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夷战士 |
释义 | 东夷战士是QQ华夏游戏中的职业名称。《QQ华夏》是2007年推出的一款2.5DMMORPG网络游戏,由网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开发,腾讯运营。游戏以《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传说为蓝本,构造了一个以仙、人、魔、幽冥四界战争贯穿始终的新神话网游,营造了一个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的游戏环境,通过细腻写实手法结合畅快的操作方式再现远古战场的激情与火热。 名称简介简介华夏2中的一种职业。东夷战士 : 战士 zhàn shì 1.士兵,参加作战的人。 2.泛指参加正义斗争或从事正义事业的人。 历史秦战士 秦朝自公元前221年到前206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尉缭等的建议,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拥有战车千辆,骑兵万匹,步兵百余万,一面利用外交攻势粉碎六国诸侯的“合纵”,一面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以秋风扫落叶的兵势先取韩国,接着破赵燕、灭魏楚,最后灭齐,十年之间海内为一。又乘胜北却匈奴,南平百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地理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为“世界的奇迹”,“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俑的出现始于春秋战国奴隶社会末期。在商周时期,奴隶主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豪侈生活,死后也想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样的享受,于是就以大批奴隶殉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_节葬》)。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礼记_檀弓》:“为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刍灵”是草扎的人,俑是用木刻、泥塑或金属浇铸的偶像。汉唐时期的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包括侍从、杂役、乐舞、杂技、兵马等,不少是现实主义的杰作,秦俑的制作尤其如此。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号坑,面积11260平方米,埋藏高大的陶俑陶马6000余件;二号兵马俑坑面积6000平方米,埋有大型武士俑900余件,拉车的陶马和骑兵的鞍马470余匹,木质战车89乘;三号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埋有木质战车1乘,陶马4匹,武士俑68件。三处俑坑总面积17780平方米,计有陶俑陶马7000余件,战车100余乘。陶俑高度一般为1.80米左右,高者达2米,最矮者1.75米。古代称身高八尺(1.81米)为彪形大汉,秦俑多数达到彪形大汉的标准。 陶马身长2米,通首高1.72米,与真马大小相当。这批兵马俑塑造精巧,神情面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秦军为模特儿塑造的秦俑,形象逼真,其服饰、冠履等情况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像见到秦军一样,服装、鞋帽和发式刻画十分细致真实,而且腰间的佩剑、手提的弓弩、背负的矢服和手持的戈、矛、戟等兵器都是实用的金属武器,靷(yǐn音引)辔等驾具也是实用器物,这就为研究秦代武士服饰,提供了最具体的形象资料。从这些武士俑的服装得知,有等级和兵种的区别,不同官阶有不同的冠饰和甲衣,军官戴冠,战士不戴冠,骑兵和车兵的装束不同,车兵中御手和战士的装束又不同;步兵中前锋和后卫战士的装束亦各异。 在秦俑坑没有发现盾和盔等防御性装具。秦士兵主要来自关中地区的秦人及少数巴蜀人和西北少数民族。秦国男子16岁开始服兵役,到56岁免役。 体态骑兵俑身着胡服,头戴小帽,一手牵拉马缰,一手握着弓弩。《六韬》:“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1.733米)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g_u音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兵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步兵有隶属步兵、独立步兵、弩兵。隶属步兵身穿铠甲,手持弓弩或戈、矛。有的排列于车前成为战车的前拒队。有的尾随于车后,成为后续队。