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莞万江 |
释义 | 地理位置南城区位于东莞市区南部,地处东经113°02′、北纬113°45′。南城区全境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全区面积59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东南部多山岭,峰峦起伏,地势较高,属丘陵地带,地面高度在海拔130-150米之间;西北部都是冲积平原,属东江南支流水域地带,河流纵横,地势较低。 基本概况南城,地处东莞新城市中心区,是东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59平方公里,下辖1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6.2万,新莞人约15.3万。2008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83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6.4%;各项税收总额31亿元,增长15.2%;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19亿元,增长1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4亿元,增长29%;全区三次产业比重进一步调整为0.07:38.23:61.7,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在2004至2008年度全市镇(街道)工作实绩量化考核评比中,南城已连续五年获得综合总分全市排名第二的成绩。 历史建制明代,东莞县的行政区划建制分别称为坊、厢、乡、都、图、村等。县城城内称坊,县城城外称厢,农村称乡。乡辖都,图分属坊、厢、都统辖,图以下还有村、里、甲的建制名称。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东莞县有3坊1厢、5乡20都、180图。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1639年),东莞县有2坊1厢、4乡13都、110图、364村。 今南城区的行政区域属当时的恩德乡第10都。第10都有编户第1图、第3图、第11图、第12图,共4图,统村29。其中的蚝岗、大蓢、鸭仔塘、竹仔园(今无此村名)、塘贝、篁村、英村(今无此村名)、罟网、周家村、袁屋边、白马、石鼓、莲塘莆、钱屋田、迳口(今无此村名)、陂头、彭峒(今无此村名)17个村,属今南城区地域。赤岭、萼涌、鳞奔涌、荔竹山、横岗、东莆、竹溪、冈头、饭箩冈、神山10个村,属今厚街镇地域。杨梅、山门2个村,属今东城区地域。 清代初期,沿用明代建制。 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后,村庄分隶“五属”管辖,不复分都、图。“五属”是指:捕厅管属、戎厅管属、京山司管属、缺口司管属和中堂司管属。捕厅由典史主管,驻县城内;戎厅由县丞主管,驻石龙墟;京山司驻茶山村,缺口司驻周家村(后迁虎门镇口村),中堂司驻中堂墟,各由巡检1员主管。 清宣统三年(1911年),缺口司管辖378村,包括今南城区、厚街镇、大岭山镇、虎门镇、长安镇的全部境域,以及东城区、万江区、寮步镇、大朗镇的部分境域。 今南城区地域列名在内的村有:龙船塘、鸭仔塘、夹水坊、苑头、张屋村、篁村(分边甲、亨甲、元甲、湴甲、恬甲五大坊,内又分水围、矢直涌、水角、大篁村、池唇、元美、济美、罗屋墩、三甲村、新墟、罗村、下塘、蔡屋氹、李村、熊村、石龙头、黄村、英贯里、埗头、人和市、亨美诸小坊)、大蓢、骆屋、塘贝、元岭、簪花岭、首荆岭、旁岸、水涧头、路厦、新基、徐屋基、陈屋村、罟网、沙涌、周家村、袁屋边、蔡屋基、横坣、和平村、三和墟、白马、石鼓、莲塘埔、钱屋村、蛤地、龙旺阜、迳口、连登、板岭、大陂头、小陂头、鸭屎村、大雁塘、榕树界、西园村、九里潭、家田村、青竹笋44个村(蚝岗村当时属捕厅管辖)。 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后,始有“区”的名称,初时各县在辖境内划分区域分设警察机关,称为“区”。 民国18年(1929年)9月,规定县以下设区、乡(镇)、里三级辅助行政机关。 民国20年(1931年),规定划分的标准是:25户为1里,4至10里为1乡(镇),20至50乡(镇)为1区。 民国22年(1933年),《广东省现行保甲简章》规定:5户为1邻(亦称牌),每里为1甲,每个乡(镇)为1保。民国26年(1937年),改为10进制,即10户为1甲,10甲为1保,每乡(镇)设10保,最少不得少于6保,最多不得多于15保。 民国23年(1934年),东莞县设11个区,176个乡,4个乡级镇。今南城区境域属第一区管辖,区署驻县城镇乡级。其中辖有: 篁村乡:辖今篁村、胜和、元美、亨美、三元里5个社区的村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