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关街
释义
1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沂水镇东关街

1、沂水镇东关街。位于沂水县城中心,系沂水县城较为繁华的商业街。辖区面积0.43平方公里,隶属沂水镇。2、扬州东关街。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这条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

沂水镇东关街概况

东关街位于沂水县城中心,东倚长虹岭和东(营)红(花埠)公路,与雪山风景区相望,西邻南关、城里街,南与回民街、新村街穿插交错,北接北关街南端,系沂水县城较为繁华的商业街。辖区面积0.43平方公里,隶属沂水镇。境内,街道纵横交错,楼房鳞次栉比,县属银行、邮电、医院、书店、学校、体育广场、文化广场以及数百家国营和私营名牌商号,皆在其中,是投资办企业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街共有378户居民,总人口10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8‰。现有李、王、张、高、刘、孙、杨、陈、桑、郭、胡、孔、袁、赵、武、于、牛、卢、田、安、姜、吕、穆、乔、朱、庄、宋、柴、康、贾、徐、葛、韩、惠、解、褚、潘、谭、肖、周等40余个姓氏,均系汉族。

东关街人素有革命爱国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直接参军参战的青年就有30余人。 其中袁玉明、王俊修等6人英勇牺牲。抬担架,送军粮,随军转战南北的有上千人次。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关街人依靠政策,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建筑、翻砂、液压机械、布鞋、食品和服装、餐饮服务等,象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1995年,仅布鞋制作就达到108家。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有的还远销英国、俄罗斯、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带动了全镇乃至全县的布鞋业发展,成为沂水的一大特色。东关街是沂水镇经济十强村街之一。200 0年,东关街经济总收入3.1亿元, 人均纯收入3802元。1985年,东关街团支部被授予“省级青年之家”称号,1987年,东关街妇代会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妇代会”称号,1988年,东关街民兵组织被沂水县政府授予“民兵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中共沂水县委、沂水县人民政府授予东关街“经济收入超亿元单位”称号。同年,党员之家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党员活动室”称号,1996年,中共沂水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东关街“小康村”称号,1997年又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东关街视察布鞋生产,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沂水镇东关街大事记

1900年春,昌邑红炉翻砂技工李西福迁住东关街,在城壕汪边开创沂水翻砂业,模制小农具。此为东关街工业之始。

1914年秋,章丘县孟纪臻来东关街开设“广盛”号,经营酱园、药铺、钱庄,以及洋广杂货,为沂城东关街首家大商号。

1922年4月17日, 沂水县城发生特大火灾,三日未息,东关街居民住房及沿街商号无一幸免。

1927年5月, 居民孙固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东关街第一个中共党员,后成为首届中共沂水县委委员。

1928年8月,沂水遭受严重蝗灾,东关街蝗虫遮天盖地,树枝压断,树叶吃光。

1930年秋,郑作衡、穆志平分别在东关街开设同兴丝厂和聚丰丝厂。

1931年5月, 扈梅僧在县城东关街贷款开办振泰华服装厂和振泰华面粉厂。沂水首次使用机器加工面粉。

1938年2月21日, 日本侵略军第一次侵入沂水城。东关街部分居民及大部商号纷纷迁往乡间,县城沦陷。

1944年8月17日,沂水县城解放,八路军进驻沂城。

1946年春,沂中县青年文化补习学校(今沂水县实验小学前身)在东关街柴家巷子创办,学生2班80人。

是年10月,东关街成立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组长李志杰。

1947年7月10日, 国民党新编第九师二二八团占据沂水县城。东关街干群大部转移。翌年3月,国民党驻军南撤。

1948年5月,进步青年纷纷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2月, 首批农业互助组成立。第一组组长高玉华,第二组组长王玉和,两组共计30余户。

