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董健
释义

董健,男,汉族,1936年1 月出生;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次年转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2年本科毕业,继读研究生三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被聘为教授,曾任中文系系主任(1986—1988)、南京大学副校长(1988—1993)。现为文学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导师,兼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南京大学教授

著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与《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人合作)。《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与人合作)。

《陈白尘创作历程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文学与历史》(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戏剧与时代》(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与马俊山合著)。

《跬步斋读思录》(随笔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跬步斋读思录续集》(随笔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另外,主编大型工具书《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南京大学出版社)。

论文

南国社述评,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与流派》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历史意义 江苏文艺出版社 在《左联时期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一书 1960

太平天国史话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9.01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美学专著 一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收入《乐记论辩》 1983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9.07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戏剧卷》序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当代戏剧仍面临"开启民智"的重任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话剧研究 No. 1 1990

《新时期小说研究》序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文学与历史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1

陈白尘创作历程论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05

《吟风阁》杂剧评价商榷(与梁淑安合写) 光明日报 1965.12.05

简论文艺创作与真人真事 江苏文艺 No.2 1977

传统戏曲推陈出新的成功典型(与吴新雷合写) 新华日报 1978.01.04

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钟山 No.3 1978.12

姚雪垠的历史观和李自成形象 南京大学学报 No.4 1978.12

对生活和艺术的探索精神 人民日报 1980.05.28

谈《杜鹃啼归》的新意 新华日报 1980.10.13

谈《内奸》的艺术构思 语文教学通讯 No.12 1980.12

谈陈白尘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 江苏戏剧 No.6 1981

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现实倾向性 钟山 No.3 1981

剧本分析漫谈 中学语文教学 No.3 1981.03

他深知农民的心--谈小说《水东流》和《陈奂生转业》 雨花 No.7 198 1.07

论高晓声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文学评论丛刊 No.10 1981.10

论田汉话剧《孙中山之死》 剧本 No.10 1981.10

从小院到小井--话剧新人李龙云的成长 南京大学学报 No.4 1981.11

高晓声小传 作品与争鸣 No.4 1982.04

雨花得奖小说漫评(与凌焕新合写) 雨花 No.6 1982.06

中国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 当代文艺思潮 No.3 1982.10

陈白尘和南京大学"47号工场" 戏剧报 No.2 1983.02

历史新时期的陈白尘 戏剧界 No.3-4 1983.03

陈白尘创作历程简论 南京大学学报 No.4 1984

《升官图》和陈白尘的喜剧艺术 戏剧艺术 No.1 1984.02

昆剧《玉簪记》的改编 江苏戏剧 No.2 1984.02

自我·忘我·创作个性 雨花 No.3 1984.03

电影《复活》观后 新华日报 1984.04.25

论陈白尘话剧《大地回春》 抗战文艺研究 No.2 1984.05

从《未婚夫妻》到《结婚进行曲》 新文学论丛 No.2 1984.06

论陈白尘30年代的小说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No.2 1984.08

关于十七年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 文学论丛 No.5 1985

评中篇小说《拂晓前的葬礼》 钟山 No.1 1985

从悲剧性毁灭中复活 青春 No.8 1985

淡墨绘人生 柔性写心曲 青春丛刊 No.2 1985

从抨击官僚政治到反对极左思潮 江苏戏剧 No.4 1985

论陈白尘的《云梦断忆》 光明日报 1985.01.31

一颗未成熟的香果 南京日报 1985.09.06

苏联电影点滴见闻 南京日报 1987.09.11

陈白尘剧作的两种可贵精神 剧艺百家 No.2 1988

访苏观剧杂记 戏剧报 No.1 1988

关于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几个问题 江海学刊 No.2 1988

现代意识与现实主义的开放和深化 新华日报 1988.02.03

商品经济与失魂落魄的文学 南京日报 1989.03.02

端正社会科学研究的学风 中国高等教育 No.6 1990

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戏剧艺术 No.4 1991

论中国戏剧理论的基本建设 戏剧艺术 No.3 1991

论电影观众的隋性心理与新奇意识(与景志刚合写) 艺术百家 No.4 199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礼乐"精神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1.08.27

论1956年至1957年中国文艺运动中的几个问题 文学评论 No.5 1979

论建国后老舍的话剧创作 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No.1 1980

对《红旗谱》思想和艺术的再认识 新文学论丛 No.3 1981.11

田汉与现代派问题 戏剧论丛 No.1 1984.01

田汉剧作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 剧艺百家 No.1 1985

从民俗画卷看历史风云--李龙云话剧创作的特色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 国当代剧作家研究》第一辑 1985.06

历史的转折与戏剧的命运--从中国现代戏剧史看今天的戏剧危机 南京大 学学报 No.4 1986

又: 董健教授与陈白尘先生指导过的硕士生、博士生45人于2005年出版了论文合集《弦歌一堂论戏剧》,每人有一篇谈戏剧的文章入选。

所授课程

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戏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戏剧家专题研究”、“戏剧理论与戏剧美学”等课程。

