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距信阳市32km。2001年6月,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总面积4.68万公顷,区内分布有植物1879种,兽类37种,两栖爬行类44种,鸟类23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9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的有95种,被誉为“鸟类乐园”,是一个集自然保护、生态旅游、鸟类观赏、科学考察、教学实习、休闲娱乐、避署疗养于一体多功能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介绍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名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位于信阳罗山县最南端,距信阳市32km。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总面积4.68万公顷。 董寨的鸟类之多,为同一纬度或同一经度保护区中所罕见,鸟类种类占河南省的79%,占全国的20%,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9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的有9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冠长尾雉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区内现分布有植物1879种,兽类37种,两栖爬行类44种,鸟类237种,被誉为“鸟类乐园”,是一个集自然保护、生态旅游、鸟类观赏、科学考察、教学实习、休闲娱乐、避署疗养于一体多功能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形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物种和生物资源库,因此,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北亚热带地区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区域,又列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优先保护区及国家和全球有重大意义的区域。 在董寨观鸟,一天一般能看到六七十种鸟类,最多能看到八九十种。董寨保护区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的观鸟人士达数百人次,北师大、河师大等多所高等院校把董寨作为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保护区鸟类科学研究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25项。保护区现建设有中国最大的白冠长尾雉人工驯养繁殖基地,种类齐全的鸟类标本馆和益鸟招引悬挂的人工鸟巢。保护区不断加大自然资源管护力度,加强公众生态环境教育宣传,完善和规范科研保护体系;坚持悬挂人工鸟巢招引鸟类和开展鸟类科学研究不间断;利用“中国董寨鸟类摄影年会”、“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向公众进行保护鸟类、关注大自然的生态教育,人们的环保意识、护鸟意识增强;保护区还高度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和锻炼,在全体管护员中发放鸟类识别工具书,每月记录观测鸟种,邀请北师大等专家举办讲座,先后派科研人员参加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相关鸟类知识的培训学习。从2000年至今,董寨保护区已发现鸟类新记录56种,区内鸟类种数也由237种增加到293种。 旅游资源自然地理董寨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南部,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地理座标介于东径114°18′—114°30′、北纬31°28′—32°09′之间,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的独特性。保护区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年降水量1200毫米。温和湿润的气候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境内群山连绵起伏,地形复杂多样,河流、涧溪四季长流,塘湖堰坝星罗棋布,人文和自然景观众多。 董寨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文和自然景观分布较多,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董寨是一块红色土地,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贺龙、李先念、徐海东、吴焕先、程子华、陈少敏等都在此留下了战斗的光辉足迹。鸡笼保护站王坟顶脚下的何家冲曾是红二十五军长征时的出发地。保护区将观鸟活动与幽雅的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神奇的人文景观,浓郁的佛教氛围,灿烂的红色文化融为一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位于保护区灵山保护站的灵山,古称霸山,海拔827.7m,因其“山脉走向,峰峦气势,酷似释迦牟尼成佛的印度天竺灵鹫山”和“每云必雨,验之信然”而称灵山。现有6大景区,72洞天,108景点,以其“山秀、寺古、石奇、洞幽、水美、物华”而享誉海内外。坐落在灵山脚下的灵山寺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宗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奇”。灵山与鸡公山、南湾湖构成了信阳旅游的“金三角”,灵山已成为豫鄂皖旅游热点。 交通路线京广铁路:信阳站——信运集团车站(或坐出租车)—到涩港高速出口东200米—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京珠高速:涩港出口东200米——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沪陕高速:罗山出口向南(开武路)——到周党收费站向西(信叶路)——涩港 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312国道:罗山新罗息路口向南——到周党收费站向西(信叶路)——涩港 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武汉天河机场:京珠高速——涩港出口东200米——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森林资源董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5.1928万亩,占总面积62%,非林地面积26.8072万亩,占总面积3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44.93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9%,疏林地1.262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在有林地面积中,其中国有林6.8383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5%,集体林38.091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85%;在有林地面积中,天然次生林7.2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人工林37.73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84%。