1953年春,成立联盟初级农业合作社。主任李志杰,会计李守治。

是年春,居民王洪烈集资1000元经营友联铅印局,开创沂水活字印刷业。

1956年1月,约有30余工商人员分别过渡到国营、工商联、供销社等单位。

是年4月, 联合前小河、后小河、北关、城里、南关六村街成立高级农业社--灯塔合作社。主任李志杰,副主任丁树仁。

1958年8月, 在“大跃进”的口号下,东关街居民开始参与大炼钢铁,出工上百人次参加县办炼铁。建公共食堂6处。

1967年8月,成立村级革命委员会。主任王俊卿、副主任王世法。

1969年1月,恢复党支部。王俊卿任支部书记。

是年7月,东关、新村、联增(今回民街) 三村街联合办起东关联办中学。由三村街组成的贫管会管理学校。

1979年,集体经济收入9.48万元。

1981年11月,王俊卿调城关办事处工作,李新文任党支部书记,葛庆祥、刘庆桂任党支部副书记。卢传信、李志杰为党支部委员。

是年,投资17余万元在中心路段(今邮电局南) 建综合商业楼--悦宾楼。翌年4月开始营业。

1982年秋,投资6万余元在悦宾楼南侧建锯木厂,当年投产。

1983年春,集体投资27万元,在东皋山下(今新华书店家属院)建成东关街办公楼。

1984年9月,居民郭凤兰被选为沂水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5年3月, 东关居委会申请县科委星火计划,投资50余万元在沂博路建成新兴食品厂。

10月,又投资15万元在沂新路西侧东关街地段兴建东关铁管厂。李光森任厂长,王树信任副厂长。

是年,东关街被中共沂水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级“文明单位”。

1986年4月,居委会发动企业大户集资3万余元兴办东关幼儿园。

是年7月,中共临沂地委书记刘明祖视察东关铁管厂。

是年,东关街团支部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团支部”称号。

1987年6月,东关居民1539人由农业户口转为山东省地方城镇居民户口。

是年,妇代会被省妇联授予“先进妇代会”称号。

1988年10月,东关街被临沂地区授予“全区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95年10月,郭凤兰被选为临沂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人均收入超千元。

是年,省委副书记李文全、韩喜凯,副省长张瑞凤先后来沂水视察,并视察了东关街的布鞋企业。

是年,国家民委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团”考察了东关布鞋一条街。

1995年秋,投资170余万元购买先进设备将东关铁管厂迁址沂博路,占地30余亩。

是年,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东关街党员之家“先进党员活动室”称号。

是年,私营个体鞋厂大发展,年底达到108家。

是年,郭凤兰被推荐为“山东省百佳文明市民”。

1996年2月,中共沂水镇委、镇人民政府授予东关街“经济建设十强村”称号。

是年4月,东关街被授予“临沂市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专业村”称号。

是年5月,沂水镇召开工商业联合会(商会) 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郭凤兰、王桂玲当选为沂水镇工商业联合会(商会)副会长。

是年,党支部书记李新文带头,在莒沂路创建东关布鞋城。一期工程占地8.5亩,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

1997年1月, 沂水镇由百家制鞋企业组建成立沂水布鞋集团公司。郭凤兰、陈润田、王桂玲被选为副总经理。

是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视察东关布鞋工业区。

是年,山东省副省长吴爱英视察布鞋工业区。

是年,中共沂水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东关街“美在农家明星村”称号。

是年,居委会投资70余万元建兴华鞋厂。

1999年11月,党支部书记李新文、居委会主任李新江、党支部委员桑启修退休。党员大会选举李新泉任党支部书记,高仲明为党支部副书记,王树信为党支部委员。至此,全街中共党员52人。

2000年5月, 刘庆桂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计划生育专职主任”称号。

是年,东关街积极参与旧城改造,拆迁旧房118间,新建楼房1.1万平方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前, 东关街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52年2月,街道党支部发动了30余户,首建两个互助组。1954年又成立了东关联盟初级农业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四、六”分红。当年粮食亩产达到250公斤。1956年4月,由东关、北关、南关、城里、前小河、后小河六个村街联合组成了高级农业社--灯塔农业合作社。主任李志杰,副主任丁树仁。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一体化,按劳分配的体制。是年,粮食亩产达到350公斤, 东关街农业纯收入达到4.63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关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居民生产积极性。同时选用优良品种 (主要是小麦、玉米、地瓜),推广科学种田。1983年粮食亩产达到750公斤。1987年6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关街居民全部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适龄男女青年大部安置于工商业,土地大部用于扩建城镇和兴办企业。农业收入逐渐减少。

