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女姑山村
释义

东女姑山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明末,丛、黄、杨姓先民因避战乱先后从即墨城迁女姑山立村,村庄位处女姑山北麓,因山名而得村名。清朝中叶,政府航运开禁。女姑口港成为本地区重要的航运商贸口岸和物资集散地。至民国初年,全村(包括西女姑山村)总户数达400余户,30余姓氏。1961年底,一个自然村划分为两个行政村,此村位东,故名东女姑山村。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2002年末,人口1830人,660户,耕地200亩。

1898年3月,因德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定《胶澳租界条约》而论为德国的殖民地;1914年,日寇取代德寇,东女姑山村隶属沧口警察支署;1929年属青岛特别市李村区第二分驻所;1935年隶属夏庄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隶属仙家寨区;1942年隶属崂山办事处;1945年复归夏庄区;1949年6月,解放时属崂山行政办事处夏庄区;同年8月改属崂山行政办事处一区、1951年7月10日改属流亭区;1956年8月改属“双埠乡”;1958年9月改属崂山郊区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隶属崂山县仙家寨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改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4月青岛市区划调整后,隶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6月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管辖。

清末,女姑山这方水土哺育了一位闻名乡里的武举黄念综。黄念综,生于1830年,同治甲子年中武举,同年投资经营“益兴”土产货栈后致富。举人一生恪守忠厚仁道做人之本,乐善好施,济贫救困。鼎盛时,拥有土地近百亩,房舍1200平方米。举人府第,座落坐落于村中央,宅园座南北向,占地6000平方米。房舍一行四排,东西两行,行中有南北长廊一条,园内建花园榭廊等景观。门楼座北,高大雄伟。门外配石狮一对,庄严威武,立旗杆一对。门楼内、外各悬挂扁额一副,分别题:“庄椿积庆”“千城伟望”。系当时即墨县衙题款,充分显示了举人府的荣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女姑山海拔仅59.2米,但这里过去祠庙建筑众多。坐落于女姑山巅西峰的女姑祠(俗称娘娘庙),建于西汉年间。初建时,祠内柱梁均用鱼骨作支撑材料(见《汉书记》)。后经历代修复,改用砖木结构。主殿长15米,宽6米,殿内祭祀女姑仙子;配殿长10米,宽5米,供奉南山老母娘娘。汉武帝刘彻曾亲临此山此祠。此祠历经二千余年至解放初期,始终香火兴盛。1967年,此祠被毁。

位于女姑山顶东峰的龙王庙,建于南北朝北齐年间。庙宇建筑面积90平方米,庙内祭祀龙王。殿堂柱、梁盘踞五条龙体木雕,其造型逼真,活龙活现,相传系一匠人见真龙现身后悟得点睛灵气而造就。南北朝时,龙王庙建成后,诸多神像及雕龙造型俱已完备,虽美,然点睛之作不足,难现真龙神威。一日清晨,匠人独入庙堂,凝视沉思良久,恍然见一真龙浮现眼前,匠人灵性顿开,遂完成龙睛之绝妙之作。

女姑山龙王庙,殿宇宽阔,气势恢弘。奇特之处是庙内有一机关,机关设在庙堂地面中央条砖中,砖中有一三角形小孔,触及便似真龙啸鸣。相传此孔乃真龙通灵之窍,触及则真龙身声显现。清光绪年间,一女香客,到龙王庙降香,误触砖之小孔,忽听一声啸叫,庙内之雕龙栩栩如动。女香客大惊,匆忙下山,逢人便说真龙降世之奇观。从此女姑山庙堂雕龙与真龙相通一说流传开来。

农历六月十三日,是传统的女姑山庙会,相传也是龙王爷的诞辰日。庙会的庆典活动历来进行的十分隆重。要请高僧念经,诵读礼敬祭文,还请戏班唱戏,鞭炮声响通宵达旦,善男信女敬拜者络绎不绝。更让人称奇的,六月十三日清晨,山南距龙王庙五里之遥的海面上条条鲸鱼浮游在水面,巨大的鱼翅翘出海面,翩翩起舞,似向龙王祝寿。半个时辰后,便随退潮徐徐离去。年复一年,平日不见,惟独六月十三日屡见不爽。有乡老解释说:鲸鱼为鱼类之首,最有灵性,称为神鱼。1969初,龙王庙被毁后,神鱼贺寿的景观未得重现。庙毁但遗址尚存,现在的六月十三,方近左右村民仍在此日上山,烧香放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显示了传统习俗的影响力。