保护区森林覆盖率62%,森林蓄积60.47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本区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具有南北混杂的过渡带特色,以华东、华中植物区系为主,兼有华北、西南区系成分。植被类型多样,依照植物的生活型和建群种,可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和草丛、草甸、沼泽 7个植被类型122个群系、200多个群丛。形成了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植被生态系统。 保护区现有植物175科、784属、1879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64属142种;裸子植物6科11属21种;被子植物140科709属1716种。特别是还保存了一部分第四纪冰川幸存的孑遗植物。狭叶瓶尔小草、水青树、青檀、天麻、香果树、独花兰等国家和地方珍稀重点保护植物在境内有一定的天然分布。 动物资源兽类根据积累的资料和本底资料调查统计,保护区现有兽类37种,隶属于6目16科31属,具有南北区系成份:其中东洋界略占优势,有19种,占51.4%;古北界18种,占48.6%。兽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组成要素之一。最常见的有豹猫、小麂、野猪、草兔、黄鼬、岩松鼠等。较为罕见的有金钱豹、青狼等。 鸟类调查表明保护区内有各种鸟类292种,隶属17目44科127属,目前已采集到的鸟类标本有200余种,其中有47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白琵鹭、棕脸鹟莺、雀鹰、白腹山雕、草鸮、灰背鸫、小鸦鹃是近年来保护区发现的新种。本区鸟类中,共有留鸟72种,占鸟类分布种数的25%;候鸟220种,占75%。松鸦、大山雀、白冠长尾雉、环颈雉、画眉等为保护区常见鸟。夏侯鸟中各种杜鹃、鹰隼类、卷尾类较多,冬候鸟以雁鸭类居多,而蓝喉蜂虎、仙八色鸫因其生境特殊,不太常见。白冠长尾雉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因其濒危程度而被专家提名为河南省省鸟,是保护区鸟类中的重要保护对象,分布面广,数量多。据调查保护区共有白冠长尾雉1200只左右,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 两栖爬行类依据标本采集和野外调查,保护区分布有5目12科44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常见的两栖类有饰纹姬蛙、无斑雨蛙、虎纹蛙、大蟾蜍中华亚种、东方蝾螈等,其中虎纹蛙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爬行类有黄缘闭壳龟、鳖、无噗壁虎、草蜥、王锦蛇、黑眉锦蛇、翠青蛇、蝮蛇及游蛇类等。 昆虫资源保护区环境多样,昆虫资源十分丰富。已采集到的昆虫标本隶属于24目。有名录列出的有12目99科700多种,大部分标本尚未鉴定,有待深入进行。其中大紫蛱蝶、拉步甲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景观特点董寨保护区被誉为“鸟类乐园”。董寨的鸟类之多,确为同一纬度或同一经度保护区中所罕见的,鸟类种类占河南省的79%,占全国的20%,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9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的有9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冠长尾雉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董寨是个观鸟的好地方,在董寨观鸟,什么惊喜的事都可能发生,一天观鸟下来,一般能看到六七十种鸟类,最多能看到八九十种。董寨保护区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的观鸟人士达数百人次,北师大、河师大等多所高等院校把董寨作为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保护区开展鸟类科学研究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科研攻关,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25项。保护区现建设有全国最大的白冠长尾雉人工驯养繁殖基地,种类齐全的鸟类标本馆和益鸟招引悬挂的人工鸟巢,成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文和自然景观分布较多,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位于保护区灵山保护站的灵山,古称霸山,海拔827.7m,因其“山脉走向,峰峦气势,酷似释迦牟尼成佛的印度天竺灵鹫山”和“每云必雨,验之信然”而称灵山。 现有6大景区,72洞天,108景点,以其“山秀、寺古、石奇、洞幽、水美、物华”而享誉海内外。坐落在灵山脚下的灵山寺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宗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奇”。灵山与南湾湖构成了信阳旅游的“金三角”,灵山已成为豫鄂皖旅游热点。 董寨是一块红色土地,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贺龙、李先念、徐海东、吴焕先、程子华、陈少敏等都在此留下了战斗的光辉足迹。鸡笼保护站王坟顶脚下的何家冲曾是红二十五军长征时的出发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创造了董寨的现代文明。 董寨保护区将观鸟活动与幽雅的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神奇的人文景观,浓郁的佛教氛围,灿烂的红色文化融为一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雅的生态环境、浓郁的红色文化和佛教文化、众多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热爱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人们,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2004年6月在董寨成功举办的“中国大陆首届鸟类摄影年会”成绩斐然,拍摄照片近三千幅,涉及鸟种80多个。越来越多的观鸟人更有理由喜爱这个看林鸟的好地方—山体的观鸟不高,最高840m,安全;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明显;下游有大型水库石山口,观水鸟也很方便。 境内还有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名列“中原四大古寺”的灵山寺等。鸟语、花香、翠峰、奇石、古树、秀水、茂林、修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保护价值董寨保护区的科研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基础资源的清查和研究。由于当时受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这些研究竟局限于对资源进行特征描述的定性阶段。虽然只是对基础资源的调查,但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继发表了《食虫益鸟松鸦生态习性的初步观察》、《罗山林场鸟类调查》、《食松毛虫鸟类初步调查》、《森林鸟类与生态平衡》等三十余篇科技论文。这对物种特性进行描述研究工作,却为深入和推广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保护区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九十年代开始,保护区相继和河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市林科所及其它社会科研机构合作,又基于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多元统计分析、无线电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它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使保护区的科研工作由定性研究进入了定量化研究阶段。