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街村 |
释义 | 1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南城街道东街村东街村为一地名,在我国山西省(3个)、浙江省以及福建省都有同名村庄,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村庄存在差别。 ◎ 村情概况东街村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城区的东南部,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仅有200亩,人口4300人。2004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东街村的实际情况,除有300余名村民外,其余的4000名村民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成为市民。2005年经区政府批准,东街村成立了胜利社区居委,东街村实行了村委、居委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东街村的党组织设置为党总支,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80名。 几年来,主要做了几件事:一是解决部分小街小巷的吃水难问题。投资10余万元,新铺自来水管道4000米,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吃水难问题。二是解决路难行路不平问题。投资80万元,新修道路4000米,补修和硬化道路1000米。三是解决灯不亮的问题。筹集资金2.7万元,修复大街小巷路灯140盏,四是解决环境不美的问题。投资2万元,植树180棵,美化了村内环境。五是解决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投资2万元用于改造东街幼儿园,为培养下一代创造良好环境。六是改造村支部和村委办公场所。投资14万元重新修复支部村委办公大楼,使二十多年没有进行粉刷清理的办公楼整修一新,树立了支部村委在村民中的新形象。 共投资120万元,修筑了1公里水泥路l公里砖路,4公里小街小巷铺砖硬化路,改造4000米自来水管道。 今后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的工作:一是在近期内使全村集体企业产值达到1.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二是对村内现有资源进行盘活,将预制厂、木器厂、旅店等4个企业进行了重新承包和承租。为集体增加收入70万元。三是准备引进资金1300万元,新建40万吨水泥厂一座,年可增加利税560万元,解决300村民就业。四是创优发展环境,为从事商业和建筑业的村民提供服务,并对无业村民进行就业培训,与有关单位联系,输出劳动力48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基本实现水、电、路、电话四通。全村有11户通自来水。有1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6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户,分别占总数的8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8.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3辆,摩托车6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1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37万元,占总收入的54%;畜牧业收入5.02万元,占总收入的1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6头,肉牛0头);渔业收入0.14万元,占总收入的0.4%;林业收入8.79万元,占总收入的24%;第二、三产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3.6%。农民人均纯收入3301元,农民收入以野生菌等为主。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野生菌,主要销售往本市。2008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4%。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咖啡橡胶产业,无专业合作组织。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1户,人口48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23人。其中农业人口48人,劳动力24人。该村以 汉 族为主,其中汉族41人,基诺族3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8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乡卫生院28公里。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大干坝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大渡岗中学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20.00公里,距离中学28.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人,其中小学生3人,中学生1人。 ◎ 村务公开该村党员总数1人,党员中男1人。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20.8亩。已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本年无筹资筹劳。年末集体总收入0.21万元,有固定资产3.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 ◎ 发展重点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33亩(其中:田124亩,地109亩),人均耕地4.85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1789.5亩,其他面积344.00亩等资源。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晴通雨阻,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公共厕所,没有路灯,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粮食单产低。集体没有经济实体,没有文体设施没有垃圾处理场地,村内没有排水沟渠设施等。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茶叶及橡胶产业。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3301元有时适增加。 2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东街村东街村位于襄光路,临夏线交叉处,是古城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地势优越,全村1815 人,土地面积1470 亩。 现有多家企业在此投资创业:高岭土有限公司,晋能焦化有限公司,九磐管桩等。 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发展农生产。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豆类、瓜类等。经济作物有林业、水果、药材、蔬菜等,养殖业以养猪、养牛、养鸡等为主。 