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林寺
释义
1 江西庐山东林寺

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另两处是久负盛名的云居山道场和三合寺。

历史渊源

东林寺建寺者为名僧慧远(334~416年),俗姓贾,山西雁门 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 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 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晚年南游荆州, 历住江陵五层寺、琵琶寺。

结构布局

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佛有大力能伏“四魔(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但东林寺的主殿称“神运宝殿” 这是什么缘故?相传慧远初到庐山西麓时,选择结庐之处,认为 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夜梦 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 由此而来。

寺前有“聪明之泉”。聪明泉原称古龙泉。相传慧远初到庐山,拟择地建寺。但不知何处为好。于是慧远在此以杖叩地,井冈道:“若可居,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泉果然涌出。后遇大旱之年,慧远在泉边诵念《龙华经》,以祈甘霖降世,见神蛇腾泉而出,大雨即倾盆而下,此即古龙泉泉名之由来。江州刺史殷仲堪来寺,与慧远谈论《易经》于泉旁。殷仲堪博学善辩, 口若悬河。慧远非常钦佩他的口才,于是说:“君之辩如此泉涌”, 从此古龙泉改称聪明泉。今游人对聪明泉倍感兴趣,往往投币许愿,成为一处人文景观。

在东林寺,俗客可与僧众共进素斋,尝尝做和尚的滋味。游客步入斋堂,男先女后,男居右,女居左,齐齐而坐,不能紊乱,不能出声。食前由众僧膜拜诵经,主持立于佛祖像前,其余僧众右排列,又是叩首,又是鼓乐,充满了美妙庄严独特的佛国气氛。斋饭均为素品,但制作精细,别有滋味。食时不可有声,不可剩余,添饭时以筷子示意,在碗内划圈,自有专司添饭的和尚为你添饭。膳毕,碗筷摆放整齐,由侍立的憎人取去,僧众又在主持的带领下再膜拜诵经一番,之后向“俗客”道一番祝词,然后退出斋堂。

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故事,恐怕尽人皆知,但了解鉴真到过东林寺的事未必都知。唐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在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日本僧荣睿和普照祈请东渡传戒。鉴真接受邀请,六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取得成功。鉴真第五次东渡时在唐代天宝七年(748年)春,从扬州出发,经过无数险阻,竟被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东行经万安州(今万宁),渡海至雷州。经广西藤州、梧州至桂州(今桂林市)。是时双目失明。天宝九年,经大庾至江西虔州、吉州,北行至江州(今九江市)。途经东林寺,在东林寺停留,与东林寺僧人智恩志同道合,最后一次东渡时智恩共行,将东林寺教义传入日本。因此,东林寺在中国思想文化交流史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东林典故

白莲结社

慧远于402年7月在庐山般若台之阿弥陀佛像前,与刘遗民等123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愿,行持念佛三昧。这年,他67岁左右,这个结社之被称为白莲社是由于在山之东边和西边的池塘种了白莲。参加结社的僧侣里,除了慧远以外,还有意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宾国婆罗门种)、佛陀跋陀罗、慧睿、道恒(347--418),道敬(369-420),昙顺(347-425),道昞(365-435)、昙诜(361-440),而且也有俗人身份的刘遗民(354-410)、张野(350-418)、周续之(377-423)、张诠(359-423)、宗炳(374-442)、雷次宗(386-448)等人。

慧远在阿弥陀佛像前聚集着包括这18位名士和其他门徒共123人,祈祷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生,慧远是净土宗之创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备禅净两宗的修为。

对于他们修行的念佛三昧,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文里规定,“三昧是,把念头集中到一处而变为寂静的行为。”而且,“有很多种类的三昧,那个名称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实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远是般舟三昧,他说“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这样的念佛三昧是根据支娄迦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来的。

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进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译《无量寿经》六次,在《般舟三昧经》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弥陀佛。此外,由于其师道安作净土论鼓吹弥陀之思想,很赞赏净土信仰,这一师承到了慧远,成为纯然的信仰中心的结社,但在慧远以前可以代表实践佛教的净土教的中心的阿弥陀佛信仰,到了这个时代只是维持那个传统而已。

像这样白莲社是值得注目的弥陀信仰运动,它基本上根据《般舟三昧经》之教说,他们用严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里念了阿弥陀佛,实际上或者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终归愿意离开因果轮回的世界而居住到西方净土。 而且慧远在《念佛三昧诗序》中说:整个三昧,那个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为了得到这个念佛三昧,他在般若台每天念佛六个小时而向西方净土礼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慧远多么恳切至诚地修行念佛。

