根部皮层钻蛀为害,被害根变粗、变褐或纵裂,或畸形增生或生肿瘤。大豆幼苗受害后长势弱,植株矮小,叶色黄,受害严重者逐渐枯死。受害轻者,在幼虫化蛹后,根部伤口愈合,植株恢复生长,但根瘤较少而小,顶叶发黄、荚少,产量也降低。据黑龙江省某些地区调查,平均受害率40%左右,受害株比健株单株减产35.4%至46.7%。此外,幼虫在根部造成伤口,还会导致感染根部病害,而使大豆受害损失加重。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2mm至2.4mm,黑色,翅为浅紫色有金属光泽,复眼暗黑褐色。头部额约为一眼宽的1.5倍,上眶鬃3根,下眶鬃1根。胸部盾片沟前正中毛列10行。触角3节。翅透明,略带紫色光泽,前缘脉粗大,翅脉具毛,径中横脉位于中室外侧2/3处。腹部具黄绿色金属光泽。腋瓣灰色,缘缨棕黑。 卵:长椭圆形,长0.4mm,宽约0.04毫米,白色透明。末龄幼虫体长4mm,乳白色略发绿,前、后气门各1对,后气门较长,向内弯呈镰刀状。蛹长2.5mm,长椭圆形,黑褐色。 幼虫:体长约3.2mm至4.2mm,呈淡黄色,半透明,圆筒形,尾部稍细。前气门1对,靴形,具24至30个气门孔,排成2行。后气门1对较大,从尾端伸出与尾轴垂直,互相平行,表面有28至41个气门孔。末龄幼虫体长4mm,乳白色略发绿,前、后气门各1对,后气门较长,向内弯呈镰刀状。 蛹:体长约2.1mm至3.0mm,长卵圆形,黑色。前后气门明显突出,靴形。 主要天敌豆根蛇潜蝇已知天敌有离颚茧蜂(dacnusa sp.),蛹寄生率可达26.6%至39.3%;此外,幼虫、蛹还受到真菌的寄生而引起死亡 发生规律豆根蛇潜蝇在东北、内蒙古1年发生1代,以蛹在豆株根部或被害根部附近土内越冬。在黑龙江省越冬蛹翌年5月末至6月初羽化,时值大豆幼苗有1对单叶和1个3出复叶刚长出,羽化盛期为6月上旬至中旬,6月上旬产卵,产卵盛期为6月中旬。6月上旬孵化,孵化盛期为6月中旬至下旬。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成虫需取食豆苗的子叶或真叶的汁液方能抱卵繁殖,取食前以产卵器刺破豆叶组织,然后舐食汁液。取食处呈枯斑状。成虫飞翔力较弱,其活动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在温暖的晴天,成虫多集中在植株上部活动取食或交配,在气温低,阴雨天或风力大时则栖息在下部叶背面,在无风闷热的阴天,整日可在植株上部活动。成虫羽化2至3天后,在豆叶上或豆叶间交配,交配时间以上午7至8时,下午15至16时为多,交配后当日即可产卵。产卵时喜选择幼嫩的豆苗,在近土表用产卵器刺破幼苗根部表皮,形成1个孔道,将卵产在里面。每次产卵1粒,一般1株豆苗上产卵1粒,很少2粒。每雌可产卵19至22粒。成虫寿命6至8天。 卵经3至4天孵化,随即蛀入根部皮层及韧皮部中为害,随虫体长大,取食量增加而形成一条孔道。被害豆株根系不发达,侧根少,根瘤也少。植株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幼虫期约20天,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幼虫陆续化蛹。蛹期长达320天至340天。 豆根蛇潜蝇的发生与气候因素和耕作制度关系密切: 1、气候因素气温和湿度影都响着大豆根潜蝇成虫的羽化、交配、产卵,其最适温度为20℃至25℃,降雨后土壤湿润对羽化及成虫发生有利。 2、耕作制度。①茬口:茬口不同,大豆根潜蝇发生程度不同。重茬地越冬虫源数量较多,发生为害重;迎茬、正茬地发生较轻。据调查,被害率重茬地为30%,迎茬地为15%,正茬地为7.5%。②土壤肥力:土壤肥沃程度影响着大豆苗的生长势,进而影响受害植株的的恢复能力。调查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5%,缺肥,幼苗生长瘦弱,为害加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5%,水肥充足,促使幼苗早发、生长发育健壮,为害减轻,即使受害,恢复也快。⑧播种期:播期不同,发生程度不同。播种过晚,5月20日后播种的地块发生重。