研究课题

正在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

获奖情况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与郭志刚等合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表彰奖 1986年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与陈白尘等合著) 江苏省人民政府 一等奖 1991年陈白尘创作历程论 江苏省人民政府 二等奖 1988年论1956年至1957年中国文艺运动中的几个问题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 1985年

又:《中国现代戏剧史稿》曾获中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田汉传》曾获中国苹花杯优秀传记文学奖,《陈白尘创作历程论》曾获中国话剧研究理论专著奖。《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获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集与随笔集中有的文章也曾得奖。

骨科医生

董健,教授,骨科主任医师,骨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浙江杭州人,博士学历。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同年分配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外科从事临床工作至今。

1996年冬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师从陈中伟院士。历任骨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等职,目前担任骨科副主任、教授、大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骨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神经伤残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骨科学会会员,日本组织工程学会会员,美国骨代谢学会会员。

学习教育背景:

1999年-2002年赴日留学期间到日本多家大学医院学习进修骨科;

2003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脊柱外科;

2004年9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医学中心进修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技术;

2005年4月赴世界最大的关节外科医院之一,德国汉堡Endo医院进修人工关节外科技术和脊柱外科;

2005年5月赴德国法兰克福Dikonie-Krankenhaus医院进修人工关节外科;

2005年8月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脊柱外科;

2006年3月赴美国Las Vegas国际脊柱外科研究所进修脊柱外科;

2006年4月赴美国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医院脊柱外科做访问教授。

专业方面:

熟练掌握骨科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专业方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胸腰椎骨折,以及退行性髋、膝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置换等腰腿痛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跟踪国际医学先进经验,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中国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找最适合病人的方法治疗。主编书籍:《腰椎间盘突出症》,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专业特色:

(1)小切口胸腔镜辅助微创治疗胸椎结核、胸椎骨折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2)小切口椎间盘镜辅助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口仅为3cm,术后两天下床,一周出院;

(3)保留黄韧带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术后粘连;

(4)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术后三天即可下床,大大缩短恢复时间;

(5)人工关节治疗髋膝骨关节炎,术后三天下床,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大小便问题和各种并发症;

(6)人工骨修复各种良性骨肿瘤和创伤导致的骨缺损。

表彰与奖励:

1998年参加上海市青年志愿者活动赴云南贫困地区进行医疗扶贫活动。因在当地艰苦条件下连续成功救治了多名疑难重症病人、医疗工作出色,受当地媒体:电视台、杂志及云南日报等专访上海方面: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专门报道 1998年度广南县青年标兵,优秀共产党员 1999年云南省青年岗位能手,1999年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 1998年、2002年被评为中山医院优秀青年医师 1997年、1999年、2003年被评为中山医院优秀党员

研究方面:

1999年3月-2001年3月,获日本文部省、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奖学金,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从事人工骨的组织工程的博士后研究;

2001年4月-2002年1月,接受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促进会 (JSP) 邀请,参加"战略的基础研究推进事业,任研究员。师从东京大学著名组织工程学家立石哲也教授和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研究所人体组织工程中心、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骨科客座教授植村寿公先生。研究工作被日本最大的报纸之一《日本经济新闻》技术版报道。在国内外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10篇被SCI收录。多次参加欧美、日本等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文章。目前是国家211计划、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和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技术骨干,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研基金和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共3项。研究方向:骨及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工程研究。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担任《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骨伤》、《中国临床杂志》、《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等国家级医学专业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等4个国家级医学专业杂志审稿人。

美术师

董健(1917--1993)

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画院名誉院长,滨州著名“四老画家(石雨田,董健,张雷白,乍起典)”之一,冯玉祥的书画教师,山东省美协会员、。董健先生早年和晚年执著画苑,泼墨挥毫勤奋不辍。尤其他晚年在滨州期间生活的七年,是他绘画生涯的黄金时期。一九四一年,他考取了当时最高美术学府国立艺专。入校后,教师高冠华对董健说:考得特别好,潘(天寿)先生亲自看了你的卷子,给了九O分,是最高分。从此,董健作为潘天寿、丰子恺、李可染、吴弗之、吕凤子等著名艺术大师的嫡传门生,在国立艺专修业四年,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广泛涉猎,对明请石涛、八大、吴昌硕、任伯年等大家的作品作为日课钻研,并对书法艺术下多苦功。当代我国海峡两岸的著名画家中,席德进、张光滨、吴冠中、付天仇、刘鲁生等都是董先生的科班同窗。一九四五年,28岁的董建先生大学毕业后,也初步形成了自己艺术风格,先后在当时的《四川日报》《大众文艺》等刊物发表作品,也连续两次参加四川省成都画展,这位国画新秀在天府之国成长着。董健从国立艺专中国画系毕业,先后在乐山、洪雅、南部等师范院校任教。