在二十多年的合作科研中,为保护区锻炼和造就了一批综合素养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科技人才,开创了董寨科研的全新局面。这段时期取得的成果主要有《画眉巢址选择》、《杉肤小蠹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止技术研究》、《白冠长尾雉部分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学研究》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已把董寨保护区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人才教育与培养基地,对中国特有物种白冠长尾雉原产地的生态学习性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拯救白冠长尾雉这一世界濒危物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保护对策。本研究工程从2000年开始,预计到2020年结束。到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有《白冠长尾雉无线电遥测研究初报》、《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地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研究》、《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白冠长尾雉育雏栖息地研究》等。 保护措施一是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责任明确、报酬落实。 二是实行百分制考核并划分考核层次,按照标准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助款。考核分数低于69分的村,扣发年度生态公益林补助款;考核分数连续两年低于69分的村,取消生态公益林建设单位资格。 三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森林防火工作,火灾受害面积不得超过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的2‰。 四是加强公益林建设管理,不得擅自采伐林木、烧碳、砍柴放牧等人为破坏植被的行为。 五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95%以上。 管理现状管理机构本着“机构精简,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统一高效”的原则,从机构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出发,合理编制机构人员,建立起运转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归属罗山县人民政府管理,业务上受河南省林业厅和信阳市林业局指导。保护区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宣传科、公益林办公室、疫源疫病监测站、鸟类环志站、森林公安派出所、朱鹮保护站、科研所等职能机构。实行“局—站—点”三级管理体系,下辖6个保护站,15个保护点;一个专家接待站——灵秀山庄。 董寨自然保护区是在原国有罗山董寨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实行局、站、点三级管理,管理局下设有6个保护站、41个保护点、2个了望台及6个检查哨。现有人员255人,其中科技人员15人,行政管理人员34人,在职工人144人,离退休职工48人。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利用有限的资金,开展了部分基本建设,主要成果为:⑴建造鸟类人工生境600m2,鸟类标本陈列室400m2,管理局办公楼1000m2,职工宿舍800m2,共计投资224万元;⑵新修和复修林区公路10km,开设防火道(线)30km,通讯线路4km,白云核心区高压线路3.5km,管理局所在地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等,共计水电通讯工程投资资金75万元;⑶仪器设备购置资金投入50万元,包括消防车、警车各1辆,购置了望远镜、照相机、鸟声测录仪、水型孵化器、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刑勘箱等仪器设备。通过以上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保护事业的发展。 主要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负责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 3、加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资源恢复与发展,组织环境监测,并科学建立档案; 4、搞好科学研究,保护和发展珍稀动植物,以主要保护对象为主,对趋于灭绝的物种有计划采取拯救措施;同时,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外界科研力量,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协作能力; 5、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实现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6、坚持“全面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适当开展林业多种经营,生态旅游,增强保护区的自养能力,并带动周边区域乡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综合效能。 科研保护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董寨林场,建场初期以培育马尾松、杉木等森林资源为基础。为此,场成立营林股专业从事预测预报点10个,每个测报点设测报员1—2名,各测报点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科学设标准样地。 1962年郑作新院士来保护区传授人工益鸟招引防治森林病虫害。根据资料显示,1965年——1967年间共挂鸟巢2754只,经调查平均招引率达70%以上,虫害下降率在60%以上,受益鸟保护的林分,害虫大发生时,有虫不成灾,一般年份没有虫。 2001年董寨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局领导班子更加重视科研和益鸟招引工作,一是进一步充实科研和益鸟招引工作力量,将那些对益鸟招引有兴趣和特点的专业技术人员吸收到科研所工作;二是对悬挂鸟巢等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建立益鸟招引工作的长效机制;三是通过建立鸟类标本对食虫益鸟进行解剖分析,取得食虫益鸟尤其是食松毛虫益鸟的大量科学数据,对科学引导和规范益鸟招引提供参考。 50多年来,经过董寨几代科研技术人员的努力,对保护区内的鸟类数量,食虫鸟类等基础数据初步掌握。据目前掌握的鸟类数据量,保护区现有鸟类304种,占河南省总鸟类的 84%,分属于17目58科110属。 董寨保护区4.68万公顷的森林资源只所以能做到虫灾大发生时不成灾,一般年份无虫害出现,应归功于保护区长期坚持保护鸟类,招引益鸟工作。一只灰喜鹊一年可吃掉松毛虫15000条,可保护几亩森林;一只杜鹃在1小时内能捕食近100条松毛虫;对于那些钻在树皮下、树班干里的天牛、啄木鸟则是它们无法避的致命克星,往往一对啄木鸟能“保卫”几十亩的树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