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史郎日记
释义

基本信息

东史郎战地日记(日语:东史郎日记),又名《东史郎日记》。是东史郎如实记录自己在1938年10月至1939年9月间,随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入侵中国华中地区时见闻的一本日记。日记中含有证实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内容简介

策划、编辑:东史郎

引 子

每个战场上都有战死的危险,若战死我将化为灰烬,即使还剩一口气,也不可能把我带回日本。我在战场上目睹了老百姓的一切悲惨的情景、战争的罪恶。

由于我受过很深的触动,有过非同寻常的经历,因而如实地写下了善和恶。

我们受过“中日战争是圣战”的训导。

“效忠天皇重于泰山,你们的生命轻如鸿毛。宁当护国之鬼,不受生俘之辱!”既然自己的生命轻于鸿毛,不值一提,中国人的生命岂不是更轻吗?所以就丧尽天良地屠杀了他们。

军国主义思想武装的日本军没有人类爱,没有人道主义,战斗的目的是胜利,胜利就是正义。我们士兵成了"作战的活武器"。训导我们的是:“忠于天皇,光荣战死!”

军国主义教育把我们士兵加工成作战武器,麻木不仁地盲从长官。在“活武器”心中只有为天皇尽忠。

大概需要许多篇幅记述的这本日记,将会成为我一生中最动情、最美好的回忆。我要在这里记下战场上的真实。只有通过记述真实,才能真正明白战场上的将士们的思想和行动。既然要记录真实,那么就要记录战场上的美与丑。