他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千遍,做了48拜,每天礼佛,白天3回,晚上3回,精勤而不懈怠,发愿坚固。

这样的白莲结社渗透到了一般庶民男女之间,在佛教寺院每年从8月1日到7日举行称为白莲会的盛大的法要式,中国社会普遍受到了慧远净土思想的影响。到了元、明时代,作为全社会的信仰流传下来,开了中国净土教的先河。这个净土教之团体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佛教教团发展的一个形体,到了近代也常常有慧远之遗风,称为庐山流的念佛,把念佛和禅的一致当做宗旨,和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倡导的净土教有点儿不一样,但是作为中国净土教之创始者,慧远对后世净土教徒的影响很大。(摘自《丛林》2000年第3期)

虎溪三笑

东晋时,著名的禅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修行,三十馀年间,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

“虎溪三笑”的故事虽经史学家证实为后人编造,但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

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乍看如同一人,细看实为一孺、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视而笑,构图精巧。

东林胜迹

东林寺胜迹如林,著名的有出木池、三笑堂、虎溪桥、聪明泉、上方塔(据说供奉着佛驮跋陀罗带来的五粒佛舍利)、下方塔(又称雁门塔,即慧远墓塔)等。

东林寺古树参天,著名的有1600年罗汉松(也称“六朝松”,相传为慧远亲手所植)、1500年千年樟、佛手樟、宋代柳、元代古檀树等。

乘车路线

1、在九江市火车站或市区乘坐的士前来东林寺,包车(不是打表计费)费用在35元左右,直接送到东林寺门口。如果来的人多的话,还是出租车划算又方便。

2、在九江火车站可乘坐101号公共汽车到十里大楼下车,转乘十里大楼往通远(或赛阳)方向的中巴(3元/人)到东林村路口,沿路前行1公里左右即到。

3、在九江汽车站下车后乘坐101路公共汽车到十里大楼下,其余同2。

4、在庐山火车站,可包的士前来,费用25元左右。

5、自己带车过来的话,注意沿途的路标,有些地方标记了东林寺的指示牌。如果是从九江到东林寺要从莲花镇走岔路过来。

旅游指南

东林寺,位于庐山北麓,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系东晋名僧慧远于公元386年创建,为庐山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汉唐时成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唐代高僧鉴真曾至此,将东林教义携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慧远为始祖。现寺内诸殿及聪明泉等名胜均已修复。

门票

免收门票。

线路推荐:

D1 北山公路-北山园门-小天池-望江亭-花径-如琴湖-天桥-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芦林湖-会址-东谷名人别墅-美庐-周恩来纪念室-牯岭街;

D2 含鄱口-大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2 浙江平阳东林寺

地理位置

东林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城南凤山南麓,相传为梁武帝时四名太监始建,当时有外寺、里寺两幢,至唐德宗大历年间,外寺改名“东林寺”,至今已千余年。古寺代有兴废,元朝天台宗高僧省初法师曾在些住持弘法(后期以临济宗中各派为主);清顺治时,僧宗恒自重兴寺宇;康熙间,僧普光、通纯添建两廊;乾隆间,僧文秀加清齐堂;咸丰间,僧西来修建正殿;民国间,僧各宁增建大悲楼。1949年前夕,寺宇部分殿堂听院为当地借用,“文革”中被改作仓库,后被作为村民住房,至此,殿堂破损,面目全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4年,平阳县政府批文,所有占用单位,全部迁出,归还东林寺,并聘请苍南籍五台山各本法师负责重兴古刹,作为温州市首批开放寺院之一。

现状

各本法师从1984年冬至1994年底,仅用十年时间,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僧房及山门、围墙等,总计四进八十余间,占地面积达五千二百平方米,该寺现存重要文物有碑记数块,其中比较重要者有《僧会碑记》、《刘绍宽房产碑记》、《东林寺主建捐资功德碑记》,《东林寺历史啤记》等。

1985年10月,平阳县佛教协会成立,东林寺被指定为佛教协会所在地。

3 上海金山东林寺

地理位置

东林寺座落于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东林街150号,原名观音堂,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由僧侣妙因创建,距今已近700年的历史,皇庆二年(1313年)改为东林寺,为浦南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元、明、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700年的风雨中,屡遭战乱、火灾,又屡次重建。1987年,东林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重修并扩建,于九月正式对游人开放。现又经过改造重建,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佛像,高约34米。东林寺周边的商业圈——东林坊也已经出具雏形。