3 山西省原平市王家庄乡东街村东街村地处市区西南,朔黄铁路原平南站东,距大运路300米,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107户,385口人,耕地375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是王家庄乡首批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2003年,利用朔黄铁路占地款投资165万元兴建商品街一条;2006年又投资36.5万元,硬化大街小巷14条,共计3700米。村中主要街道两侧安装路灯32盏,种植了松柏、油松、风景柳共1200株,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工程的推广工作中,新建户用沼气池31个,新安太阳能热水器11个,新建吊炕4个。以环境卫生清洁工程为契机,集中开展环境“脏、乱、差”整治工作。最近投资3.8万元建成237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内设舞台、篮球场、羽毛球场,栽植了300株风景柳,整修了村委大院,铺设配套下水管道2000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该将依托朔黄铁路分公司,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搞好商品街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在村北、村东准备建设以养猪、鸡为主的12亩养殖场和60亩成片温室大棚,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村收入。 4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东街村东街村是乐清县虹桥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集镇中部,因东横街贯穿村区而得名。东邻东洋村,南跨104国道与上陶村接壤,西临东干河,北靠洞河。总面积1.1平方公里。村民以瞿姓居多,据清光绪《瞿氏宗谱》载,始迁祖孚銎(qiong)于宋建炎四年(1130)迁居该地。清代发生过以瞿振汉为首的“红巾军”起义。1992年,东街村1706户、6410人。水陆交通方便,村民善于经商,著名的虹桥三、八集市发源于村内,是浙南地区主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 ◎ 简介东街村地处浙南名镇虹桥镇东首,是虹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5-2007年期间,该村党组织相继被评为省、市、镇各级先进单位:1996、1997、1998、1999、2002、2004、2006年获得“虹桥镇先进党组织”,2004年获得“虹桥镇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乐清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1995年获得“温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获得“温州市先锋村党组织”,1996年获得“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同时,在村党委的正确带领下,该村的各项创建评比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获得了“浙江省远程教育及文化资源共享示范村”、“浙江省示范档案室 ”、“农村新社区建设温州市级示范村”、“乐清市平安千村五星级示范村”、“乐清市科普示范村”、“乐清市体育特色村”、“乐清市消防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经济发展东街村位于乐清市虹桥镇中心,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村集体拥有虹桥镇商贸城、地下商场、东街菜市场、商业店铺等固定资产。2003年,经评估,村集体资产总值达4亿多元,2006年集体经济总收入479.7万元,人均年收入28400元。2007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强村、富村。 工业 东街村素以商业贸易繁荣而著称,村民商品观念强,经商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1573~1619)就形成农历每旬三、八为集市日,至今已历400余年。民国时期,村境内东横街、文星街为虹桥镇的主要商业街。其中东横街长约500米,宽4米,两旁商店林立,有50家店;文星街傍东干河,长560米,宽6~8米,有27家店。小弄巷内小店、商贩更是星罗棋布。经营商品有:南货、百货、杂货、棉布、水果、药、酒、米等。其中著名商店有:东兴祥南货店、倪丰和酱园、徐天德药店、徐钟德药店等。1949年后,设立国营商店、供销合作社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经商被视作“投机倒把”,搞“资本主义”而遭批判,村民不得不弃商而以农业为主,收入较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市场日趋兴旺,集市贸易盛况空前,三、八市日,高峰期上市人数达10万以上。东街人抓住机遇,树立并贯彻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思想,根据东街的地理优势,制订了商、工、农结合的富村、富民措施,重点发展商业贸易,重振浙南商贸中心的雄风,除沿街路因地制宜设立商店外,走规范化专业化大市场道路。工农业亦协调发展。1970年创办了第一家村办企业--虹桥纸箱厂。是年产值50余万元,税利5万元。1979年以后,又创办了胶塑包装厂、蛎灰厂、水泥预制场、砖瓦厂、虹东停车场、虹东旅社等村属企业;到1991年,有厂房15750平方米,固定资产1350万元,工人150人,年产值200余万元。1990年,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相继问世,有录声器材厂、新星接插件厂、塑料模具厂、兴星无线电厂、音响电子元件厂、虹桥无线电厂、电控器件厂、无线电配件厂等,每厂年产值均在300万元以上,有的达1000万元。 农业 村领导重视粮食生产,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搞规模经营。1987年以来,村投资60余万元,实行无偿贴农,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三面光”渠道650米,2~5米宽的机耕路500米,晒谷场1500平方米,农业库房5座,农用桥梁1座,并实行排灌、机耕、植保三统一,75%以上耕地面积实行电灌。粮食亩产850公斤。1991年,东街村工农业总产值3500万元,为国家创税利350万元。 ◎ 商业设施1988年,与虹桥市场管理所共同投资180万余元,在育红路南侧创办虹桥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楼下设摊位390个,经营棉布、服装、毛线、针织、鞋革、小百货等,以零售为主兼批发;楼上设9个服装厂,制成的服装批发至中国各大城市。市场日成交额达10万余元,年利润50万元,创利税12万元。至1992年,共创利95万元。市场管理组织健全,措施得当,经商风气良好,1989~1991年连续被评为市、县文明集贸市场,1992年被评为省级文明集贸市场。 1989年,村里投资55万元,在育红路与新丰路交汇处创办虹桥第二菜市场、冷库,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设摊位200多个,经营干鲜水产、蔬菜、肉类、熟食等。商贩来自玉环、石浦、松门等地,辐射浙南,日成交额达10万余元,年获利近10万元,上缴税收1万余元。1990年,村里投资兴建了育红路水果市场、虹南路口废铁市场等。此外,充分利用街道改建后的优势,开辟了以育红路、新丰路、东横街、文星街为主干,辅以金融路、新凯路、春华路、虹南路、虹瑶路等的商业街。村区形成了商业街纵横交错,中间分布专业市场、国营商场的商业布局,显示了集镇市场的现代气势。