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淝河
释义

东淝河古名肥水,是淮河右岸的一级支流,位于长江、淮河分水岭的北侧。东淝河全长152公里,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历史上东淝河河道较深,由于历次黄河夺淮的影响,东淝河下段逐渐被淤积。民国27年(1938年)起黄河水南泛入淮河的9年间,东淝河自瓦埠湖口至河口15公里的河段,平均淤深达3米。

简介

东淝河古称肥水。源出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池河、窑河流域为界,西邻淠河流域,北抵淮河。董铺以上为双干河道,东干称天沟河;西干为主源,称东淝河。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区占61.6%,平原区占29.7%,湖泊8.7%。河道全长152公里,平均比降0.30‰。 东淝河西干出安徽省六安市龙穴山,北流经下石铺入肥西县境,经金桥过淠河总干渠金桥涵;折西北流,至六安县太平集,左纳青龙堰来水;经李家圩左纳桃园河;又北左纳大堰来水,于东桥集入寿县境;折东北至董铺,与东干天沟河会合。天沟河出肥西县大潜山,北流经青枫岭,过淠河总干渠天河渡槽;经石步桥折北流,至唐老圩右纳一小支;入寿县境折西北流,至董铺与西干会合。

东西两干会合后北流,经石埠、船涨埠,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瓦埠湖从白洋淀至钱家滩,南北向长52公里,平均宽仅5公里,湖底高程15.8米;东纳瓦埠河(亦名沿河,古阎涧水),西纳陡涧河,南承东淝河,湖的下口在东津渡稍上。湖水出钱家滩,经东津渡、寿县城北五里庙,过东淝河闸后,北流3公里注入淮河。钱家滩以下为东淝河的尾闾,河长15公里,有两股水道,一是老河,底宽52~56米,水深3米,泄水流量53立方米每秒;二是新河(1951年开挖),底宽18米,水深4米,泄水流量78立方米每秒。 瓦埠湖是淮河中游蓄洪区之一,1954年决口,7月26日最高蓄洪水位达到25.9米(计划最高为22.0米),总蓄洪量38亿立方米,相应水面面积856平方公里。

历史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于合肥市。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寿州民孙蟠等捐资重修东津渡大桥,于桥西南增筑长堤。民国5年,计划自肖家汊经赖山集至石头埠开新河入淮河,以降低瓦埠湖水位,后由于工程艰巨和经费不足,仅在赖山集以南长4公里的地段部分开挖,未能按计划完成。民国37年,淮河复堤工程局曾对东津渡至淝河口进行疏浚,完成土方40万立方米,未能彻底解决东淝河的排水问题。

流域

东淝河西干出六安市龙穴山,北流经下石铺入肥西县境,经金桥过淠河总干渠金桥涵;折西北流,至六安县太平集,左纳青龙堰来水;经李家圩左纳桃园河;又北左纳大堰来水,于东桥集入寿县境;折东北至董铺,与东干天沟河会合。天沟河出肥西县大潜山,北流经青枫岭,过淠河总干渠天河渡槽;经石步桥折北流,至唐老圩右纳一小支;入寿县境折西北流,至董铺与西干会合。

东西两干会合后北流,经石埠、船涨埠,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瓦埠湖从白洋淀至钱家滩,南北向长52公里,平均宽仅5公里,湖底高程15.8米;东纳瓦埠河(亦名沿河,古阎涧水),西纳陡涧河,南承东淝河,湖的下口在东津渡稍上。湖水出钱家滩,经东津渡、寿县城北五里庙,过东淝河闸后,北流3公里注入淮河。

工程

1950年洪水后,根据淮河防洪的需要,瓦埠湖被列为淮河控制蓄洪区之一。蓄洪工程的建设分两步实施,第一步疏浚东淝河下段(瓦埠湖以下至河口),解决瓦埠湖区的排水问题。原计划循老淝河疏浚钱家滩至河口段,长19公里,后因稀淤较深,施工困难,改在老河北滩开挖新河槽,自金刚嘴至入淮口,长15公里,设计河底宽18米,两岸各留滩地宽20米。工程于1951年6月开工,至7月15日竣工,完成土方175.2万立方米。第二步是拒淮水倒灌,在寿县城北五里庙建成东淝闸,有效控制蓄纳淮河洪水。后又相继建成东淝河拦河坝、二里坝、牛尾岗堤等工程。这些工程使瓦埠湖区与淮河分隔开来,初步形成了瓦埠湖蓄洪工程体系。1956年春至1957年冬,在东淝河下游左岸建成九里圩,保护寿县城郊部分居民及2.2万亩耕地。后又建成东津圩,保护耕地5250亩。九里圩内建成东津电力排灌站1座,排泄九里圩和东津圩12.5平方公里涝水入瓦埠湖,兼灌耕地1.5万亩。排灌站原装机8台计600千瓦,流量3.86立方米每秒;1984年改装3台计540千瓦,设计流量4.3立方米每秒,并保留原75千瓦的机组一台备用。继九里圩和东津圩之后,又建成千亩以上的圩口约15处。1978年又建成陡涧电力排涝站,装机两台共110千瓦。1975年后,瓦埠湖区围垦面积达20余万亩,圩堤总长320公里,缩小了湖区的蓄水面积,抬高了湖区的洪水水位;湖周农田受灾机会增多,河道被缩窄,严重阻碍泄洪。之后,群众逐渐废除了一些小圩,发展种养植业。

1961年至1966年,沿瓦埠湖建成庄墓、朱集两座电力排灌站,并逐步配套形成两个灌区,用于解决瓦埠湖以东、沿河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庄墓电灌站位于长丰县庄墓附近,通过沿河提取瓦埠湖水,灌溉长丰县的庄墓、罗塘、徐庙、车王、兴隆、戴集、朱巷、曹庵、水湖等乡镇的农田。朱集电灌站工程于1965年开工,1966年冬建成,后逐渐配套成灌区。灌区涉及长丰县朱集、孙庙、杨公、曹庵等乡的全部和三和、小孤堆、史院等乡的部分地区,总控制面积230平方公里。庄墓和朱集两灌区的干渠扩大延伸至朱巷南与淠河灌区的瓦东干渠接通,并建有三里河分水闸控制,使三灌区得以互补供水不足。

1962年至1972年,在东淝河下游右岸淮南市赖山乡建成新河灌区。1965年开始在东淝河下游淮南市赖山、唐家山、蔡家岗一带建设施家湖灌区。

为解决东淝河左岸淠河灌区尾部地区的灌溉问题,1970年至1981年分别在寿县建成江黄、开荒、老岗头、郑岗电灌站,以及石埠电灌站、李咀电灌站和铁佛电灌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3: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