第二产业

工业:1949年前,除扈梅僧兴办的面粉加工厂使用小型机械外,其他酿酒、榨油、白铁、翻砂以及小红炉等,均系传统手工业。1952年,东关街首先办起翻砂厂。1953年,又办起石灰窑厂。1978年,全街工副业收入达到32.47万元。1982年,东关锯木厂建成投产。1983年10月,又建成东关汽车大修厂。1985年,东关居委会充分利用传统翻砂工艺技术,在组织赴外地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购买机器,创建了东关铁管厂。同年又投资50余万元兴建东关新兴食品厂。从1986年始,东关街私营鞋厂也陆续兴建投产。 1995年,东关居委会投资170余万元,更新铁管厂设备,并迁址沂博路。至年底,全街集体办厂5个,个体私营布鞋厂108家。2000年,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11万元,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利税876万元。鞋业产品有普通布鞋、硫化布鞋、 旅游鞋、休闲鞋、布凉鞋、布拖鞋、将军靴、童鞋等,形成了6大系列60余个花色品种。

建筑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关街建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有李玉来、杜继奎、王清江、牛玉军、李玉修等人相继组建建筑队。县邮电办公楼、老干局、档案局、博物馆以及沿街许多商业楼房,皆由这些建筑队承包建成。从业人员达到400余人,年平均利税340万元。

第三产业

1949年前,东关街商业多系外地商人来沂水投资兴办。1948年,东关街集体创办生产合作社, 经营饭店、旅馆、日用百货等。1949年,转入城关供销社。1956年, 成立六村街联合办起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农工商一体化,东关街除少数个体商贩外,没有自己独立的商业。1981年12月,东关队委会投资17余万在东关街中心路段县邮电局南建起综合商店--悦宾楼,经营饭店、旅馆、布匹、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等, 年利润20余万元。1984年5月,又在沂新路西侧东关地段新建饭店。1987年春,由郭凤兰、陈桂田、王桂玲等人搞起了成衣专卖,1989年,全街成衣专卖有60余户。这对东关居民搞私营商业走富裕之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布匹、装饰、照相、烟酒糖茶、日用百货、饮食服务等行业日益繁荣,或单立商号门市,或逢集设摊,活跃于沂城各个市场。

特色企业

东关布鞋闻名全国,中央电视台在1997年春节除夕夜《新闻联播》中作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信息报》、《大众日报》等许多新闻媒体作了介绍。1987年秋,东关居民郭凤兰和王桂玲带头,先后有21家,从成衣专卖转产简易布鞋,主要采用冷粘工艺,产品大量销往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1990年,引进了龙口棉鞋制作工艺,布鞋花色品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95年布鞋企业发展到108家。 是年下半年,王桂芳、陈维池等10余家布鞋厂,先后改用硫化工艺。布鞋质量档次得到了提高。为了改善布鞋企业环境,提高布鞋企业的规模、 档次, 1996年春, 沂水镇党委、 政府在南环路东端建设了布鞋城,占地13.33公顷, 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促进了集约化经营。至2000年,全街有较大规模布鞋厂家54户, 固定资产达到2324万元。年产单棉布鞋110余万双,凉鞋、棉拖80余万双,产值达到5890余万元。布鞋企业从业人员近万人。每年动用周边农村辅助劳力(沿底、上绳等) 2.5万个。同时布鞋企业还带动了印刷、纸箱、纺织、线绳、橡胶以及运输、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东关布鞋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90年代以来,省领导吴官正、韩喜凯、李文全、吴爱英、张瑞凤、王玉玺先后来东关街视察布鞋企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东关街由于地处县城中心, 文教科技多依附于县办事业。 1946年春,“沂中县青年文化补习学校”在东关街柴家巷子建立。东关街有10余名青少年参加学习。当年学校改称“沂中县东关完全小学”。东关街续增65名少儿入学。1949年,沂水县人民政府以10万斤小米为资,在东关街东会馆旧址建设新校,易名“沂水县沂城完全小学”。东关街儿童均在此就学,入学率64%。1978年以后入学率上升到100%。初中、高中均按县统一规划,分片入学。到2000年,东关街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6人, 其中研究生3人。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12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16人。文化传统悠久,东关街秧歌队、文艺宣传队,1945年就风行县城。1971年,东关文艺宣传队还出席了临沂地区汇演。1985年,东关始办文化大院。1988年,临沂地区行署授予东关街“先进文化院”称号。1999年,东关老年太极拳剑表演队在县首届老年体育运动会上荣获总分第一名。90年代以来,东关街科技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首先是布鞋工艺流程,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其次在建筑、锅炉、装饰、电焊、液压油缸等行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获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达19人。