独立步兵、弩兵,有的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有的是身着铠甲的重装兵,轻装者多位于前锋,重装者位于后阵。弩兵有立姿和跪姿两种。 一号坑为步兵战车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前锋武士俑,轻装不穿铠甲,免盔束发,腿扎行縢(即裹腿),手持弓弩。前锋之后,是战车和步兵相间排列的38路纵队,这些武士俑都身穿铠甲。胫缚护腿,手持矛戈或弓弩。二号坑呈曲形阵,第一小方阵军阵前角由174件立式弩兵组成,都不穿铠甲,阵心由160件蹲式弩兵组成,都穿铠甲,手控弓弩,为重装备。第二小方阵由8列战车组成,每辆车前驾4马、车上有甲士3人,其中一人为御手。第三小方阵为战车、步兵、骑兵结合的纵阵,有战车19辆,每车尾随步兵8人,分成3路纵队,一、三路各有战车6辆,第三路最后一辆战车上有将军俑1件,是本车队的指挥官,二路有战车7辆,末尾殿军由骑兵和步兵组成。第四个小方阵由6辆战车和100多匹马和骑兵组成长方纵阵。三号俑坑是指挥部,有战车1辆,武士俑68件,车前驾4马,车后立武士俑4件,其中1名御手,2名甲士,1名军吏。北侧厢房有武士俑22件,南侧走廊8件、过道6件、前厅24件,后室4件、手中执殳(shū音书,护身仪卫的兵器)。 服装分类秦军队中服装大体可分军官和战士两大类: 军官的服装军官分高、中、低三级。将军是秦昭王时开设,秦爵位二十等,第九等为五大夫,可为将帅,再升七级为大良造,再升三级可封侯,关内侯为十九爵。二十爵为列侯,即最高爵位。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腰际佩剑;第二种是身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色花边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腿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有少数下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士兵的服装轻装步兵俑,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腿扎行縢(即裹腿),足登浅履,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装步兵俑服装有三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穿短裤,腿扎行縢,足穿浅履或短靴,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第二种的服装与第一种略同,但头戴赤钵头,腿缚护腿,足穿浅履;第二种服装与第三种相同,但在脑后缩板状扁形发髻,不戴赤钵头。战车上甲士服装与重装步兵俑的第二种服装相同。骑兵战士身穿胡服,外披齐腰短甲,下着围裳长裤,足穿高口平头履,头戴弁(圆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牵拉马缰。战车上御手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双肩无披膊(即臂甲)的铠甲,腿缚护腿,足登浅履,头戴长冠。第二种的服装是甲衣的特别制作,脖子上有方形颈甲,双臂臂甲长至腕部,与手上的护手甲相联,对身体防护极严。 秦军服装甲衣是依兵种作战时运动的实用性能而配备的,并用冠饰形式和甲衣色彩区分官兵地位。 将军鱼鳞甲,周缘镶用矩纹锦制作的宽边,甲片赭色,甲钉朱红色,连甲带红色,甲衣肩顶部分以米黄色作衬底,周围绣有花纹。两朵蓝色小花烘托着彩带扎的花结。官吏戴冠,士兵不戴冠。高级官吏戴鹖冠,穿彩色金属制作的鱼鳞甲,中级官吏戴双版长冠,穿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或齐边甲,低级官吏戴单版长冠,其甲衣不绘彩,甲片较战士甲衣的甲片小而数量多。一般战士的甲衣甲片大,数量少。《战国策_韩策》说秦军打仗时不戴头盔,非常骁勇。六国军队打仗要披甲戴盔,但不能与秦军匹敌。 古代铠甲经过了从单片到多片,从皮革到金属的发展过程,秦始皇时代还大量使用皮甲,以一排排长方形皮甲片编缀而成,《考工记》:“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s_音寺)甲六属,合甲五属。”合甲即用两种兽皮做成的双层铠甲,古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兕甲寿200年,合甲寿300年。”“犀兕鲛,鞈(合)如金石。”秦俑甲均为革甲,有三种类型:一型甲衣,衣长64厘米,由披膊和身甲组成,甲片较大,四周不镶金属边缘,颈下、肩部、腰部的甲片由连甲带连接,便于抬头、弯腰、举臂各动作。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二型甲衣长64厘米,胸、背、肩部无甲片,周边以革带镶边,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三型甲衣只在胸、腹有甲片,甲片周围用革作一宽边,肩、背无甲片,背后用斜十字带固定束身,腹部有连甲带,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这些甲衣的前后下襟,形状有半圆、齐边、尖圆三种。