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董村
释义

董村,中国村庄名称。同名村庄有:浙江省上虞市曹娥街道董村、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毛乡董村、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胡村镇董村、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乡董村。

1、浙江省上虞市曹娥街道董村

题记

董村位于浙江省上虞市西部,距城区6公里。东靠金村,南连四丰村,西邻樟树下村,北依丽江岸村。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2公里,面积为1.7平方公里。地处宁绍平原,河汊众多,纵横交错,为典型的水乡平原区。由双板桥、谢家桥、小官湖沿和董村4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董村。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很快。全村85%以上村民新建住房,户户有存款。1992年被上虞市评为十大红旗村之一。村党总支被评为绍兴市优秀党组织。

基本简介

相传董村的祖先是绍兴党山人,在很久以前,因迁官来此,见这里环境优美,便即定居,后子孙繁衍遂成村落。原属绍兴县樟塘乡;1954年9月划入上虞县,仍属樟塘乡;1956年成立红光高级社,属长东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改为红光生产队,属东关人民公社樟塘管理区;1961年改为红光大队,属樟塘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董村原名,属樟塘乡;1992年属蒿坝镇。董村姓氏有朱、韩、孙、任、董、戚、赵等17姓,朱姓为望族,占总户数的60%以上。1992年有390户、1298人,其中务工人员占80%以上。有耕地1115亩,其中水田891亩。村办企业有上虞织造印染总公司等8家。工农业总产值达5673万元,人均分配1688元。

农业发展

董村自1956年组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来,一直是上虞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以种植水稻、麦类和油菜籽为主,兼种棉、麻、茶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渔业、畜牧业和山林生产。自1990年以来,粮食亩产连续3年超吨,1992年粮食亩产达1070公斤。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全都获得丰收,1992年纯农业收入达122万元。

村为浙江省农业机械化试点村、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村、上虞市吨粮田工程建设指挥方。现已走上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发展农业的新路子。配备早稻工厂化育秧设备,有机动插秧机2台、稻麦联合收割机2台、开沟机2台;全村现有机耕路4890米,手扶拖拉机基本上能到每块田头;架设有138档农用电线,极大多数田块只要用一根电缆线打稻机就可使用;农田灌溉设备齐全,有固定抽水机20台,船装抽水机2台,大小潜水泵9只,4310米渠道多数采用水泥铺浇的渠道。平均每年投资近10万元用于农业,采取贴粮贴肥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5户种粮大户承包土地170亩。同时,选择农技基础比较好的10户农户为示范户、重点户,做到以点带方,以方促面。为促进农业生产的更好发展,建立农业服务队,搞好产前、产中、产后三供、五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即实现统一供种、统一繁育、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服务。全村农业基本实现田块格子化,沟渠网状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

1992年下半年开始,与上虞市外贸单位共同投资开发114亩蔬菜基地,现已建造10个蔬菜大棚,主要生产适时蔬菜和出口蔬菜,种植各种辣椒、番茄、黄瓜、西葫芦、黑大豆等,同时试养乌骨鸡、白鸽、野鸭、牛蛙、河蟹等,发展养殖业。一优二高农业正在形成。

工业发展

董村的工业起步于1976年,当时村里用仅有的4000元集体资金,购买6台旧织机,在3间泥墙屋办起上虞县樟塘人民公社红光大队织带厂。1978年后,以织带厂为支柱,村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92年初步形成纺织、印染、五金、塑料、建材等5大行业,其中纺织印染比较齐全。全村有集体工业企业8家,以上虞织造印染总公司为龙头,下辖上虞市布厂、上虞巾被织带厂、华达漂染有限公司、浙江虞兴织造有限公司、浙江佳鸿漂染有限公司、浙江虹达染整有限公司、预制品厂、五金塑料厂等,工业固定资产达4850万元。上虞织造印染总公司为浙江省轻工业厅归口企业,省级重点骨干企业,厂房面积达6 .5万平方米,有职工近千名。董村立足科技兴厂、兴村,全村现有科技人员100名,其中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8名,采用重奖有功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同时聘请无锡、宁波等印染大企业科技人员,帮助提高企业素质和产品质量;企业已初步形成以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纺织、印染、检测、机械、电器、维修、安装等技术工人为基础的成梯次科技队伍,增强了先进设备、工艺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自1990年以来先后从德国、瑞士、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进具有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的电脑控制的全套和无梭织带设备,并从香港引进羊毛、兔毛、棉纱、麻纱等高档纱线的染色工艺,为开发高、精、尖新产品创造良好条件,使染出的纱线、织出的面料色泽鲜艳、手感滑润、牢固、耐磨、耐蚀,企业因而成为省外贸高档纱线染色基地。1988年,引进外资500多万元,创办上虞县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华达漂染有限公司。