人民生活与民居建设

1949年前东关街居民生活困苦。除少数外来商人生活稍好外,绝大部分人家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其中30%的家庭住的是茅草屋子,有的甚至是屋顶上盖些铺包。当时人们趣称为“尖顶楼”、“铺包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人均粮食达到210斤,人均收入65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280元, 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802元。2000年,全街居民拥有机动车41部, 摩托车398辆,程控电话352部,移动电话120部,冰箱159台,空调200余台,彩色电视机400余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关街的规划建设已步入了现代化轨道。从1978年至2000年,东关居委会先后在辖区内开通了法制巷、 民生巷、金沟巷、长虹巷、邵家巷5条7~8米宽的街道, 其中邵家巷宽20米。东关街主街道经过两次拓宽,如今已成为长400余米,宽28米的商业大街,沥青路面,并统一安装上现代化路灯,环保设施齐全,两边绿树成荫,楼房鳞次栉比,十分繁华壮观。1987年,东关居委会统一规划,居民新建标准住房1364间,2.93万平方米。进入90年代,东关居委会根据县城建设统一规划,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兴建楼房,力争三年内全部实现楼房化。1998年,全街居民新建楼房1.65万平方米,1999年新建6700平方米,2000年新建1.3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6平方米。

集体福利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居民福利事业逐年有所发展。1973年始,居民户户用上自来水。1986年,建幼儿园,居民的幼儿免费入园。近年来凡考入大学的学生镇政府每人奖励1000元。居民拆迁建楼,居委会给予适当补助,“三提五统”全部由集体负担。1984年,居民住房由村街集体投入保险,1999年全街居民实行医疗保险。对烈军属“五保”户,历年均有补助。80年代以来,街道干部实行退休制。2000年,东关街退休干部月工资最高达360元, 对合作化以来的老生产队长也给予每月30元的补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7年5月, 孙固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东关街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4年8月,中共党员于洪喜从部队转业回家,以民兵指导员的身份在群众中活动。1946年10月,东关街成立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组长李志杰,成员赵林清、桑秀杰。当时,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党组织把“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作为工作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把土改、生产、支前作为工作中心。因此,东关街一些土改积极分子和支前参军参战的模范,先后被吸收入党。同时,党领导的一些群团组织,青年团、 妇救会、农救会等也相继建立。1948年5月,东关街党支部正式建立,李志杰任党支部书记。 1950年6月,党支部公开,东关街有中共党员11人。是年冬,沂水专署调李志杰到专署建设委员会工作,胡士俊继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六村街联合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调胡士俊去街道办事处工作,李志杰又回东关任支部书记并兼任高级社主任。从1960年始,东关街先后由李玉来、葛庆祥、王俊卿等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李志杰曾分别在胡士俊和李玉来之后,两次再度担任党支部书记。80年代后,党组织要求领导班子知识化、年轻化。1980年11月,李新文任党支部书记,李新江、刘庆桂任副书记,卢传信、王树信、桑启修、高仲明任党支部委员。1999年春,丁长顺由镇办企业花岗岩厂调回东关街任党支部副书记。是年秋,李新文、李新江、桑启修退休。李新泉当选为党支部书记,高仲明为副书记,王树信为委员。全街共有中共党员52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4年,沂水县城解放后,东关街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村级人民政权。选举王录林为街长,胡士俊为副街长。财粮助理赵来玉,文书陈砚伦,农救会长王玉和,妇救会长赵林清,青年团长兼民兵队长卢永祥。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村政权组织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6年,六村街联合建立灯塔高级农业社。 街长改称生产大队长,文书改称会计,下设6个生产队。1961年,“土地还家”,村街设立队委会,大队长由王录林担任,会计李守治。另有治保主任、贫协主任等职,共同组成大队委员会,负责全街行政事宜。1967年,东关街成立革命委员会,王俊卿任革委会主任,王世法任副主任。1978年,恢复大队委员会。1984年,建立居民委员会。队委会和居委会主任先后由李新文、丁长顺、李光森、 李新江等担任。1998年8月,李新泉当选为居委会主任,高仲明兼任副主任,陈维池任调解主任, 刘庆桂任妇代会主任。共设3个居民小组。东关居委会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沂水镇委、镇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经济建设十强村街”等荣誉称号。1996年被授予临沂市“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专业村”称号。