著名景点

[金愿桥]漫步踏入园中,金愿桥便首入眼帘。整桥采用精铜而制,桥栏桥面均饰中国传统风格精美铜雕,造型生动,别具中华古典之雅气。桥两旁分别坐落国内首创之铜制钟鼓楼各一座,格局呈对称之美。辟径直入园内可见至20余米高千佛门一扇,门面刻有小佛上千,真可谓“千里佛音入,万世皆佛声”。

[钟鼓楼]乃东林寺内主要殿堂式建筑,为四方重檐的殿楼式,古蕴天绝,色调雄浑,极其雄伟壮丽。两大铜殿左右对置,均为镏金铜顶,殿内分别放置一口铜钟与一部击鼓,为我国第一对铜质钟鼓楼。整座殿堂气势雅观,浑天独厚,平日里阳光灿烂之时,直照整座殿身金碧辉煌,独具佛家大道之气韵。伴随着晨幕的钟鼓敲击,整座寺院笼罩在一片肃静祥瑞的生气中,叫人心然独畅。

[五佛冠]园林之内有一山体奇观,细观之乃一佛祖身形,头顶宝冠,呈卧立态,在阳光照耀下,佛韵灵光徐徐闪烁。最为引人注目的自然为僧侣所戴象征着五智佛来的宝冠,名曰“五佛冠”。宝冠释意取自密宗义理金刚乘教义这“五佛五智”,认为只有拥有法界体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就智等五智方能达到“菩堤”,酝为玄奘高僧修行密宗时所戴。此冠四周由五莲瓣围绕,每片瓣面各塑有佛教经典释义图案,描绘了以观世间菩萨为主的佛教故事,构思独特,造型生动、唯美,观者无不为其巧妙绝伦之构造所折服。

[金莲池]金莲池为东林寺内一座景观许愿池,以铜围边,内蓄清水,正中为善财童子。此童子像尊为景泰蓝材质,通体以珐琅质彩料涂嵌,磨光镀金,可做自由转动。自明代创始至今,景泰蓝工艺多用于器皿与生活用品,较少他用,朱炳仁大师打破常规,独到的将此工艺用于像身铸造之上,利用景泰蓝色泽多样,宝气环身的工艺特点,融神话与现实于一体,绝妙地诠释了天从人愿之义。这尊国内首创的景泰蓝佛像尊,堪称“东林一绝”。像身周下为莲蓬所环围,莲蓬为铸铜而制,光泽灵动幻真,将童子像衬托的更加唯美。

许愿池中有鲤鱼铜塑八尊,张口,作龙门跳跃状,分别立于池的八个方位,对应着八条鲤鱼,池座下方八面分别铸有铭文祝语:“福泽百代、康乐天伦、伟业千秋、祥瑞平安、松龄鹤寿、鸿运财茂、喜庆辉华、吉星高照。”当童子像身转至鲤鱼与铭文的中轴线时,游人可向鲤鱼口中抛投硬币,如若投中,通对相应的铭文祝语,则暗喻了投掷者福运天合,前程似锦。

重修后的现状

东林寺整体扩建工程于2007年4月底完工。该工程采用国内公开招标形式选择设计施工单位,杭州金星铜工程有限总公司凭借强大的设计实力以及丰富的古建筑施工经验,有幸承接以下几大建筑:东林寺殿中殿、佛头像、千佛门、钟楼、鼓楼、金愿桥、五佛冠、金莲池(景泰兰善财童子)等,总工程额数千万。东林寺扩建内装饰工程已于2008年8月份完成施工。

乘车路线

自上海市区地铁1号线莲花路站南广场乘坐空调莲朱专线到朱泾汽车站。随后出车站北门左拐至东风路右转即可。[车票11元,全高速空调软座大巴]

驾车路线

(1)自上海市区:自莘庄--A8高速--大港立交--A30新农方向--新农立交--A7嘉兴方向--朱泾出口下,沿沈浦泾南路至320国道左转,到东风路口右转即可[由于A8回程路段大修,市区回程请走A7--新农立交--A30东海大桥方向--A4--莘庄或者A7--新农立交--A30安亭方向--A9--徐泾];

(2)自浙江方向:A8沪杭高速--A7新枫高速新农方向--朱泾出口下,沿沈浦泾南路至320国道左转,到东风路口右转即可;

