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庄中堂画 |
释义 | 1.概述董庄位于茌平县城东南20余里。董庄的中堂画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底蕴深厚,题材内容十分丰富,为世人所称道。约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河北省清河县人董月,迁移到董庄落户,到其第六代董继白(字松云,约1725—1796)的花鸟画就有了一定的水平。有前几代人取得的成就,到第八代董立元,他的人物画创作是他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他曾在孔府任画师多年,时人有“崔字杜虎董人物”之称。由于他的绘画成就,被道光皇帝授予“文林郎”的称号。董立元的影响,带来了在他以后一百年间的最繁荣时期。 2.渊源以及发展董庄中堂画技法上来看以工笔为主,过去主要是照谱描绘,内容题材上以清朝的董立元的人物为代表,包括《三仙炼丹》、《麻姑献寿》、《八仙》、《禹王锁蛟》、《福禄寿图》、《八骏图》等。另有山水、花鸟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写实主义手法,也有浪漫主义得想象。作品曾销往本省各地及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在北方民间有着较大的影响。 董立元的人物画选材大多为神话故事、名媛淑女。其代表作《三仙炼丹》、《麻姑献寿》均为半工半写人物画,线条流畅、人物逼真,面部处理最为精致。这两幅画中的仙女着墨用色不多,但文静善良的性格跃然纸上。另一幅《中八仙》系大幅中堂画,也堪称佳作。 据董庄73岁的老画师董友环介绍,董立元曾在曲阜孔府任画师多年,专绘人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隔帘成像”的传说。相传董立元在孔府为一名闺中小姐画像时,对方害羞,在竹帘后轻轻一闪便不再露面。但她并没难住这位人像绘画大师,一转眼的工夫,一幅逼真传神的美女图呈现在众人面前,观者无不称奇。 在抗战和“文革”期间,董庄绘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绘画活动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所恢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董庄绘画便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基础,市场慢慢萎缩,董庄村从事绘画的人越来越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茌平县和杜郎口镇文化部门曾通过举办董庄绘画展览和绘画学习班等方式,意欲拯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1982年,聊城地区农村文化中心工作现场会在茌平召开,其间,茌平县文化馆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其中展出董庄绘画70余幅,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1983年秋,茌平县文化馆和杜郎口镇文化站在董庄举办了第一届董庄画创作学习班,共有14名学员参加学习班,创作出各种形式的新作30余幅,学员的6件作品参加了同年举行的“山东省第二届农民画展”。1984年,第二届学习班的学员创作画作10余幅,有5幅作品参加了聊城国庆美术展。198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艺术品展览”,选入了董庄绘画作品两件,赴香港展出并获得好评。 遗憾的是,这些措施都没能使董庄绘画走出衰落的低谷。“董庄村的老画师们正在逐年辞世,而受市场经济影响,年轻人很少愿意抽出时间来学习画画,董庄绘画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杜郎口镇文化站站长孙立杰说。 目前,董庄村里只有董友环还在坚持董庄绘画创作,但由于少人问津,他们只是偶尔画几幅。这两位老画师都非常担心董庄绘画传统技艺“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失传”。 3.贡献中国为礼仪之邦,人们向来讲究雅趣,将琴棋书画列为“文化人”的四个基本技能。过去家中的堂屋为接待客人的主要场所,为了体现家庭文化品位,便在堂屋冲着正门的墙上挂一幅中堂画。中堂画顾名思义,悬挂在正堂(堂屋)正中的画,内容为山水人物,闲云野鹤,左右加幅文意吉祥的对联。这一民俗还培养了一批民间画师。茌平县杜郎口乡董庄便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民间中堂画产地的中心,著名的中堂画创作基地。该村六十余户人家,从事绘画者一百余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