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冬水田 |
释义 | 诸葛亮与冬水田 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郭清华 冬水田,是陕南浅山丘陵地带特有的一种稻田,因受环境和气候的限制,田快一般是因地制宜而不规则,它全靠冬季贮水而不灌田,一年只中一季稻,故名冬水田,又称一季田。冬水田始于何时?由于属地域性产物,没有普遍性,所以因缺乏资料而难以论证。 1978年,笔者在勉县老道寺一座蜀汉墓中,发现了一件完整而典型的缘铅釉红陶冬水田模型,正方型、直壁、平底,边长31.3米高5厘米,田内有五条不规则形田埂,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六个田块。在田中,还塑有青蛙、鳝鱼、螺蛳、草鱼、鳖、鲫鱼等水生动物。这件模型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冬水田的渊源和诸葛亮在汉中的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历史资料的空白(见郭清华《勉县老道寺四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二期)。 公元227至234年,诸葛亮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率军住汉中,准备北伐曹魏。为就地解决数十万军队的粮草军需问题,诸葛亮曹命吕义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给军食”。又下令杨仪在汉中一带“规划分部,筹度粮谷”(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同时对萧何在汉中开创的“山河堰”等水利设施又“踵迹增筑”(见《汉中府志》)。除此而外、还采取了军屯耕战和实行军民合耕的措施来发展农业生产。 从汉中的自然条件来看,诸葛亮当年的“督农”和军屯的主要生产形式是种田,而“筹度粮谷”和“供给军食”的主要对象则是稻谷。所以,稻田的多寡优劣是诸葛亮生产军用粮草的重要条件。汉代的汉中盆地,地狭田少,根本不能满足诸葛亮生产军粮的需要,因此,开拓新田地扩大生产面积是首要措施。据《诸葛亮集·遗迹》载:“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黄沙,在今勉县东20里的黄沙镇,当年,诸葛亮曾在此“修士劝农”,兴修水利,治理汉江,开拓农田,发展生产,又在此设计制作“木牛流马”,为再次北伐曹魏作充分的物质准备。同时,诸葛亮又令赵云、邓芝为疑军驻守斜谷时,赵云就曾利用战争之余在“赤崖屯田”。赤崖,在褒斜道峡谷内,从自然环境而看,所屯的田也中能是新开的冬水田形式。考古资料表明,三国以前的两季田(即正规的一稻一麦田块)模型在勉县、汉中等地出土过,但是,冬水田形式的模型文物除在勉县蜀汉墓中发现外,其他各地的墓葬文物中不见到例,据此而论,冬水田这种稻田形式,属于诸葛亮在汉中军屯时首创开拓,沿袭至今。冬水田中的养殖业发展,亦有可能始于诸葛亮在汉中军屯生产措施中(见郭清华《论勉县出土的三国文物》文博,1994年第三期)。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