虞兴织造有限公司

1989年,创办中外合资年产值达600多万元的虞兴织造有限公司。1991年,陆续引进外资1471万元,先后办起投资450万元的浙江佳鸿漂染有限公司和投资2250万元的浙江虹达染整有限公司,投产以后生产能力可达1.4亿元。现已投产企业的主要产品有锭带,医疗带,飞机、轿车用保险带和各种民用带等带类产品;小方巾、毛巾布、毛巾睡衣等毛巾类产品和纯棉大提花贡缎布等。同时从事棉纱、麻纱、羊毛、兔毛等高档纱线的漂染加工业务。生产的PP丝背包带获省新产品称号,并填补了省内空白;棉纺锭带、毛巾布评为省优产品,并在全省评比中质量名列第一。自1987年实现产品出口以来,已形成医疗带、小方巾、毛巾睡衣、浴巾、纯棉大提花贡缎六大系列出口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以及中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创产值5500万元,获税利502.8万元,出口创汇2497万元。企业曾先后被誉为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十大百强企业、五星级企业、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和出口创汇先进单位,浙江省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科技先进企业和绍兴市百家经济效益最佳企业等。1990年以来,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央纺织部、农业部领导先后到厂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村党总支书记、上虞织造印染总公司总经理朱柏根1978年被评为绍兴市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省乡镇企业优秀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优秀供销员,绍兴市优秀党总支书记,并被选为上虞第八、第九、第十届县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和第九次县党代会代表,还被聘请为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供销委员会理事、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纺织委员会理事。

村庄状况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很快。全村85%以上村民新建住房,户户有存款。实行养老金制度,60岁以上老人每月20元;生产队长以上干部每人每月发退休金30~45元。全村幼儿和学龄儿童入园、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继续学习,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文化活动比较活跃,村建有青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电视录像室、图书室,广播、电视基本普及。1987年建立合作医疗站,配备专职医务人员2名,医疗用房80平方米,设病床1张,并配有一定数量的检测仪器,做到一般病痛不出村。村拨款进行粪改、路改和水改;粪缸集中搭棚,逐步推行无害化家庭厕所;将长1100米、宽8米的主要通道全部用水泥铺浇路面,安排2名清洁工人从事经常性清洁工作;1986年投资15万元建造自来水站,实行免费供水。在常年坚持的职工业余技术夜校中既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又加强国策教育和法制教育,使村风端正,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先后被评为省文明村、上虞县红旗单位,1992年被上虞市评为十大红旗村之一。村党总支被评为绍兴市优秀党组织。

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毛乡董村

董村位于景毛村西北2.5公里,村南有条涧滩,北靠襄光路,地势较平坦,”七一”渠从村东经过。全村5个村民小组,398户,1648口人,有耕地3471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5260元。

董村以农业生产为支柱产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杂粮等。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董村积极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力求以崭新的姿态投资开发。

3、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胡村镇董村

简介

太谷县胡村镇董村现有733户,人口2558人,农村劳动力970人,耕地面积4639亩。近年来,该村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以工促农,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使全村经济步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两个文明建设同频共振,互动发展,全村呈现出环境卫生整洁、群众安居乐业、乡风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景象。从2002年起,连续四年被授予“省级文明村”。

业绩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更进一步坚定了董村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眼下,党支部、村委会已经绘就了董村“十一五”的宏伟蓝图,他们要在幸福路两侧建设占地500亩,投资6400万元,水、电、暖、煤气配套的别墅小区和单元楼住宅区,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旧村换新村,将旧村区腾出的1300亩土地用于招商引资,发展高科技、环保型的工业企业和商业服务业,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并要建成商贸集贸市场,开办董村初中、职中,更重要的是要新建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彻底打破制约董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4、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乡董村

