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董乃钧
释义

董乃钧,教授,博士生导师,森林经理学家,原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获得多项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林业政策科研成果于1989年获得了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先试验应用航空像片判读进行森林分层抽样调查技术研究,改变了国内森林调查方法;参与制定推广森林连续清查的技术体系,提高了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水平;组织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林业信息管理专业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方向,拓宽森林经理学科内涵,为森林资源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董乃钧,上海人。1931年10月10日出生。初中就读于上海市立晋元中学,1949年在光华大学附中读完高中。同年,进入光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由于父亲调到北京,他1950年随家迁往京城,进入河北农业大学森林系学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到刚刚建立的北京林学院林学系继续学习。他自幼爱好美术,大学期间是校学生会美工组成员。学习之余参与美术活动,培养了他的奉献精神、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195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除了努力向老师请教之外,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课堂,自学到了不少知识。

董乃钧教授自2000年从北京林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退休后,作为国家林业局咨询专家委员会的一名老专家还在为中国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忙碌着,他把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定位为帮忙。业内人士都知道董教授德高望重,在资源经营管理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未退休前是北京林业大学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不过,这样的自谦在他来讲并不是偶然,谦虚平和本来就是董乃钧的处世哲学,而且,他一直以来就是以哲学的态度做人做事的。

董乃钧喜欢哲学,特别喜欢哲学里面系统论的理论,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把自己放在系统内,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一件事要把它放在系统内,才能把握它的发展方向。1950年来,他参与了中国森林资源监测系统的建立,推动了林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

个人简历

1931年10月10日 出生于上海。

1949-1950年 上海光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50-1952年 河北农业大学森林系学习。

1952-1954年 北京林学院林业系学习。

1954-1955年 林业部林业综合调查队进修。

1956-1977年 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

1979-1980年 林业部资源司,筹办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遥感培训班。

1986-1988年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1988-1991年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资源学院院长、教授。

1992年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科教授。

2011年8月1日,因病去逝。

人生经历

董乃钧是上海人,20世纪50年代初,因为喜欢自然于是选择了与自然打交道的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后来河北农学院与

北京林学院合并,他又转到北京学习。

1954年春,董乃钧因工作需要提前毕业,留校任森林经理教研室助教,在林业部的安排下,他赶赴大兴安岭,随苏联森林航测、航调综合调查队工作并进修,当时正是中国开发林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森林调查和规划工作处于高潮,通过一年半的内外业实践,董乃钧较深入地了解了苏联的森林调查体系,并打下了测树制表和航空像片森林判读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森林经理调查体系被完全搬到中国。它的技术关键是目测调查,落实到小班,其理论基础较适合于同龄纯林,对于人为干预以及异龄混交林,由于结构规律复杂,或受人为破坏,目测的精度较低。特别是在未能全面观察的条件下,调查的数据往往以偏盖全,致使规划出现脱离实际的状况。如何提高调查数据的精度,成为林业建设中的一大问题。他认识到,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来弥补苏联技术体系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

他认真研究了苏联教材和西方测树学及森林调查方面的教材,发现它们存在体系上的巨大差异,尽管都在求均值,但苏联强调林分普遍的结构规律,而西方重在个体测定和推算,以变异为主,前者基于生物学,后者基于数理统计学。50年代初,林学专业没有开设数理统计课程,他系统自学掌握了西方森林调查技术的精髓。

1963年,他开始在大兴安岭试验应用航空像片判读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并提出了适合国情的调查方案,经过大面积检验,实际精度均高于理论精度,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从那时起,森林分层抽样控制、小班目测方法便成为中国森林经理调查的主要技术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森林资源的数据精度。

主要观点

以系统论的观点考虑林业的发展和改革

董乃钧认为,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林业,林业是一个系统,它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策层,第二个是管理层,第三个是经营层,第四个是作业层,第五个是中介层。这些层次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每个层次都很重要。但对中国林业来说,目前最迫切解决的是经营层的问题。因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层次是中国林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没有经营层的恢复、经营主体的界定和经营主体的投入,中国林业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他认为正在进行的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致力于经营层的恢复的有效途径。林权改革主要内容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让老百姓能够有权能够用权,用权其实就是经营。

林权改革

哲学里面有一个学科叫科学学,科学学讲的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过去,人们对世界一无所知,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往往是演绎和归纳,根据经验发现规律,然后解决问题,是从局部到整体;现代人对世界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知,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方法往往就要先设计一套方案,明确一个目标,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是从整体到局部。因此,要从整体的、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重视事物的发展阶段。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过去,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现在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决策制定

中国林业的发展也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历史发展阶段,制定政策,确定目标,目前中国进行的两大体系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就是符合这个历史阶段而制定的政策。我们对森林资源的管理调查,过去重视蓄积量、面积等,现在我们不仅要重视这些,更要重视生态环境以及森林是否健康等。总之,林业的发展既要重视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同时,还要逐步解决林业系统自身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个人成就

致力于提高中国森林调查和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水平

1954年春,董乃钧因工作需要提前毕业,留校任森林经理教研室助教,在林业部的安排下,他赶赴大兴安岭,随苏联森林航测、航调综合调查队工作并进修,当时正是中国开发林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森林调查和规划工作处于高潮,通过一年半的内外业实践,董乃钧较深入地了解了苏联的森林调查体系,并打下了测树制表和航空像片森林判读的基础。

50年代,苏联的森林经理调查体系被完全搬到中国。它的技术关键是目测调查,落实到小班,其理论基础较适合于同龄纯林,对于人为干预以及异龄混交林,由于结构规律复杂,或受人为破坏,目测的精度较低。特别是在未能全面观察的条件下,调查的数据往往以偏盖全,致使规划出现脱离实际的状况。如何提高调查数据的精度,成为林业建设中的一大问题。他认识到,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来弥补苏联技术体系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

重要贡献

中国每隔5年都要编制全国经济计划,要求提供准确的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四五”之前,全国森林资源数据由各地森林经理调查汇总而得。由于它们的调查精度、时态、标准各不相同,特别是资源动态数据的精度无法保证,影响到宏观林业政策的制定。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势在必行。1970年代初,他分析当时各林业发达国家的监测系统,认为普遍存在动态精度不高的问题。其要害是大部分国家采用抽样方法建立监测体系,由于两期测定的样本相互独立,带来了样本间的巨大差值误差。

董乃钧认为连续森林清查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及时了解各类连续清查的利弊,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系统的设想。在林业部资源司、规划设计院以及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经过全国南北方再次试点,在全国推行。“六五”以来,该体系每隔5年提供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从而完善了中国的森林调查体系,对中国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论著

1 董乃钧.航测和航空在林业中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58.

2 董乃钧.连续森林清查.见:关玉秀主编.森林调查手册.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8,576~592.

3 董乃钧.林业遥感.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4 董乃钧.森林航空摄影测量.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林业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950~951.

5 董乃钧,陈谋询.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982~983.

个人语录

1)“但是我想,凡事都要‘冷处理’,不能太主观。”

2)“人是要善于把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的。”

3)“8小时睡眠,6杯水,30分钟太阳,两次腿,多动脑子少动嘴。”

4)“让我留校,说明这里需要我。人是要适应社会需要的,我应该按这个需要调整我自己。”

5)“为了调整自己,我强迫自己大声读报,唱歌,说话,而且为了避免说长话,我尽量用短句,这也养成了我讲课比较精练、少说废话的习惯,你看,我不仅成功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8: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