(3)自江苏方向:A11沪宁高速--A30新农方向--A7嘉兴方向--朱泾出口下沿沈浦泾南路至320国道左转,到东风路口右转即可。

4 四川内江东林寺

地理位置

在四川省内江市东门外河街。东林寺与沱江对岸之西林寺相对峙而得名。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明万历年间(1573-1620)毁于火,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乾隆年间(1736-1795)续建,现仅存楼阁。

历史渊源

东林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历代均有增刻,故曾有千佛岩之称。造像分布在长50米,高8米的崖壁上,现存造像12龛,86尊。其中第11龛千手观音像高7.4米,宽7.16米。造型庄重,线条流畅浑劲,造具40手,头戴宝冠着天衣,饰缨珞踏莲花,须弥龙座,雕工精湛不失为石刻艺术精品。千手观音由整面山崖依势而凿窟雕成,造型庄严雄奇。下有两米高左右的巨大宝座,全高在九米左右。观音像两眼两手之下,左右各配上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又各配上“二十五有”(佛家说法),25·40=1000便成就了千手千眼的庄严法相。此尊观音像的造像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其保存之完好,造像体量之巨,雕造之富丽雄奇,令人叹为观止。为四川省内目前已发现的最大观音造像。

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在此观音像前,傍岩结楼,明万历年间多次修葺,后受火劫,付之一炬。清同治年间复修为东林寺。高阁临江,俯瞰沱水,与对岸西林寺遥相对峙,又地处东关渡口,濒临水陆码头,舟贾云集,摊棚棋布,前来朝拜,浏览者熙熙攘攘,热闹非常。享有“东林晚眺”的美誉,是内江八景之一。东林寺造像为内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市中区东林寺施工中出土了唐宋时期接引佛等精美摩岩造像及其它文物。

5 临县东林寺

临县东林寺建于明成化12年(1426),为明代13官寺之一,位于“县城东一里许,广上人鼐所肇也”。旧东林寺进有山门,钟鼓二楼两边对称,天王殿、千佛塔、大雄宝殿、佛阁、禅堂、厢房等建筑应有尽有,特别是佛像均檀木质,极工细,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临县东林寺有两个特色。其一是许多寺院的佛像是金身,而这里的佛像是素面银身的白色玉雕。另外一个特点是,佛像背面不放置三大菩萨,这样使像位后移,给像前留下了宽阔的地面。

6 贵州安顺东林寺

概况

坐落在贵州安顺市城东南隅南水关段贯城河畔东,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旧称:东岳庙。经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历朝扩建捐修,始建成一门三院三殿且依山势层层而上之规模,位居安顺三大寺院之列。其建筑奇特,高低错落,精妙绝伦。供奉东岳大帝和南岳神。自山门、戏台、大殿、南岳殿、大佛殿(供如来),高低差数十丈,各殿两边均有厢有廊,庙之崇宏壮丽驾城中各庙之上,香火尤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更名为“东林寺”,供奉三尊大佛,东林寺的规模、格局以及供奉的庙神已完全改变。

历史

东林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境内,原名「东岳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一五七三年至一六二○年)。始建者要墨。清初曾进行修缮,嘉庆年间(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年)再次扩建。

该寺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后,政府拔款进行了维修,现为全省重点寺庙,是安顺及邻县佛教活动的中心。东林寺现有围墙、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观音殿、客堂、钟楼等建筑。共有各种房屋四十八间,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四殿三厢的寺院。

寺内现供奉舍利四十粒,有碑刻《念经功德碑》、《修复东林寺碑记》,《台湾同胞及国内僧尼功德碑》等四块,珍藏佛经二十四部,内有嘉靖版《法华经》。

现任监院隆洁法师,七十余岁,贵州省安顺人,兼任安顺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寺址:贵州省安顺市共和路134号

7 四川郫县东林寺

四川郫县东林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它坐落郫县的最南端的德源镇东林村,于温江区万春镇、永宁镇交界处。于1969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存大雄宝殿等建筑。东林寺始建于晚清光绪年间,属成都大圣慈寺下院,地处平原地带其建筑背靠高埂,门朝溪流,原有山门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东林寺属于东晋慧远法师所创佛教净土宗法脉,与江西庐山东林寺同名,大雄宝殿主供奉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佛像。佛像庄严雄伟,皆以泥胎贴金光彩夺目,佛教彩绘绚丽。现任然可见彩绘背景佛光及彩绘壁画佛像多处。寺庙四周环境优美古树参天,竹林秀美,溪流婉转,寺前还有数亩荷塘每到夏季彩莲盛开,更有种清爽洁净、莲中净土的感觉。