至1992年,有国营商场、公司10余家,专业市场4个,集体、股份制及个体商店更是不胜枚举。村里从事商贸人员达1000人。其中村集体拥有的店面100余间,年租金收入达50余万元。 ◎ 基础设施东街村原有街道少而窄,商店重叠,店前有摊,摊前有担,每逢三、八传统集市,人流拥挤不堪,市容脏乱。1980年,根据虹桥镇总体规划,修造、扩造了南北和东西交错的“十”字街道--新丰路、育红路,两路各宽18米,长1200米;随后又相继建成配套街道--金融路、新凯路、虹瑶路、虹南路、春华路等,与东横街、文星街相连接,形成了整齐、规范的街道网。同时抓重点单位的"引进",有现代化电影院、虹桥供销大厦、邮电大楼、中百公司、物资公司、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先后在东街落户。投资190余万元,为东街村街道、巷弄安装水电设施,铺设地下管道31660米,浇筑水泥路面28000平方米,建公厕5座,配备专职卫生管理人员。街道两旁设有花坛、风景树。 重视智力投资,捐资办学。1991~1992年,村里集资近15万元,兴办校舍,使学龄儿童接受正规教育。坐落村区的春华幼儿园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捐资支持贫困老区建设,积极开展对口扶贫工作。敬老之风蔚然,投资5万余元,修造“红巾军”旧址,作为老人活动室,内设有报刊杂志、棋类、电视机、录音机等,为老年人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对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给予15元敬老津贴。塑造“红巾军”首领瞿振汉像,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历史教育。 1986年,村里组建义务消防队,队员20余人,由工人、农民组成。配备有多种灭火器材,经常组织训练。发生火警,可及时投入灭火。7年间共参加灭火100余次,深受社会赞扬,多次受到虹桥镇人民政府、乐清县人民政府表彰。村领导坚持节日夜间巡逻制度,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为村民排忧解难。 5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东街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东街村在夏茂集镇所在地,属夏茂镇的第一大村,距沙县40公里。 ◎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13.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3497人,1037户,辖5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 ◎ 村风村貌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 历史人文明代乙未年间有罗英笏考中探花,至今其家族仍珍存着官服、帽冠、挂象等多件衣物。 ◎ 建筑景观有石块垒成的雄伟的罗邦塔。 ◎ 物产经济该村有林地面积16025亩,耕地面积2365亩,主产粮食、烤烟、蔬菜。2005年村财收入90万元;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外出开小吃为主,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377元。 6 北京市房山区房山街道东街村东街村地处大房山东麓与平原交接部,是原房山县城东部及东郊的一部分,以其所处房山城的方位得名。东邻饶乐府,南与南关相接,西邻西街、南街,北与北关毗邻。主街西起十字街(街心花坛),东至燕房路,东沙河自西北而东南穿村而过。村委会驻柳林前街。村域内有区直属小学、中学各1所。村域总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60亩,人口1976人,村民均为汉族。 该村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宋金时期。原有孔庙、云峰书院、福胜寺、魁星楼等古建筑。1948年解放房山县城时为主要战场之一,1949年1 月成立党支部。建国以来,党支部带领群众参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运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支部带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从本村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党支部村委会始终以富裕农民为主线,努力改善村容村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利用地处县政府近畿和依托燕化的优势,逐步建立起电控设备厂、汽车修理厂、五金加工厂、油品加工厂等19家企业。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1997年对企业进行了改制和重组,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商贸工农一体化多种经营并存的格局,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以“拆旧建新”为发展方向,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区级试点村的机遇,以危旧房改造工程为契机, 着力改变脏乱、破旧的面貌,拓展村民就业渠道。在“燕房路”沿线改建了三万多平方米的住宅底商楼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幸福指数。为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投入100余万元,在青年南路、东滨沙河以及新东关修建了便民路,建立了封闭式垃圾池和冲水式厕所,新增村庄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完成了“园田”电网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50余盏,给村民带了更多的实惠。现在,村委会正在积极运作“楮榆树街”和北大寺市场拆迁改造以及东滨沙河路的改建工程,通过开发土地资源,吸引商户入住商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村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近年来,党支部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两手抓”。在保持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村里修建了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组建了秧歌队。为了适应村民学习现代科技的需要,该村以“数字文化俱乐部”建设为契机,加快村民网络知识普及,努力培养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民。 2007年年经济总收入26200万元,人均纯收入9000余元,拥有企业8家。连续多年获得“五好党支部”、“先进村委会”、“文明村”、“和谐村”、“北京市村务公开示范村”、税收超百万元村等荣誉称号。 