位于女姑山西侧高埠处的天后圣母庙,是明朝末年各方渔民捐资所建。占地近五千平方米。主殿祭祀天后圣母,以祈祷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安康回归。配殿供奉财神,以祈求渔民满载而归,生活富裕。该庙解放后改建为女姑山小学。

清代,女姑山顶西峰又建灵官庙和关帝庙。共同构成了女姑山寺庙的建筑群体,展示了女姑山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宗教文化积淀。

女姑山悠久的历史,古树古碑最能见证,天后圣母庙内有一古树,相传是明末一云游道士种植。解放初,树径达1米,高约15米,树冠如伞状,遮阴面积约20m2。春开花,秋结籽,籽肉可食,味似荔枝;花色丹绿,散发幽香,因树叶形状如猪耳、似元宝、像鸽子,故人们称之为猪耳树、鸽子树。此树毁于60年代中期。

女姑山顶立有一石碑,为明末闽南船商所立。碑体高约2米,宽约1米,铭文“海不扬波”,背面载文记捐资者姓名、地址及商船堂号。此碑拓文现存于青岛博物馆,是研究明清两代青岛地区口岸商贸情况的重要资料。

古往今来,女姑山送迎着无数山南海北的烧香祈福者和求仙拜佛人,也留下了众多的颂扬之词和嘲讽之句。至今犹为人们乐道的是一首七律,曰:

女姑山上女姑祠,建于汉家武帝时;

冀遇神君空想象,乞怜好道又情痴;

求仙不返秦皇死,采药不成燕昭知;

尽有古今多欲辈,长生不老多萦思。

东女姑山村地处胶州湾东岸,村庄西与西女姑山村一街之隔,东邻环海经济开发区。北隔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与东兰家庄村相望。南依女姑山。山与海相连,丘陵山坡地势,土质贫瘠,水资源匮乏,农耕自然条件较差。人均占地不足0.3亩,改革开放前,农作物以种植地瓜为主,粮食产量低,自给不足,群众生活较为困难。

改革开放,激发了东女姑山人的致富活力,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在政府的扶持鼓励下,村庄利用滩涂资源丰富之有利条件,开辟1000余亩浅滩围建虾池,1988年,对虾平均亩产高达800斤,部分村民因此迅速致富。1993年以后,由于虾病的蔓延及自然灾害原因,对虾养殖受到重创。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村庄依托靠近环海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环境,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进入21世纪,村庄发展步伐加快,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2000年,开发土地300亩,建立了村庄工业园。园区“五通一平”,配套设施齐全。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来。现园区内已有韩、德、美三个国家的7家企业在此办厂。到2002年,全村共引进外资9家,合同利用外资2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3家。全村从事餐饮、服务类商户已达40余家。村集体可支配财力220万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

2000年8月,村庄与青岛求实文理学院实行联合办学。学院坐落于女姑山西南侧,此处本来是一片丘陵山坡,荒草满地,有坟茔700余座。村民响应村两委号召,不到三个月,将坟茔统一搬迁到新建公墓。显示了东女姑山人的向心力和团结精神。青岛求实学院,是一所国家认可学历文凭的正规民办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共设24个专业,现已投资5000万元,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50人,在校生1010名,藏书11万册。在未来三年内,计划再投资6000万元,建成能容纳万名学生的大型民办高校。学院依山傍海,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成为村庄一大亮点。

2001年9月,青岛巴拉那足球学校落户东女姑山。学校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占地60亩,房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草坪13000平方米。招收小学至高中各年龄段学员,吃、住、训练、学习一体化。聘请巴西足球教练长年执教,是一所国际化足球学校。现有教师40名,学生110名。计划三年内,达到容纳500—600名学员的办学规模。现已成为青岛地区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基地之一。

两处民办学校的入驻,开创了东女姑山村文化招商的先河,也是流亭街道文化招商第一家。

集体经济的壮大,加快了村庄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1997年,村出资42万元,与四个村合建女姑山小学,1998年,孩子们并入新校,用上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投资25万元,新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改建了村幼儿园,添置了教学设备。1999年3月,老年人“夕阳红义务巡逻队”成立。同年12月,村庄“红白理事会”成立。从1998年起,村陆续投入220万元,硬化村街道长5000米,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路两侧全部绿化、亮化,并悬挂文明标语牌。2002年,投资40万元,栽种树苗3万棵,对女姑山全面进行植树绿化,投资35万元,建村内公园一处、水上公园一处,绿地两块。到2002年止,共建居民楼四座,建筑面积达13000平方米,150户村民入住,村容村貌得到了改观。村民的文明意识得到了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工作,2001年,村庄被评为区“千佳村”、“文明村庄”。获得青岛市“文明单位”“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2002年,获城阳区“优秀党支部”、“模范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