1947年,董建先生在乐山师范任美术教师,青年的董健潇洒漂亮,多才多艺,不但善于绘画,而且能歌善舞,精通钢琴、手风琴、提琴、二胡等乐器,经常为学校组织文体活动。在工作中,他认识了乐师附小的青年教师谢惠芳,由于谢惠芳女士长期仰慕董建先生的卓尔才华,所以很快建立了恋情,郎才女貌成为当地的美谈。一九四七年,董健曾与四川著名画家李琼玖组织嘉州画社,并多次举办画展,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因董健只是一介书生,家庭富有的谢家不同意这门婚事。1949年,不顾家庭的强烈反对,32岁的董建先生和24岁的谢惠芳女士喜结良缘,甜蜜的新婚生活,是许多同事羡慕和称道。1951年长子董晓丹出生,1955年次子董丹弟出生,1962年三自董天野出生,共有三子。

由于父母远在山东生活困难,迢迢千里路, 董健先生思乡心切,经时任山东民政厅副厅长高象九的帮助,他便携妻带子于一九五七年请调回山东原籍工作。因当时商河县辖属惠民专区,他便被安排在新建的惠民县桑落墅中学。当时的桑落墅中学初建,教师、教具都极其缺乏,具有大学学历的董建自然是教学骨干,语文、算术、物理、化学各学科教学都有他首先开讲,而他擅长的美术课却从未开设,在当时极左条件下,美术等艺术课程都被砍掉了。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由于政治风云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他的艺术才华长期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所以他当时的学生一般都不知道董健先生擅长绘画。直到1963年地区举办画展时,人们才知道董健是一位丹青高手。当时的地委书记汪成旺看画展时,看到董健先生反映新生活的画,高兴的说:“你看董健同志画的高粱谷子,谁说中国画不能表现新生活,董健同志不是画的很好嘛!”。汪成旺书记号召青年画家向董健学习,深入生活,反映生活。以后,便有当时的青年画家吴秀月、付维良等前去拜访董建,和他切磋画艺,他们欣赏到了董健珍藏的潘天寿、李可染的书画真迹。科班出身的董建,由于善于学习和大胆创作,而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是人们公认的当时惠民地区高水平的画家。大概是由于董建经历了民族的大灾难,所以它的民族责任心特强,虽然难以拿起自己心爱的画笔,但还是尽职尽责的教书育人将近40年,直到一九八O年从教师岗位上光荣离休,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

离休以后,董健先生几经友人邀请,到南方旅游写生、举办画展,重操画笔,并一放而不可收。1983年,董健先生应四川省政协和文化厅的邀请举办了回川画展,也多次参加当地省、市书画展,博得一致好评。1984年,他被聘为四川画院名誉院长。1985年,地区老领导刘之申等爱惜董健先生的卓越画才,并为修建黄河大桥书画联谊的客观需要,盛情相邀安排他来滨州居住,任滨州老年大学教授,使他晚年有了一个较为舒适安顿的生活和创作的环境。董健先生虽历经坎坷,但艺术功底深厚,对白描、工笔、写意均有深湛的造诣,无论是笔墨运用、章法结构、构图敷色都意境横生、诗意盎然,有大家风范。他注意把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他的画,气势雄厚,藏妙趣于平淡之中,宙高雅于寻常这内。他画的雄鹰落笔有神,泼墨荷花饶有意味,花、木、兰、竹情趣幽雅,禽、鸟、虫、鱼千姿百态,无不生动可爱之极,使人们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美的享受。。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董健先生不但画品高雅,而且人品高尚。他品德谦和,不慕名利,宽厚坦荡;他敢为人梯,诲人不倦,助人为乐;他甘居人后,礼让同仁,不计得失;他不追时尚,苦苦于艺术耕耘之中,酬答四方知音。别人有困难 ,他鼎力相助,乐施好善具有君子气节。他晚年在滨州生活的几年,是他丹青生涯的黄金时期,经常有书画爱好者到先生那里求画,不管你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他只要有满意的作品就慷慨奉送,从不计半点报酬,从无半点吝啬之情。在滨州生活的七年,他绘制了两千多幅国画精品,但自己手中始终几乎没有存画,大都酬答了文友和慕名求画者,或者贡献了社会公益事业;虽大家都公认董健先生是一位丹青高手,但由于他缺少积蓄和手中没有存画,想办一次高水平的全个人画展都好事难成,生前连一个简易的书画册页也没有印制过,真令人惋惜。每当我们为之惋惜时,董健先生只是淡淡一笑,足见其虚怀若谷和心胸坦荡。此事竟成为我市文化界的一大憾事。董健先生在书画艺术和美术教育方面的重大成就,早已受到省内外艺术界的广泛敬仰。1992年8月,董健先生夫妇回惠民县城购房居住,1993年7月董健先生陪谢惠芳老师会四川探亲,1993年10月20日患病去世,终年76岁。董健先生的一生克勤克俭,甘于奉献,似蚕织锦绣,如蜡送光明,位我市文化艺术界里留下了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风范。他留下的丰富作品,恰是他精神、情感、修养和品德的最好载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