建国后由于落实宗教政策原东林寺主持万法老和尚继续居住在寺内并且主持寺内一切事务,东林寺香火依然鼎盛。各佛教节期都要举行大型的佛事活动,最为著名的是每年观音菩萨圣诞都要举办为祈求子孙繁衍昌盛的“抢童子”的大众游戏活动把佛事活动推向高潮。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人们对于子孙的繁衍昌盛有着很高的期盼,许许多多的人结婚后没有生育,结合观音送子的民间宗教信仰这样的佛事活动得到了广大信教群众的认可,参加的人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在观音殿内供奉着由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金童玉女在法会当天由法师做法后从观音殿内抛出,任由信众抢去,得到者意寓早得贵子,子孙显贵,来往信众都积极参与,期望天赐灵儿,家道昌盛。据传有的信众还专程从很远的地方来东林寺求子“抢童子”,还有人甚至在争抢童子的过程中弄得衣衫褴褛,可见当时佛事活动的鼎盛。

1969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东林寺成为了德源地区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代表是“应当破掉的”成了运动的目标,红卫兵来到东林寺在一阵政治口号中供奉百年的佛像被一一打到,塑造佛像的泥土由红卫兵一个接一个的扔到了寺前的荷塘中,寺庙的铜质大钟,铜质大鼎被没收卖掉,东林寺停止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寺院被收为公有,后来做过学校,再后来分给了几户村民私有,东林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2000年的一天晚上分得原东林寺大殿的村民徐老居士,在睡梦中突然感应到佛法的加持,东林寺原大殿佛龛上金光灿烂,祥云瑞霭,宝莲盛开,莲台上正是西方世界的三位菩萨,猛然惊醒可什么动静也没有,只觉鼻触芳香,浑身轻松。次日她将经历告知另一位居士她们都认为是菩萨显圣。菩萨显圣的故事在东林寺一带传开,徐老居士在信众的提议下决定将原大殿无偿提供给信众们作为佛事活动场所。

2006年农历冬月初九,本村信众于温江区大乘院请回西方三圣佛画,供奉于大殿内。至此,东林寺又开始了一定的佛事活动。

东林寺现已成为本村及周边乡镇佛教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香火不断旺盛,每逢重大宗教节期都要举办佛事活动,每逢初一十五日还要组织信众集体吃斋等等!本着弘法利生、同登极乐的教义。希望各界人士能关注本寺的发展,希望寺院能够早日恢复!希望各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善缘与佛结缘,广积福田!福及子孙!

8 江苏常州东林寺

位置

东林寺,又称真悟寺,坐落于新北区西夏墅镇梅林村。

历史

东林寺的前身为真武庙,始建于宋代,距今800多年历史,后遭战乱毁损,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建。1949年后改为梅村小学,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撤并,遗留原庙产房屋30多间及200多年前种植的古银杏树一棵。2000年3月经政府批准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2001年,经整修扩建后的东林寺,占地10.6亩,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有天王殿、观音殿、念佛堂、藏经楼、放生池、斋堂、宿舍楼等建筑。“东林寺”寺名由武进佛教协会会长、大林寺方丈静海法师题书。念佛堂对联由新加坡高僧净空法师题书。平时宗教活动以诵经念佛为主,并十分注重习研佛学和坚持戒净双修。

从2003年起,寺内不断安置一些孤寡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行社会善举,广慈善大业。藏经楼存有各类经书两万多册。寺前有古戏楼一座。戏楼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建,同治二年重修,上下各三间,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立柱下为明代石墩。台呈凸型,风格古朴,楼台顶上雕龙画凤,正中有一大匾,上写“仁神怡和”四个大字。戏楼于2003年被列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戏楼前有近500平方米的开阔场地,供庙会活动时群众在这里看戏。

9 重庆市长寿区东林寺

在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附近的邻丰场东林山寨,有一座始建于南宋淳熙光宗年间(1191-1195)的东林寺,距今已有820多年历史,占地18000平方米。经明万历和清咸丰年间两次整建,扩建为四合院三重殿(不含山门),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有正殿、前殿、后殿、左右厢房及财神殿、六神殿、无常殿、送子殿、地狱十二殿、奈何桥、钟楼、山门等。并有客房、食堂、厨房、憎人宿舍等设施。

历经劫难

至十年浩劫时,东林寺大部分庙宇及佛像已遭损毁。仅存正殿、右厢房及寨门右侧的摩崖石刻千手观音座像。

纳入文物保护

1986年,东林寺被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东林寺被确定为佛教活动场所,进行了部分修复和重塑佛像。修复后的东林寺,基本保存了古建筑的风貌。并增修了六面、七层、27米高的文殊佛塔。

