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DVB-H标准
释义

DVB-H(早期为DVB-X)标准全称为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Handheld,它是DVB组织为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被认为是DVB-T标准的扩展应用,但是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更低的功耗,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能更为优越,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简而言之,DVB-H标准就是依托目前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便携设备能够稳定的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简介

一直以来,凡是与移动业务相关的标准都非常令人关注,DVB-H标准也是如此,从该标准起草开始其相关新闻就不断出现在各种技术期刊杂志,DVB-H项目主席Jukka Henriksson宣称:市场调查显示公众非常渴望能够在手机上看到电视内容。事实上,由于DVB-H是一种支持多媒体业务的标准,除了电视业务外它还可以开展电子报纸、电子拍卖、旅游向导、游戏、视频点播和交互等多种综合性业务。虽然目前的2.5G和3G等标准也能够完成这类业务,但是与DVB-H相比显然它们都较为昂贵,因此DVB-H为移动运营商和用户又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从而使这一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2003年后期,作为DVB-H坚定支持者的Nokia和NEC相继完成了第一代DVB-H便携终端的研制,他们认为通过对DVB-H技术的使用必定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为手机工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回报。2004年DVB-H将在欧洲和美国进行成规模的测试,预计在2005年投入商业运营。

下面我们就对DVB-H的系统结构和关键技术做详细的阐述。

系统结构

DVB-H是建立在DVB(数据广播)和DVB-T(传输)两个标准之上的标准,虽然它是一个传输标准,事实上注重于协议实现。

示意系统

系统前端由DVB-H封装机和DVB-H调制器构成,DVB-H封装机负责将IP数据封装成MPEG-2系统传输流,DVB-H调制器负责信道编码和调制;系统终端由DVB-H解调器和DVB-H终端构成,DVB-H解调器负责信道解调、解码,DVB-H终端负责相关业务显示、处理。

目前,DVB标准中支持4种数据广播的方式:数据管道、数据流、多协议封装和数据轮播,虽然它们原则上都可以传送IP数据,但是由图1可以看出,DVB-H只使用了多协议封装(MPE)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数据管道和数据流两种方式较少使用,因此未予考虑,而数据轮播方式主要被用于传送文件和数据对象,并不适用于流媒体业务,且在该方式下很难实现时间分片。与其他三者不同,多协议封装技术对数据对象和流媒体业务都具有良好的支持特性,并且还可接受IP以外的其他传输协议,具有更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该方式下很容易实现时间分片,因此能够符合DVB-H的技术需求。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DVB组织已经对多协议封装方式下的IP地址解析做出规范即INT表(IP/MAC Notification Table,IP/MAC 通告表)。

DVB-H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将数据广播和DVB-T融合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DVB-H标准支持的是手机等小型终端设备,它们的天线更小巧,移动更为灵活,因此DVB-H传输系统还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1)由于接收终端采用电池供电,为提高电池的使用时间,终端应能够周期地关掉一部分接收电路以节省功耗;

(2)对于漫游的用户,当用户进入新区域后应仍能非常顺利的接收DVB-H业务;

(3)对于室内、室外、步行、乘车等不同的接收方式,传输系统应能保证在各种移动速率下顺利接收DVB-H业务。

(4)在充斥大量脉冲干扰的环境中,传输系统应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该类干扰带来的影响。

(5)DVB-H作为手持终端的通用业务规范,系统应能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传输带宽和信道带宽应用。

协议层次划分

其中网络层不在DVB-H标准范围内,标准将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它们特点为:

(1)数据链路层

采用时间分片技术,用于降低手持终端的平均功耗,便于进行平稳、无缝的业务交换。

采用MPE前向纠错技术,用于提高移动使用中的C/N门限和多谱勒性能,同时也能增强抗脉冲干扰的能力。

物理层在DVB-T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增加了4K传输模式和深度符号交织等内容,除原有DVB-T的技术特点外还具有:

在TPS(Transmission Parameter Signalling,传输参数信令)比特中增加DVB-H信令,用于提高业务发展速度。

蜂窝标识在TPS中指示,用于支持移动接收时的快速信号扫描和频率交换。

增加4K模式以适应移动接收特性和单频网蜂窝的大小,提高网络设计、规划的灵活性。

2K和4K模式进行深度符号交织,进一步提高它们在移动环境和冲击噪声环境下的鲁棒性。

DVB-H标准对时间分片、蜂窝标识和DVB-H信令技术作为强制性要求必须使用,其它各技术组合是可选的。

DVB-H标准的发展趋势

DVB-H将对广播和通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DVB-H业务2005年可以投入使用,预计到2007年手机电视用户将达到1亿,而到2009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3亿。DVB-H继承于DVB-T,在DVB-T网络上只要做很小的修改就可以发送符合DVB-H标准的数据流。对采用DVB-T的国家(约有50多个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来说,推广DVB-H的代价相对较低,但是对于采用其他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国家,这个问题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在美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ATSC采用8-VSB技术,移动性较差,需要引入新的技术或标准来推广数字电视,目前已有公司采用DVB-H技术布网;在日本,考虑到功耗、移动性等因素,DVB-H甚至有取代日本本土ISDB-T标准的趋势。

DVB-H标准主要是为数字电视广播做准备,因此视频压缩技术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技术,广播中传统的视频压缩标准,如MPEG-2,显然不能满足DVB-H的需求。DVB组织的DVB-H成员考查了多种视频压缩格式,其中最为看重的是H.264(即MPEG-4的第10部分),见文献[3,4],目前问题主要集中于H.264的知识产权上;另一个压缩格式是微软的Win Media9,它的性能正在逐步提高。但是过多的选择可能会使移动视频陷于混乱的局面,显然用户不希望面对这些彼此不兼容的平台,预计DVB组织很快将给出最后的答案。在中国,能否在最终确定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上做微小的改动,推出适合手机等移动便携设备收看数字电视的标准,值得关注。目前在手机等移动便携设备上收看数字电视的实现方案有两种:基于移动通信系统、基于数字地面广播。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电视业务属于前者,实际上是一种移动网络上的流媒体业务。比较而言,后者的优势在于频谱资源丰富,对用户数量敏感度低,视频流传输速度及质量与带宽无关,而前者在这些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后者对突发及应急事件承受能力强,而前者则会争夺资源,一旦用户饱和就不能传送。

DVB-H可以保证移动终端在移动环境和微功耗条件下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可以很好地和3G网络配合使用。3G网络除完成它自身的功能外,还充当DVB-H网络的反向控制信道,传输诸如视频点播、电视投票、电视浏览、交互式游戏等业务信令,提供多种个性化的多媒体业务,从而实现两种网络的融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