先进人物简介

李新文

1940年10月21日生, 初中文化,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关街大队会计、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等职。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带领东关街居民走企业强村富民的路子,先后建起东关锯木厂、新兴食品厂、东关铁管厂、兴华鞋厂等村办企业。同时还兴建了东关综合商店悦宾楼。为发展私营企业,他在就任党支部书记期间,积极制定符合国家要求的优惠政策,扶持个体私营企业上马,并亲自联合部分布鞋厂家新建布鞋工业区,布鞋企业一下子发展到上百家。使东关街获得了临沂市“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专业村”称号。他以“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工作,身先士卒使东关街在两个文明建设、村级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共青团、民兵、妇联、党建等各个方面,连年受到省、市、县和沂水镇委、镇政府的表彰。1999年,全街经济总收入达到2.51亿元,人均收入3600元。1999年11月退休后,他仍然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村街发展作贡献。他说:“我职务上退了休,共产党员的义务不能退休,还要为街道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郭凤兰

女,1942年11月27日生,199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沂水县兴华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县个体劳协副会长,市个体劳协常务理事,省个体劳协理事,镇、县、市人大代表。她面对市场定位,搞好企业建设。1978年,她瞅准市场布鞋出现空档的时机,办起了沂水县第一家私营布鞋厂,并积极搞好企业管理,加强产品开发,努力增加花色品种,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布鞋质量。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黑龙江、浙江、 内蒙古等地, 并出口俄罗斯。至2000年底,兴华鞋业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职工150人,拥有配套成龙的机械设备70余台(套),达到日产布鞋6000双的规模。

多年来,她无偿帮助周围群众的原材料和资金累计近20万元。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沂水县布鞋生产厂家已发展到252家,年产各类布鞋1亿双,成为远近闻名的“布鞋城”。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救助贫困。90年代以来,她每年为教育捐款数额都在千元以上。她为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刘立志交了3000元学费,并承担了他在校期间的全部费用。1998年,江浙发生水灾,郭凤兰捐献布鞋20箱、现金3000元,支援抗洪救灾。她还在企业安置驻军家属20多人,每年“八一”建军节,她都亲自送给驻军多箱布鞋及其他礼品慰问部队。被誉为“新时期的拥军模范”、当代“沂蒙红嫂”。

她先后被授予全省“科技女状元” 、 省“三八红旗手”、全省“百佳市民”、“临沂市劳动模范”、“临沂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中央、省、市报刊、电视台也多次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王桂玲