旅游风景

东林寺最吸引游人观赏是刻于山门外右侧岩壁上的宋代摩岩石刻千手观音的造像。此被称为千手观音(实为42只手),结跏趺坐于一石凿壁龛内的鳌鱼连花宝座上。造像高2.35米,宽0.85米,一颈、三面、九脸、42臂,其42只手各执有降魔法物。造像左右刻有飞天,塑有信任和供养6尊及金童、玉女。细观千手观音造像,姿态优美生动,面相清秀圆润,容颜慈祥可亲,造型独特新奇,形象栩栩如生,刀法流畅自然。继承发扬了唐代“薄衣、透体、丰满如美”的艺术风格。其艺术成就,可与大足石刻同期的石刻造像。

浏览东林寺,请注意观赏这里的“犀牛望月”的景致和“灵芝献宝”的特产。

所谓“犀牛望月”,是指东林寺所在的东林寨,远远望去,像一头昂首远望的犀牛。犀牛头部所向的东方,有一座形如园月的山峦,整个地形便似“犀牛望月”了。

所谓“灵芝献宝”是东林山寨遍长葱绿繁茂的青杠树。每逢梅雨时节,青杠树桩常常生长出具有使人延年益寿的灵芝菌。这便是“灵芝献宝”的佳话。据说,长寿县(今长寿区)的人,多是因为常食这里的灵芝而健康长寿的。在寺庙里我们找到了这株莲花。

游览东林寺,还别忘了拜竭寺内绿树丛中的白马坟和观看冒木井,以及验试殿中那根调合而成的柱头。

东林寺老和尚

相传明代成化年间,一位姓杨的官员因厌世忌俗而出家为憎,在东林寺任主持,法名“妙盛”,人称外号“杨老和尚”。

杨老和尚潜心法事,更爱东林寺庙,他决定对多年失修的东林寺庙进行维修,于是,他东奔西走,化缘筹款。一天,来到了川、鄂交界的武岭山区。听当地百姓说,此地有匹妖马,常伤害人畜,恳求杨老和尚施法降伏妖马,并愿损资修庙,杨老和尚听后,愿意降马筹款,便来到一山腰,果见一匹白马妖刀直奔而来。杨老和尚见了,速招云帚,略施法术,喝令白马道:“妖刀,赶快归降本僧!若不归降,且听本僧处置。”白马见老和尚法术精通,非是凡人,便点头三下,表示归降。杨老和尚便给白马套上龙扣,配上马鞍,紧随一道化缘筹款。百姓见妖马被降伏,纷纷慷慨解囊,一下凑集了金银两箩筐。杨老和尚令白马先将金银驮回东林寺急用。

白马驮着金银,翻山越岭,涉水过江,辛勤奔走七天七夜,终于将所化金银驮运到了东林寺。

此后,白刀紧随杨老和尚走南闯北,不分昼夜也将化缘所得的钱粮物资驮运回东林寺。接着,又驮运维修寺庙所需的砖木、石头、灰沙等。维修寺庙大殿需要合抱巨木作柱头,杨老和尚又带着白马奔赴峨眉山采伐,让白马一根根地将采伐的合抱巨木运回东林寺。由于巨木沉重,路途遥远,白马驮着巨木餐风宿雨,昼夜不停,终于累死在运木途中,杨老和尚得知白马累死途中的消息,十分痛惜。

由于施工在即,采伐的树木不能即时运回工地。杨老和尚只好施以法术,将手往空中一划,地底下立即出现一条阴河,直通东林寺内的一水井。所伐树木便经阳河流到庙中,一一从水井里冒出地面。工匠们见了,惊喜万分。谁知在惊喜忙乱中,工匠们将流入的树木数错,结果差了一根。杨老和尚得知,只好再施法术,用木屑、石块、石灰、米汤等,调和成一根树木代用。

经过几年辛勤努力,东林寺修复工程终于全部竣工,得以重开法事。杨老和尚念其白马为维修东林寺付出的辛劳和生命,对白马以人相待,超度法事。葬于寺内丛林之中,并立墓树碑,让游人焚香参拜。杨老和尚死后,其墓也葬于白马坟旁。

至今,东林寺中那口冒出树木的“冒木井” 犹存。井中仍立着一根终年不朽的巨木哩。而那根用木屑、瓦块、石灰、米汤调和代用的柱头,游人都要用手指掏试、拍打,以验其真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6: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