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汉太学遗址
释义

东汉太学遗址位于今偃师市佃庄镇太学村(亦称大郊村)附近。太学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29),后屡加扩建,建武二十七年(51),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通过对太学遗址进行的勘察发掘,得知整个太学遗址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仅东部面积就达3万多平方米,在遗址内部,也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

东汉熹平四年(175),大学者蔡邕及马日碑等诸儒奏请订正儒家经本文字,得到汉灵帝诏准后,由蔡邕等以隶书八分体刻立石碑四十六块,史称"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立于太学门前。石经的内容包括《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官定的儒家经本。

曹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又兴太学。曹魏正始二年(214),又在太学刻立石经二十八块,因正始石经是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所书,故又称"三体石经"。从已发现的残石内容看,其内容包括《尚书》、《春秋》等。

西晋建立后,依汉魏之制再兴太学。咸宁二年(276),于太学之外又立"国子学",二学并存,同为高等学府。晋惠帝时规定,凡五品官以上子弟可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的子弟则人太学。

1931年,在辟雍遗址中发现古代碑石一方。通高3.22米,此即著名的《三临辟雍碑》,碑中称"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晋代太学规模盛况空前。

一千九百多年前创建的太学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