7 陕西省兴平市马嵬镇东街村东街村位于马嵬街道中心东侧,拥有6个村民小组,374户,总人口1621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该村两委会一班人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先后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5次,清运垃圾2000多平方米,实行垃圾日清运制度;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树种花,绿化美化居住环境;以崇尚文明新风,宣传党的政策为主题,刷写墙体漫画、标语、条幅,制作大型喷绘12幅;投资92万元,修建通村水泥路4公里;投资8万元,建成占地920平方米的群众休闲娱乐广场,安装健身器材4件;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和养殖业,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950亩迅速扩大到1180亩,年销量蔬菜6000吨,奶牛、猪、羊的存栏量分别为850头、1600头、180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如今的东街村楼房林立,道路宽敞,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全村干部群众正朝着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的新农村阔步前进。 8 陕西省兴平市东城街道办事处东街村◎ 历史沿革:东街村地处兴平市城区东部,所辖6个村民小组,410户,共计1422人,分别居住在18条自然巷内。全村现有耕地281亩,人均耕地0.2亩,村党支部共有党小组4个,有党员39名,其中女党员10名 。 ◎ 民俗风情:东街村属于城中村,过去的民俗风情早已不适应现在城市的发展。结婚穿婚纱、拍结婚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 产业特点:东街村坚持走富民强村的路子,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兴工稳农,走一户一业的经营发展路线,现有4个规模型批发市场,门点房21间,从业人员63人,东大街小食品批发市场,门点房62间,从业人员188人,果袋加工业2个,从业人员160个,建筑运输、饮食、服务各行业,共计362户,涉及市场各行各业。投资120万元扩建福乐家具城,批发中高档家具,形成规模化市场。 ◎ 发展新貌:2007年,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民政局拨30万元,村上集资200万元,在兴渝路22号建成门面房8间6层办公大楼,约2100平方米,活动室2间,会议室3间,图书室2间,方便群众。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建成爱心菜园一片,拱各界人士享受。 2008年,东街村配合市上道路建设工程,筹集部分资金,完成城区内9条背街小巷道路水泥化建设,改善城区环境共计3000米。分别为新华巷、剧院巷、农乐巷、义巷、顺城巷,卫生巷,邮电巷,操场南巷,东北巷。 2010年,东街村被评定为陕西省一类村之列。东街村村容村貌整洁,东大街道路宽阔,笔直,街面一致要求亮化、美化。人民生活稳定,繁荣。各种硬化设施齐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他们时常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宣传党的各种政策。注重班子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及村民承诺,年底按照承诺各事项进行考核,及时调整,做到协调配合好,整体功能发挥好。走“科技兴村,农业稳村”,工业强村的新路子,立足于民,服务于民,搞好村民经济发展。 9 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右所镇中所东街村◎ 村情概况东街村隶属洱源县右所镇中所村,地处右所镇北端,距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镇道路为公路,交通方便,距县城10公里。共有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72户,有乡村人口1054人,其中农业人口1054人,劳动力58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41人。 全村国土面积1.45平方公里,海拔1890米,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降水量8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蚕豆洋芋大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539.37亩,人均耕地0.51亩,林地539.1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29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196户通自来水,有76户饮用井水 。有272户通电,有26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7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6%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4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6户(分别占总数的84.9%和9%)。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 ;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 ;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 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拖拉机18辆,摩托车4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6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39.37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39.3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1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8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8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2.3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93.76万元,占总收入的56.83%;畜牧业收入119.68万元,占总收入的23.1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38头,肉牛205头);第二、三产业收入98.77万元,占总收入的19.11%;工资性收入4.59万元,占总收入的0.89%。农民人均纯收入222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1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4人(占劳动力的0.2%),在省内务工11人 。 10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澄潭镇东街村新昌县澄潭镇东街村位于集镇,截止2005年底,全村共有277户,682人,分九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党员20名,近年来,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村庄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改善,2005年村农民人均收入69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0.64万元。因土地征用,行政村未撤并,2005年获得了“县级文明村”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