甲衣上下开合位置,有的在胸前右上角用绦系结,有的在胸前左、右两上角用绦系结,甲片上均有甲丁,多者六枚,少者两枚。甲片编缀法有纵编横编,纵编: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则是下片压上片,以适应躯体弯曲时的动作规律。横编:自中间向两边编排,前片压后片,臂甲多用此法。 战国时燕地人们都会制甲,燕国铁甲制造精良,各国竞相仿效,但秦军带甲百万,注重进取,采用急疾捷先的战术,而革甲重量轻,制造易,消耗体力小,穿着携带方便,符合进攻实战需要,故大量采用革甲而不用铁甲。同时为了壮观军威,秦军所穿衣甲色彩十分鲜明,秦俑出土时,色彩原很鲜艳,尤以三号秦俑坑陶俑的色彩保持较好,褐色铠甲,配朱红络组和甲扣,下露朱红、玫红、粉红、紫红或石绿、宝蓝等色战袍袍面、袍里、行縢等。软领色彩也有石绿、紫红、朱红、粉紫、宝蓝、玫红、粉白等,领的色彩大多与袖口的色彩相对应,袖口是用这些颜色的丝绦镶边的。这就是“偏诸缘”《后汉书_舆服志》记载,战国时,各诸侯国竞修奇丽之服以相夸上,“秦并天下,搅其舆服,上选以供御,其次以赐百官。”《二仪实录》说秦始皇制五彩夹缬罗裙以赐官僚百官母妻,秦时只是朝贺和祭祀时穿黑色礼服,祭泰山封禅穿白。所以不能简单化地把“秦尚黑”理解为什么服装都是黑的。 职业特点在多年的狩猎生活中,东夷族对武器的使用技巧益发娴熟,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强健体魄,东夷族拥有了整个有情世间最为强大的战斗力。 东夷战士熟悉各种近战武器的使用,并配备了最为坚固的铠甲、盾牌。同时,经年的战斗还让他们掌握了灵活的战术技巧,一个敏锐的东夷战士可以在战斗中不断的切换防御、攻击姿态,以达到自己盾与矛的角色转换。 战士,战场永远的主宰;战斗永远的核心。 职业背景简介东夷族,源自古夷族,主要分布在大陆的东部。他们逐水而居,以渔猎为生,常年下来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他们遵奉自然神力和祖先神灵,族内拥有最高权威的是“巫老”,由巫老主持仪式与自然和祖先神灵交流,并通过特定的卜卦和仪式,来确认族长的归属,但是他却不能干预除了祭祀以外的具体事宜。 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了三千年后,一次异变使古夷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天清晨,人们惊奇地发现天空中居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其时的巫老莫离祭祀天地祖先后告诉族长后羿,上天命令后羿把多出的九个太阳射下来。对莫离深信不疑的后羿用特地打造出的射天弓、落日箭,花费了九年的时间,从东到西踏遍整个大陆,追逐中将多出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 危机后羿射日,在为古夷族赢得了短暂的声望后,便让他们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天帝的授意下,太阳再也没有升起过,大地从酷热中一下子掉进了严寒,雪山居然也出现在了中原。包括华夏族和神农族在内的众多部族,对古夷族的不满乃至怨恨日渐强烈。更有甚者,一个自称祝融的异族之人,居然跑到古夷族来闹事。声称后羿射日之时,一根金乌的羽毛掉落下来,把他们部族的领地砸成了一个深坑,变成了一片火海,族人也死伤殆尽。祝融的种种无理举动终于激怒后羿,盛怒之下后羿打跑了祝融,但村子也被祝融的烈火烧的七零八落…… 平息众怒为平息众怒,后羿离开了大陆,而祭司莫离则举火自焚,后羿与莫离的举动终于换回了太阳的重新升起,可是古夷族仍然被其他部族所歧视。为了不再受歧视排斥,部分古夷族人远离中原,定居在蛮荒之地。剩下的古夷族人在继任的族长夷阳,和巫老百暮的带领下,顽强地生活下来。 可是好景不长,华夏族因为原来的居所已无法生存,而被迫向东迁徙,与古夷族不可避免地碰撞在一起。两族生活方式的不同,再加上以前的一些宿怨,终于爆发了战争。古夷族战败,夷阳为了不至于遭受灭族之祸,不得已带领族人离开中原,一直走到了东北的济东半岛才安定下来。自此,古夷族被称为东夷族。 职业技能名称 等级 描述 寒光斩 天生 举刀狂砍,带起一片寒光 破碎诀 4 刀锋掠过,予敌重创 地裂斩 11 攻敌下盘,令其举步维艰 虎啸龙吟 17 怒吼声中,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至 羞辱 34 对敌百般羞辱,使其暴怒 狂扫八方 38 手执利刃横扫千军,挡者披靡 雷霆震击 100 发出雷霆一击,振荡八方 分身斩 100 幻化出多个分身,将群敌斩杀 疾风斩 24 瞬间爆发出惊人的速度,近身肉搏 奔雷 46 气势如虹宛如奔雷,足以震慑敌胆 决灭斩 54 据说是东夷族高深武技,能致敌于死地 惊天一击 62 一旦使出,挡无可挡避无可避,可谓惊天动地 战意滔天 70 胸中涌起无穷战意,舍命相搏以攻对攻 盾壁如山 30 将盾牌运用的出神入化,坚如磐石 叫阵 42 以一己之力向敌人叫阵而面不改色 金钟御体 50 据说是东夷族的保命绝学,可使人逢凶化吉 逆血搏杀 66 濒死反击,威力之大无人能敌 劫杀 58 趁敌伤病之机痛下杀手,决不留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