简介

这是一部特殊的、深受世人关注的日记。这部日记的作者东史郎,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岁的东史郎应召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一九三九年九月因病回国。一九四四年三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一九四五年八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一九四六年一月回日本。东史郎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侵华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共有五卷三十七万字。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日记中,他记述了西本(桥本光治)在南京最高法院门前,将一个中国人装入邮袋,浇上汽油点火燃烧,最后系上手榴弹,投入池塘将其炸死的暴行二十一日奉命警戒城内,我们又离开了马群镇。 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相当于日本的司法省,是一座灰色大建筑,法院前有一辆破烂不堪的私人轿车翻倒在地。路对面有一个池塘。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西本从破轿车中取出汽油,浇到袋子上,在袋子上系一根长绳子,在地上来回地拖着。稍有一点良心的人皱着眉头盯着这个残忍的游戏,一点良心都没有的人则大声鼓励,觉得饶有兴趣。西本点着了火。汽油刚一点燃,就从袋中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袋子以浑身气力跳跃着、滚动着。有些战友面对如此残暴的玩法还觉得很有趣,袋子像火球一样满地滚,发出一阵阵地狱中的惨叫。西本拉着口袋上的绳子说喂,嫌热我就给你凉快凉快吧!”说着,在袋子上系了两颗手榴弹,随后将袋子扔进了池塘。火渐渐地灭掉了,袋子向下沉着,水的波纹也慢慢地平静下来。突然,澎!”手榴弹爆炸了,掀起了水花。 过了一会儿,水平静下来,游戏就这样结束了。像这样的事情在战场上算不上什么罪恶,只是西本的残忍让我们惊诧。一会儿,这伙人便将上面的惨事统统忘记,如同没事人一样又哼起小曲走路了。战后,东史郎回到日本,先后经营电影院、机床制造业等,生活富裕。一九八七年,东史郎出于对参加侵略战争的反省和向中国人民谢罪的愿望,在日本京都的和平展览会上,公布了他的战时日记,其中包括记录当年南京大屠杀情景的材料。他说对于一个退伍军人来说,战场上的事是不能磨灭的,因为我常常看到那本日记,当时的情况就常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半个世纪前的事情大家都忘记了,但我因为有这些日记,所以才能记得这些事。”同年十二月,东史郎以《我的南京步兵队》为题,将日记节选后交青木书店公开出版,在日本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同时也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嫉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九八年三月,东史郎先后四次来南京,诚挚地向南京人民谢罪”。他的家里因此接到不少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电话,骂他是叛徒”、卖国贼”、旧军人的耻辱”、亵读了英灵”、罪该万死”等,但东史郎及其家属不惧威胁。东史郎说我们日本人对蒙受原子弹的桅大声呼号,而对加害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痛苦却沉默不语。……作为战争的经历者,讲出加害的真相以其作为反省的基础,这是参战者的义务。”在侵华战争期间,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东史郎无疑是中国人民的加害者,双手也曾沾上了我同胞的鲜血。但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者,近乎勇。”东史郎能在半个世纪后,不怕围攻、谩骂和威胁,勇于站出来对侵略战争反省,向中国人民谢罪,并无情地揭露日军当年的残暴行径,这需要相当的觉悟和勇气,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正义行动。 东史郎在他的日记中,曾提到他的原分队长桥本光治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残暴行径。在日记出版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桥本没有提出异议。一九九三年四月,在一些原日军将校的精心策划下,桥本以日记记述不实”、毁损名誉”为由,状告东史郎、青木书店和该书编辑下里正树,诉讼至东京地方法院,要求登报公开道歉并支付损害赔偿金两百万日元。日本右翼势力企图以为桥本恢复名誉为突破口,全盘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东京地方法院经过三年的审理,迎合右翼势力的意图,鼓吹南京大屠杀未定”论,并于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作出判决,认定《东史郎日记》中的有关水塘”、邮袋”、手榴弹”等记述为虚构”,判处揭露南京大屠杀暴行的东史郎等被告”败诉,各向桥本赔偿五十万日元。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东史郎日记》案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一审败诉后,日本友人专程来宁,主要就一审涉及的一九三七年时的邮袋能否装下一个人”、最高法院门前的马路对面当年是否有水塘”和手榴弹绑在装有中国人的邮袋上扔进水塘,爆炸后是否对岸上加害者构成桅”三个问题调查取证,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支持,人们纷纷举证,为上述三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这些证词证物,一一转交东史郎案律师团,成为《东史郎日记》案的佐证。 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101号的原最高法院旧址(现江苏省商业厅),就是《东史郎日记》记述的当年的惨案发生地。从一九九六年八月至今,南京市民共提供三十三种四十二件当年地图以及历史上的两张航拍照片,均证明原最高法院门前的马路对面确有水塘。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五日,江苏省和南京市邮袋调拨局出具的关于邮袋尺寸、质地和字样的证明书,证明当时的邮袋确能装下一个人。南京理工大学徐云庚教授,是我国手榴弹研制专家。一九三九年,他曾在汉口兵工厂改制了攻防两用木柄小型手榴弹。他证明,在此之前,中国军队使用的手榴弹均为老式木柄手榴弹。其引爆时间为五秒~七秒,杀伤半径为五米~七米,并提供了当年手榴弹的构造图和技术资料。一九九八年三月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委托南京工程爆破设计研究所,在江宁县上峰地区进行了手榴弹爆炸试验。 主持这次手榴弹试验的爆破专家吴腾芳教授说试验的结果,完全与《东史郎日记》中的有关记述相吻合,对加害者不会构成威胁。”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日,南京工程爆破设计研究所再次为《东史郎日记》案进行手榴弹水下定点爆炸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东史郎日记》记载的真实性。南京市公证处公证员刘庆宁、李巧宝对手榴弹爆炸试验做现场公证,并出具《公证书》。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对《东史郎日记》案作出东史郎再次败诉的判决。桥本光治的律师高池胜彦及支持者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并在会场上打出南京虐杀捏造裁判胜诉”的大字标语,反动气焰十分嚣张。消息传出,全世界正义人士深表震惊。人们对东京高等法院不顾史实、颠倒黑白的不当判决表示惊讶、遗憾和强烈的愤慨。国内外新闻媒体及和平友好人士以各种方式声援东史郎的正义行动,纷纷谴责东京高等法院的无耻行径。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朱邦造,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次日又在记者招待会上就《东史郎日记》案败诉发表评论中方注意到日本法院对《东史郎日记》案作出的判决,对这一不顾历史事实的判决结果感到惊讶和遗憾!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发动的那场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惨绝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这一历史事实,铁证如山,任何企图否认这一史实的行径都是徒劳的,必将遭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所有主持正义的人们的强烈谴责。我们要求日本方面以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尊重史实、以史为鉴,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朱邦造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注意到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关于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一表态。但必须指出的是,东史郎诉讼案并不是普通的民事诉讼,其实质是极少数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借司法程序达到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目的。日本东京高等法院无视历史事实作出错误判决,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方再次对此表示遗憾和义愤,历史事实是不容抹杀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的罪行更是抹杀不掉的。我们要求日本方面以实际行动正视和反省历史,以史为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了把历史的真实告诉世人,一九九八年三月东史郎第四次来南京时,将他的战时日记、勋章和军旗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授权纪念馆联系出版《东史郎日记》中文版。纪念馆遂授权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东史郎日记》中文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决定出版《东史郎日记》中文版,主要鉴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向世人全面系统地展示南京大屠杀史料的需要。近年来,虽然国内公开出版了一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书籍,比如,从受害证人角度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南京大屠杀照片集》、《南京大屠杀档案集》等;从第三国证人角度出版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拉贝日记》、《外籍人士证言集》等,但专门从加害者角度出版的史料书籍,除散见于一些书籍中的原日军官兵的阵中日记外,目前还没有一本较为完整的中文版史料书籍,《东史郎日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二,是向广大读者奉献一本完整的《东史郎日记》的需要。鉴于日文版《东史郎日记》是个节选本,字数约为二十万字,而中文版《东史郎日记》则是采取直译全文的方式,试图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最为完整的《东史郎日记》,使人们除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外,还能够了解侵华日军在华北、华东和中原地区的侵略和屠杀暴行。 三、是进一步揭露侵华日军暴行,回击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否定侵略战争历史事实的需要。战后几十年来,日本国内总有一部分人,一直对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侵略中国战争的史实,采取遮遮掩掩、不负责任的态度,特别是从八十年代以来,又进一步发展到企图否定和抹杀历史的地步。作为亲身经历那场战争的东史郎,从加害者的心理和角度撰写的日记公开出版,既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又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批驳。 四、是对东史郎先生正义行动的有力声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八十六岁高龄的东史郎,为了正义和维护历史事实,毅然向东京最高法院再次提起上诉。《东史郎日记》案是一起为期六年至今仍没有结束的诉讼;是一桩涉及六十多年前历史而又未能按历史真实审理的并非普通的民事诉讼;也是人类的良知、正义与坚持反动历史观的邪恶势力之间的一场持久的较量。《东史郎日记》的出版与发行,既是为关注和支持东史郎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史料,又是对东史郎先生正义行动的肯定和支持。当然,由于当年的东史郎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其日记中所反映的立场、观点是带有军国主义思想色彩的,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阅读这本书。在这本日记的翻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以及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着尊重作者和忠实于原著的原则,我们要求译者对作者提供的日记手写原稿全文进行直译,不作更改。只是考虑到日记中所涉及的人多数还健在,所以,我们对其中的人名做了一些技术处理。原稿中的原有人名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本书正文中插图均为东史郎手绘。书中照片均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本书译者多为南京大学日语专业的教师,他们的具体分工是张国仁,序、第二卷;汪平,第一卷;汪丽影、陈娟,第三卷;王奕红、沈琳,第四卷;范玉荣,第五卷。张国仁做了组织工作。另外,曹莉、魏晓阳也翻译了部分内容。