女, 1951年1月10日生,沂水县城东关街人,高中文化,县著名私营企业家。历任沂水县东风实业有限公司经理、临沂市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市私营企业家协会理事、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副会长等职。1988年,在布鞋市场看好的情况下, 她抓住机遇,赢得了市场,自筹资金2万元,创建了东风布鞋厂。后来该厂发展成为拥有配套成龙的制鞋设备65台,固定资产250万元,从业人员92人,日产布鞋2000余双的大型布鞋企业。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她利用自己办厂早、有经验、技术熟练的优势,先后为20余家新上布鞋户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原材物料、培训工人、机械调试等方面的服务。她曾为慕名而来濒临倒闭的陵县鞋厂传授经验,培训管理人员,使该企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中共陵县县委领导亲自送来了题有“沂蒙精神再现风彩, 沂水鞋王品格高尚”的锦匾。为支持街办企业发展,她带头集资7.5万元,为支持教育事业她先后集资5000余元。几年来捐助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累计集资3万余元。

王桂玲先后荣获临沂市“统一战线为经济服务先进个人”、“县十大杰出女性”、省“三八红旗手”、省“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刘庆桂

女,中共党员,现任东关街计划生育专职主任。她自1971年走上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岗位以来,凭着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热爱与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掌握政策,任劳任怨、 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本街乃至全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她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计生委专职主任”。

2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

扬州东关街简介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这条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这条街上“老字号”商家就有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此外还有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等。这里是扬州手工业的集中地,前店后坊的连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

和东关街紧紧相连的是东圈门古街区。两条街现已结合起来共同规划、整治、开发,能凸现扬州文化名城的非凡品位。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个园、逸圃、汪氏小苑,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有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马监巷内有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清真寺,有东关街西头香火很旺的财神庙,广储门街口的砖砌圈门,拱门上还镶嵌有“盛世岩关”四个大字。如今东关街东街口又发现了宋大城东门双瓮城遗址。名人故居就更有不少,其中有江上青(东圈门16号)、刘文淇(东圈门14号)、金农(三祝庵)、汪伯屏(地官第14号)、何廉舫(东圈门22号)、洪兰友(地官第10号)、熊成基(韦家井6号),曹起蟳(东关街238号)等。

相关故事

安岐斗富出奇招

扬州东关街的安家巷与一位韩国人有关,他叫安岐。

清康乾年间,安岐随高丽贡使入京,后在扬州经营盐业,成为富商。扬州盐商之间喜欢斗富,而安岐善用驯养小动物的技能出奇制胜。

一回,安岐与盐商马某比财宝,马某捧出一株东海珊瑚,众喝彩。安岐拎来一只鸟笼,内有八哥。马某笑曰:“莫非八哥是金子铸的?”片刻,八哥开口说话:“我是活宝,我是活宝。”大家公认“活宝”把死宝比下去了。

又一回,扬州盐商请河道总督赵世显饮酒,争相巴结,献出珍奇古玩无数。赵问安岐:“你为首富,可有赠物?”安岐嘱两美女捧双锦盒呈上,赵世显揭开后,两只关东貂鼠跃然而出,整齐划一地向赵拱手作揖。赵开心大笑,曰:“今日最费心的当数安岐。”

安岐非常崇敬中国文化,藏书极为丰富,且多为善本、珍本,其所著《墨缘汇观》一书,对中国历代书法作品均有精辟的点评。

吴王占卜斗鸡台

壶园的北面有个地名,叫“斗鸡场”。扬州斗鸡习俗与吴王夫差有关。

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后,闲来无事,便斗鸡取乐。他出征前喜欢用斗鸡来占卜,便雇用一名高手驯养自己的鸡。几十天后,那只鸡已被驯到“呆若木鸡”的程度,看起来寂静淡漠,其实是内藏锋芒。吴王伐兵齐鲁时,先在斗鸡场决战,其他的鸡见到吴王的鸡如鹤立鸡群,目中无物,吓得全部溜走,吴王的鸡不战而胜。吴王也果然得胜而归。后人把“呆若木鸡”当成笨蛋,实在是对原意的曲解。

