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陡山沱组 |
释义 | 命名陡山沱组原称“陡山沱层”,属中国南方震旦系上统中部,分布于滇东、桂北、黔东、川西、湘北、鄂西及大巴山等地。最初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北陡山沱。故名。为浅海—泻湖相沉积:富含炭质页岩或石煤层,碳酸盐岩、泥质—硅质岩为主的韵律性互层沉积。以黑色页岩、泥岩、泥灰岩、砂页岩等为主。个别地区顶部含磷块岩,部分地区底部以碳酸盐为主,如黔、湘、鄂西一带,为浅肉红色白云岩。川东北城口一带暗灰色的薄层灰岩普遍含磷质。石门一带上部产迭层石。本组厚多200—250米,最厚处可达400余米。与下伏长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李四光、赵亚曾1924年命名。 命名地点为莲沱镇西面之陡山沱。命名剖面位于湖北宜昌县莲沱镇大桥东端之山坡,参考剖面位于宜昌县三斗坪镇田家园子。 沿革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命名为陡山沱统;196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所编之《中国的前寒武系》一书称为陡山沱层;1963年刘鸿允、沙庆安改称陡山沱组,沿用至今。李四光、赵亚曾在1924年命名时未指明标准剖面,但在其文中附有两个震旦系自然剖面图,其一为“南沱溪”东岸山坡,即今莲沱大桥东端之山坡;另一剖面当为与莲沱镇隔江相望的今日之南沱所处的位置。此两处剖面,现今已被农田覆盖,出露不好。1973年湖北地质局等单位测制了宜昌县三斗坪镇田家园子剖面(湖北省地质局三峡地层研究组,1978)。该剖面出露良好,顶、底界线清楚,生物化石丰富,1982年邢裕盛等选定该剖面为陡山沱组的标准剖面。 特征该组为一套含泥、砂质成分的碳酸盐岩。主要为灰、褐灰及灰黑色泥质白云岩,底部常有含锰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南沱组灰绿色泥砾岩接触。下部白云岩含较多硅磷质结核和团块,微层理发育;上部白云岩夹燧石层并含燧石团块,顶部有一层黑色炭质页岩与上覆灯影组白云岩分界。全组厚度一般为100—200m,个别地区厚仅数十米。在鄂西、 黔中、黔东等地该组含磷块岩;黑色页岩中含银,局部成矿。陡山沱组位于南沱组之上,灯影组之下,与下伏南沱组呈假整合接触。富含生物化石,已知者有微古植物、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微古植物有20余属,以刺球藻群中一些属、种的出现为特征,如 Micrhystridium, Comasphaeridium, Tianzhushania 等;宏观藻类有:Enteromorphites, Doushantuophyton 等;蠕形动物为:Sabellidites; 海绵骨针有:Eospicula yichangensis, Hazelia liantuoensis等。该组是南沱冰期冰川消融后引发的广泛海侵初期的产物, 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层区范围。当时扬子古陆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但各地水深不同。其命名剖面所在地区长江三峡宜昌一带,可能为碳酸盐台地的斜坡末端,海底位于浪基面之下,水深近于广海陆棚。陡山沱组的Rb-Sr法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691±29)Ma。该组广布于湘、鄂、黔、桂、赣西北、皖东北、滇东、陕南、 川东北等地。 分段依据其岩石组合特点自下而上可大致分为四段: 最下段为白云岩段,上覆于南沱组冰碛砾岩之上,有明显层理发育; 第二段以薄层泥岩与厚层灰岩的互层为典型特征,夹杂砂岩岩层,含磷、硅质结核,至下而上泥岩岩层厚度逐渐变厚; 第三段主要由含硅质结核白云岩构成,普遍含磷质; 最上段由黑色硅质泥岩,炭质泥岩组成,与灯影组,长安组间有明显的物理性质突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