出版信息

简体字版:《东史郎日记》,东史郎著,张国仁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东史郎战地日记》,东史郎著,纪廷许、王丹丹、王键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日本语版:《东史郎日记》,东史郎著,熊本出版文化会馆2001年6月出版。

英文版:《THE DIARY OF AZUMA SHIRO》,东史郎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

作者简介

东史郎,1912年4月27日生,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人。1937年8月,25岁的东史郎奉天皇之命应召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二十联兵队上等兵,参与了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暴行,还曾参加过天津、上海、徐州、武汉、襄东等战斗和战役。 1939年8月因病回国。1944年3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1945年8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后回日本。

《东史郎日记》读后感

看完了《东史郎日记》,拖的时间比较长了,总算是卸下了心上的一个包袱。同时还把《东史郎日记图证》看了,这两本儿书一起看,就更能够体会到那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了。

之所以要看这日记,主要是我想看看日本兵当时到底是什么精神状态的,因为往日的对于日本侵华中对日军本身状态的描写太少了,总是片面的看中国人眼中的日军我感觉反倒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这本日记按其编著前言所说为了保证其完整的资料性,所有的语言都采用直译,而文章里出现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谬误,编辑们也都做了相应的注释,而未对原文本进行更改。这样好,这样资料的客观性就保持住了,这样这个中文版的《东史郎日记》就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了。

