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斗蟋蟀
释义

斗蟋蟀是中国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但这种休闲方式很残酷。斗蟋多为雄性,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二虫鏖战,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倒是鲜有“战死沙场”的情况。

简介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每年秋末举行。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谈起斗蟋蟀,玩家们总会提到儿时斗虫的经历以及这项娱乐活动的悠久历史。但时至今日,这项活动大多与金钱挂上了钩。在上海一座老房子里的这家“蟋蟀赌场”里,玩家们每场比赛下注45美元,而街边躺椅上的街霸还要从中抽取5%的红利。

斗蟋玩家会花大量时间来挑选合意的蟋蟀。专家说,头大、腿大、触须直是善斗蟋蟀的特质。蟋蟀的食量很小,只吃少量米就够了。但一些斗蟀爱好者为了让蟋蟀更勇猛,会给它们吃激素、苍蝇幼虫,有时甚至是迷幻药之类的非法药物。

野生蟋蟀的寿命大约为100天。到10月下旬,蟋蟀数量减少,斗蟀季节也随之过去。但养殖蟋蟀的徐墨笑希望将这项活动延续到全年都可进行。

历史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而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故事传说。

体形雄而矫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清朝-斗蟋蟀

底事清闲爱小虫,重价得来藏玉城。交恶皆因争异性,不惜搏斗逞英雄。

《燕京岁时记》:『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购得,名虫必用青白色泥罐贮之。『蛐蛐罐有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之别,佳者数十金一对。』每一罐内须置一小扇面形过笼,作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俟冬至这天以虫会友,进行传统的『封盆』格斗。早年间斗蟋蟀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同一等级的即大小相当的才放入一盆决斗。两条体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进斗盆,彼此寻觅『情敌』,相遇后即互相厮杀,战胜的蟋蟀,皆冠以『将军』称号。输赢亦有赌注,一般为数斤月饼或水果,主要在求一乐。

发展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

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斗蟋已不是少数人的赌博手段,它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广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称之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南宋,在斗蟋史上是著名的时代。此时斗蟋蟀已不限于京师,也不限于贵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戏。清朝的王公贵族,是在入关后才始嗜斗蟋之戏的。每年秋季,京师就架设起宽大的棚场,开局赌博。在日伪侵占北京时期,北平庙会上都有出售蟋蟀的市场,摊贩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斗蟋蟀被贴上了“旧文化”的标签,并和麻将等娱乐活动一起被宣布为非法。但是今天,中国人有着更充分的经济保障,更宽松的政府管制,在休闲娱乐方面也逐渐重拾传统。这是“一种中国文化,就像茶文化一样”,70岁的上海专家李世均说。

过程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

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

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丧志。

分布

蟋蟀生长的适应性很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长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长的个大体强,皮色好,与地质、地貌、地形就很有讲究了。古书上说,北方硬辣之虫与生于立土高坡,这就说明地形地貌与蟋蟀的发育体质很有关系。很多书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虫大多善斗,淡色土中出深色虫必凶。

蟋蟀的分布极广,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都有其生存活动的踪迹。它在生物系统的分类归属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单就蟋蟀来说,包括许多不同的种类。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种类多达1400多种,在中国,已经确定的也有30多个品种。我们现在所饲养并用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斗蟋”。

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在的观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至于斗蚰蚰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在赵宋时代,在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这已是历史事实。

仪式

斗蟋蟀须遵循一定的仪式。事先要将蟋蟀隔离一天,以防止在开斗之前作弊。蟋蟀将按称重配对,由于斗蟋的重量不超过1克,因此操作起来很复杂。

在最近一场比赛的休息区中,张健根(音)慢慢滑开一只圆陶罐的盖子,准备用里面的一只山东蟋蟀斗上一回。张健根用竹镊轻轻夹走一粒大米──这份食物刚好够蟋蟀美餐一顿。接下来,张健根用一根草叶小心地将蟋蟀引到一只竹筒中,然后,他用这只竹筒将蟋蟀送入塑料斗盆。

看客们一边研究闭路电视上的特写图像,一边品评比较两只蟋蟀的腿有多粗、须有多直、颚有多大。张健根颤动草叶,引逗着蟋蟀的触须,使它变得张牙舞爪,怒气冲冲。为了表示它们已做好战斗准备,对战双方──通常是雄性──会磨擦翅膀,发出熟悉的唧唧声,正是这种声音让蟋蟀得名“蛐蛐”。

当分隔双方的塑料片最终被拿起时,这两只小小的角斗士开始兵刃相见。蟋蟀们不断快速撕咬着对方的尖齿、腿脚和脑袋。有的蟋蟀被咬得缺肢断腿,被对手用职业摔跤的姿势甩过斗盆。 每轮比赛将持续一两分钟,几轮过后,裁判判定,张健根的蟋蟀斗败了。

角斗是激烈的,但很少致命。通常会有一只蟋蟀认输并逃跑──或跳出斗盆。斗败的蟋蟀往往会被生气的主人扔到大街上。

价值

就像美国的棒球赛季一样,中国的斗蟋蟀季节也越来越长。主张保护斗蟋蟀纯娱乐性的人担心,这种休闲活动正受到金钱文化的威胁。

市场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到秋天,宠物市场上都会挤满虫迷。他们簇拥在从乡下来的虫商周围,一边掀开汤罐头大小的圆筒的盖子检视每只蟋蟀的腿脚和大颚,一边讨价还价。来自山东省(中国东北部省份)的蟋蟀最值钱,尤其是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有时刚一成交,买主们就忙不迭地到外面斗起蟋蟀来了。

赌蟋蟀

但是,如果全年都能斗蟋蟀,那么蟋蟀养殖户就能靠培育出的新品种大赚一笔。赌蟋蟀是非法的,但在中国却非常普遍,而且赌注也在不断升高。过去,赌胜者可以得到一块月饼或对手的蟋蟀。而如今的赌注规模从最厉害的蟋蟀的价签上可见一斑,这种蟋蟀也叫“将军”,可以卖到几百美元甚至几千美元。

随着赌注的升高,赌徒们也在想方设法求胜。于是便有了“白虫”,这是一种靠激素和强化肌肉的方法人工养殖的蟋蟀。

养殖

有位法律专业背景的28岁青年徐墨 ,辞掉了销售卫浴设备的工作,转行养起了蟋蟀。在位于上海北部的一排经过改建的养殖场中,徐墨笑的几万只蟋蟀正在泡沫塑料箱中交配和蜕皮。蟋蟀的繁殖周期为15天,徐墨笑想让它们以这一速度全年不停歇地繁殖,为此他将养殖场增湿加温,使温度保持在35.6摄氏度。

如今这种愈演愈烈的势头带来的风险是,政府可能对斗蟋蟀严加管制。在香港是禁止斗蟋蟀的。而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文化局也在着手规范这一行业。为了对抗赌博窝点,这些城市的文化局鼓励开展杜绝“白虫”和赌博的比赛。

2009年10月,他在上海的主要宠物市场上卖出了10,000只蟋蟀,在那里,它们的零售价只有每只1.50美元。他将自己的蟋蟀定价为纯正山东蟋蟀市价的十分之一,但他怀疑是否有人知道或在意其中的区别。他向人炫耀存在他手机上的一条短信,这条短信是一位欣喜若狂的客户发来的:斗12场,赢11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