董村全村共612人,127户,739亩耕地,人均纯收入2413元。主产小麦、玉米,从事建筑业的人较多。

5、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寨子镇董村

董村作为南皮县最古老的村镇之一,其建制略晚于南皮,对于她的相关历史记载很少,不为世人所熟知。

董村建于秦,原称谓之“四合庙”。西汉武帝时,为齐孝王子刘越【高乐侯】的封地,置高乐县城,又名【永乐城】。王莽新朝时期,更名为【思乡城】、【西乡城】。汉宣帝时,景城侯刘雍的五个儿子也曾被封在这里,距董村北四公里的今芦庄子村西和西古村西【殿岗】一带有遗址。因五子分居城内,故曰【五垒城】,此城东西窄,南北长。现西古村西【殿岗】有五垒城遗址,并清晰可见。“五垒斜阳”曾为“南皮十景”之一。

元末明初,董氏家族由外地迁入此地,人丁兴旺,商贸繁荣。故取名“董子村”、“董子镇”、“董村镇”。历经数年演变,后简称董村至今。

明朝时为董村里驻地,清朝为董村镇驻地,民国时期董村为南皮二区驻地。在**战争时期,董村还是革命的摇篮。1938年5月,南皮县**民主政府在董村成立,同年6月又在该村成立了南皮县工作委员会。8月由肖华领导的**挺进纵队进驻董村,并在该村领导和指挥了“三打灯明寺”、“解放乐陵”的战役。1940年6月该村划入鬲津县,1943年划归南皮县。解放后,董村一直是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的驻地。并在70年代成为省农业示范村【东街】。时任公社书记的关金忠同志被誉为“庄户书记”。修渠平方,农田灌溉,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

1995年12月乡镇合并,董村与寨子镇合并。目前该村由四个行政村委会管辖,因方位分董东村、董南村、董西村、董北村,总人口4000余人。

董村人文历史颇多,有汉朝“高乐城”遗址,在董村西街仍能见到古城墙夯基的痕迹。在董村西北尚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河残堤,高约丈许,目前尚存。它源自西南,有东光县的砥桥村蜿蜒东北,经南皮县的堤口张、董村、芦庄子、龙堂村,过盐山县的璋壁,孟村县的罗瞳,述迹东北,直至河滨。此堤高丈余不等,宽窄各异,如一条巨龙,弯曲回还,巍然壮观,堪称胜景。当地村民称之为:“城堤”、“大堤崖”、“防水堤”。旧沧县、盐山县志称为“齐堤”【齐国挡水筑的堤】,盐山列为八景之一。旧南皮县志则谓之:“古黄河堤”,近年有人考证为:“浮河堤”。

董村在近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几经兴衰,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品牌。积累、传承并发展了手工业和饮食业。

董村在民国初期,古镇风貌已初具规模,商业发达,逢五排十集日,吸引了百里之外的客商,云集于此。在赶集的前一天客商就住满了大街上的客店。晚上灯火通明,大街上铺面林立。各种招牌和房檐上的红灯笼在风中摇曳。歌舞升平,酒馆内划拳猜令,酒菜飘香,说书场和艺馆传出的朗朗笑声在空中回荡。

董村的手工业和饮食业享誉百里,首屈一指。其中有南街“二抓鸡”的烧鸡,西街“臭鱼”于师傅的厨艺,后院【现董北村】“王小眼”的冰糖葫芦,“何老太”的包子,北街【现董东村】刘记鞋匠铺、宣记木匠铺、李家澡堂子、庄记茶馆、王三爷的棺材铺、刘庆爷的修车铺、徐记“呈子屋”【注:律师所】、徐记杠签子馒头、刘安爷的油炸糕、孙麻爷的羊油干碗蜡、李家客店、郑记龙须手抻面。只可惜所有这些叫得响的品牌几乎全部湮灭。只有宣记木匠铺的后人在从事与木匠有关的装修职业。

董村还有许多的典故和传说:有董村“无梁大殿”、“九鸡梦”的故事、“状元坟”的传说。每一个故事的后面都有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文化内涵。

6.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孙氏镇董村乡

董村位于著名“古洼”之称——文安县城的正南方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