《东史郎日记》中的大部分内容并非东史郎战时所写,而是在他因得疟疾回日本养病后退伍之后进行的整理时详细加上的内容,日记里 不少语言都在提示这是他凭着自己的回忆写的,很有可能战时他所记载的只是个框架或者只言片语,等有时间了才整理成了现在的样子。文章包罗万象,记录了作为 一个普通的日本兵在战场上看到听到体会到的方方面面,里面记载的所思所想尽量保持真实,并没有因为军国主义的社会现状和宣传等等而在笔下修改了自己的想 法。如此的第一手战地材料我这里确实不多,太多的都是被艺术化了的。《东》 一书中也用了不少艺术化的手法,但多是在抒情和感慨,是他的思想活动,并不涉及小说式的人物设计和戏剧性情节。可以看出当时在日军队伍中所流传的说话方式 和修辞手法,以及日军扫荡、征用等制度背景,还有日军军队内部纪律、他们的思想动态、宗教信仰,等等很多,还涉及到了大量的当时日本文化状态,在日军眼中 的中国军队面貌。从东史郎这个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时整个中国战场的格局和景观也能够大略的看到一些了,再综合其他方面的资料,比如说我这里还有一本《我认识的鬼子兵》等,当时中国抗日战场的真实情况差不多就能够得到比较完整和丰满的还原了。

如此,再去把握什么战争题材的小说,我觉得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否则难免会出现单薄和偏激。不管战争如何的泯灭人性,战争的双方参与者以及老百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和文化背景,对于如此大的题材里说,做到丰满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东史郎在日记里说,语言不通是最讨厌的事情,有时候抓到老百姓怎么问对方都听不懂,本来不想杀他,但到最后问烦了仍旧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中国军人,就杀掉了;到了后来抓到了老百姓,索性也不问了,知道问了也白问,就直接杀了。日军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心理活动从日记里看是很复杂的,并且中国人和日本军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双方如果有了共同的文化背景或者近代制度和科技改革背景的话,说不定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作战思维方式也不同,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军队还印发了不少日本军队建制、纪律、兵器、风俗等等方面的情报材料,日军方面也找中国翻译,说明战时摸清对方到底是在干什么这个一直都牵扯了军方大量的精力。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到底要干什么,然后就一味的敌对,最终吃亏吃苦倒霉还是一般般的老百姓。

如果不拿敌对的关系来考察战争双方,仅仅看成是一次意识形态上的大规模冲突,也就是说不从军事国防的角度而是从人类思想行为学的角度来考察战争,我感觉 这种敌对和侵略真是愚昧的和滑稽的。当然这出滑稽戏表演得非常大,动作很大,动辄就是哪里废墟了多少人死亡了,种族宗教或者政体之间的盲目误解和猜度导致 了他们最终花大力气进行起了壮观的大游戏。自然也是有野心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膨胀,导致对自然资源和领土的争夺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现在这个和平的 社会,为了争夺一个铁饭碗,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是常常发生的么。结果就有人会提出新秩序,有人会提出什么方面的践踏另一群体的理论,人们主动或者被动 的认同了这些想法之后,然后就是实现他。当这些想法完全支配了你的精神,洗脑了,失去了思考和行为的独立性了的时候,可怕的盲目就会发生了。所有的战争双 方都会告诉自己队伍我们是正义的,然后利用人们心里的善,比如说忠于祖国,比如说净化世界,比如说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比如说全世界的共产主义化,这些善在 盲目的狂热的情况下,物极必反,却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恶。然后就是不顾一切的攻击与抵抗,枪来炮往,仇恨越积越大,最终是全盘的毁灭,什么也没有造出来,或 许多多少少的造出了一些战争文化或者战争亚文化,比如说日本战后变态阐释文化的诞生,但终归这些离他们当初的理想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了。侵华战争不但毁灭了 相当量的中国文化,也同时毁灭了日本文化,无论日本战后多么重视自己文化的重建,他已经伤筋动骨严重残废了。