因为在晚播地块,当大豆根潜蝇幼虫盛发时,大豆幼苗根茎表皮细嫩,有利其发生为害。④耕作方式:秋耕深翻或秋耢茬地块发生轻。秋季深翻20厘米以上,能把蝇蛹埋入土层较深处,降低羽化率:秋耢能把豆茬地地表下越冬蛹带到地表,经冬季长期低温和干燥气候的影响,越冬蛹死亡率也会增加。 危害特点豆根蛇潜蝇成虫刺破和舐食大豆幼苗的子叶和真叶,取食处呈枯斑状。幼虫孵化后蛀入幼苗根部取食,为害主根的皮层和本质部,造成伤痕。植株根部受害表现为根系不发达,根变粗、变褐,皮层开裂或畸形增生,或生肿瘤。受害植株地上部表现为幼苗生长势弱,植株矮小、叶色淡黄。受害轻者,在幼虫化蛹后,根部伤口愈合,植株恢复生长,但根瘤较小而少,顶叶发黄、荚少,质量和产量下降。受害严重者植株逐渐枯死。此外,幼虫造成伤口,还会感染根部病害,使大豆受害损失加重。 发生量:在冬前和春播解冻前进行越冬蛹量和羽化率调查。越冬蛹每平方米在20头以上,越冬蛹羽化率70%以上,土壤湿度适宜(20cm高以内的土层含水量在25%至28%),产量损失在20%以上,为大发生指标;如果越冬蛹每平方米在20头以下,10头以上,越冬蛹羽化率在60%至70%,产量损失在10%至20%,为中发生年,在此条件下就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播前防治。 发生期:通过多年观察验证,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平均气温高于15℃时,成虫高峰期在6月10至15日出现。该期5网(网直径25cm)捕蝇量在50头以上,蝇量连续3至4天不减退,则为大发生指标。被害率在50%以上,减产损失在20%以上;该期5网在50头以下,20头以上,连续2至5天后5网蝇量仍在10头以上,则为中发生。被害率在30%至50%,减产损失在10%至20%。达此指标以上者,应采取防治措施,消灭成虫。 防治技术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此虫取食、交配、产卵的适温为20℃至25℃,在黑龙江省5月份为该虫羽化出土盛期,降雨后土壤湿润,对羽化有利,因而对成虫发生有利。 2、豆田秋季深翻或耙茬。进行深耕秋翻,蛹翻入土下30cm则不能羽化。耕翻能把蝇蛹埋入土层较深处影响羽化率,据试验,蝇蛹接近地面者羽化率为72%,深度5cm者为50%,深度10cm者为41%,深度29cm者仅10%;秋耢当年豆茬地能把在地表下越冬蛹带到地表,经冬季长期低温和干燥的影响,死亡率增加;增施肥料促进幼苗早发,亦能减轻为害,即使受害恢复也快。 3、适时早播、施足基肥,适当增施P、K肥,培育壮苗,增加豆株的抗虫能力,尽可能避开成虫产卵和孵化盛期,能减轻为害。凡是播种早,幼苗生长发育快,当幼虫盛发时主根的木质化程度已较高,能忍耐幼虫钻蛀,受害则轻,反之幼苗根茎细嫩受害则重。 化学防治1、播前防治。 (1)沟施。5%涕灭威颗粒剂2.5kg/667㎡,3%呋喃丹颗粒剂2.5kg/667㎡。 (2)拌种。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 2、田间(生长期)喷药防治成虫。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0%绿莱宝乳油1000倍液,40%乐斯本乳油12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与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混用。 3、药剂熏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用80%敌敌畏乳油125g/667㎡或40%乐果乳油200g/667㎡,混拌细砂20kg或浸玉米穗轴15kg,均匀撒在地内。 豆根蛇潜蝇的防治应注重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应着重播前沟施农药或药剂拌种防治幼虫,适期用药剂防治成虫效果也很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