我奶奶小时候在大连住,那时候正 是日本控制大连的时候,日本提倡女子受教育,我奶奶因此还跟着上了一年学,之后来北京了,也就退学了。我奶奶经常跟我提到当时的日本人,说并不是那么坏, 尤其是她的日本女邻居,很好的人,那时候我奶奶十五岁,现在她对有些大连的事儿还记忆犹新。在《东史郎日记》中也提到了大连、开封等当时的日控区,自然也有肮脏失败的角落了,但用东史郎的 话说,这里都是难得的和平的地方。不知道,站在中国方面那些地方是沦陷的,里面的人都是亡国奴,是要学习日语被日军安抚的,是享受不到基本人权的,可在日 军眼里,他们把占领的地方看成自己的地方,把那里的人看成是自己的人,只是说的话不一样,在日军的逻辑里是哪里有反抗哪里就要有屠杀,如果不反抗,让我们 顺利占领,我们也会对你好的。烧杀淫掠在日军的解释也与中国方面不同,我感觉这简直是两个哲学体系。日本军人把自己当成天皇的孩子,神所挑选的战士,他们 进行的是“圣战”,注意,这个词里面有很大的浪漫的思考成分,是有邪教氛围的。日军追求的是天真烂漫,无论考虑生死还是报国,都有这方面的味道,可以说是 有些幼稚的,而我感觉中国军队始终都没有把日本鬼子当孩子看,中国军队的这种观点有时让日本军人感到自己还挺委屈的。日军将领是管理这些孩子的人,他们总 会有些家长气质,可实际上也是孩子。在日本只有一个大人,那就是天皇,剩下的都是孩子,将领是孩子王。他们军队的整个游戏规则很简单,即使是一个新兵从未 上过战场的,但只要是来了就当了官,那就会被士兵们无条件服从,或许有的时候会发生下级对上级的攻击和殴打事件,但打完了就完了,谁也没在乎那个指挥权。 当领导死了,马上就会出现一个代理领导,根本不用跟上级打招呼,所以直到一个大队最后只剩下几个人了,仍然能够保持完整的纪律和仪式,这些我想都和中国军 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太不同了,这个差异下,如果是中国侵略日本的话,可能中国就会输掉,但当时日本侵略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东西只了解一些皮毛,就过来招 摇,不输掉才怪呢。虽然开始的几次仗都打胜了,但也只是争夺了地盘,暴力控制,至于中国人,不管他们怎么砍杀,仍旧根本就没碰到一根汗毛。从这一点看,《东史郎日记》对于中日文化交流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当年的误解,通过这些战时的文本,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冰释吧。

《东史郎日记》中说到了华北战场,上海南京战场,中原战场,徐州战场和武汉战场,因为后来他得了疟疾,对后来的情况有些记不清楚了,所以这个日记并没有被整理完整。在和《东史郎日记图证》对比的时候,可以到看当时日军侵华的大概思路和中国军队的反侵略思路,当然对抗日军事问题的分析要比这个日记里说得更明白更宏观。东史郎从一个刚上战场的新兵到一年之后他作为一个普通的日本兵能够很准确的抓住自己在战场上到底是在干什么,并且很能动的提出并执行了一些战斗计划,尽管也有失败也有牺牲,我能够从中感到战争的确是很锻炼人了。《日记》反复提到这么一句名言“所谓战争就是不断的走路”,真够经典的!很少有描写战争的文章能够提到这一点,大多都去描写激烈的正面冲突了。东史郎身体不好,所以一直都是后备队,一直都是别人攻城他警戒,所以五百页的日记里就打过几次正面的仗,剩下的时间都是休整、走路,饥饿疲劳是他最大的痛苦。这点很真实。并且我感觉东史郎自从一出征就是被日本抛弃了的炮灰了,因为回国的事情永远也轮不到他们这些普通兵的头上,就是让他们东奔西走的不断的打仗打仗打仗,他们也是那个时代里典型的悲剧人物了,得到两块奶糖就跟见了亲妈似的了。

和平,在《东史郎日记》中只要不涉及到和中国军队的正面战斗场面,这个词就会不断出现,那怕在前线五十米之外打得正热闹呢,他在战壕里抽烟,也会感慨自己享受到了和平了。或许这是内心正常并未疯狂变态的士兵的普遍想法吧,他们在异国他乡更喜欢和自己的亲人通信,和自己的老邻居拉家常。这些思想或许也是导致他们对敌人痛恨和不留情的根源吧。东史郎会在行军途中欣赏周围的美景,这些可能想起来是有一些孩子气,不过我感觉他的这种精神状态要比当时中国军人健康多了。不清楚,或许这是中国对中国军人精神状态的宣传有失真实的缘故吧。

这本书和《图证》资料性很强,可以从里面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先说这些吧,呵呵。我就喜欢看别人日记,尤其是老日记, 不管表达水平有多么恶劣,对于一个时代来说他总是有充分的张力的,是可以进行大量的挖掘的,可能里面任何有用的道理都没有,但仅仅是那些文本的存在就已经 最充分的说明了那个时代的所有情况了。如果善于解读文本的话,我觉得看历史上的手记要比看当时的文学作品能够有更多更大的收获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