到了清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扬州都要举行斗鸡比赛。比赛地点,就在壶园北面的斗鸡场。康乾年代的王锦云有诗为证:“法雨慈云驯象院,落花飞絮斗鸡场。”

残碑孑立二郎庙

二郎庙巷在东关街北,只是一条陋巷而已。二郎庙在扬州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意义是阮元在这里发现了宋代残碑。

清嘉庆丙寅年(1806),43岁的浙江巡抚阮元,前去准提寺访客,路经二郎庙菜园时,无意中发现绿油油的蔬菜中有块废弃已久的古井石栏,上面似乎隐隐有字痕。阮元觉得此石不寻常,立刻取水洗石,用纸拓字。经过仔细辨认,石头上刻的竟是“囗熙十囗三公石囗”数字。“熙”字上面的一个字残缺不全,像是“淳”字。阮元想到以“熙”字为年号而时间超过十年的,只有宋代的“淳熙”,便断定这是宋代残碑。于是,一块不为人注意的残石,在学者眼中成了至宝。隔日,阮元亲率力夫将宋代残碑移至准提寺东廊,镶嵌于西楼壁上。

后来,有学者评价:“扬州遍地是宝,连菜园中都有旷世奇宝”,此说出处即为二郎庙。

深巷走出田贵妃

崇祯皇帝有个非常宠爱的贵妃,叫田秀英。她出生于东关街的一条小巷中,自幼受母严格教诲,秀外慧中,多才多艺。进宫后曾亲手绘制《群芳图》二十四幅,呈崇祯御览,崇祯称奇。

田贵妃还无师自通地学会园艺设计。她见自己居住的承乾宫,万仞宫墙,眼空无物,便依照扬州园林进行改建——拆高墙,树栅栏;筑假山,栽花草;挖池塘,养金鱼;建廊道,遮烈日。崇祯游到此处,激赏不已,对田贵妃更加宠幸,常与她嬉戏温存,引来周皇后妒火中烧。

皇宫里经常举行骑射比赛,田贵妃能够单足立于马蹬,百步穿杨,锦衣卫们感叹,“田贵妃若驰骋疆场,定然巾帼不让须眉。”

扬州民间为了纪念这名才女,将其出生的小巷称为“田家巷”。

射虎高手祁友蒙

东圈门20号为祁家大院,三代主人均为风流人物。

第一代主人祁隽藻(1793-1866),有“三代帝王师”之称。第二代主人祁世长,系祁隽藻之子,官至工部尚书。官运不佳却名噪一时的是第三代主人祁友蒙——祁世长之侄,他曾做过“候补知府”。辛亥革命后,再无机会“转正”,便组织“竹西后社”,以射虎为乐。

祁友蒙擅长以《红楼梦》人物编谜,传诵一时的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谜底为惜春;“天气预报”,谜底为晴雯;“出家无形”,谜底为空空道人;等等。有一年元宵节,祁友蒙编了个灯谜:“严监生临终伸指”(打《红楼梦》人名二),数日无人能猜出,求他公布答案。祁友蒙笑答:“严监生这个守财奴嫌灯太亮了,浪费灯油。谜底应是‘云光,大了’”。众服。

2004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谜品》一书,撷取祁龙蒙众多佳谜,被射虎爱好者津津乐道。

琼花不媚隋炀帝

隋炀帝眼见国库充盈,变得骄奢淫逸。有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不知叫什么名字,产于何地,醒来以后,命人依他所述画成图形,到处张贴皇榜寻找认识者。当时在扬州见过琼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便揭榜进宫,告知隋炀帝,图上所画之花叫琼花,生在扬州。

隋炀帝听后,欲罢不能,号令开凿长达千里的运河,建造如宫殿华丽的龙舟,并在运河沿线遍植柳树,据说,柳树被称为“杨柳”正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携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时,还强令无数民间靓女背纤,自己站立船头观“细腰纤腿,款款前行”,一时民怨沸腾,民变蠡起。

待到隋炀帝抵达扬州,满树琼花皆落。后人说,琼花乃有情之花。

四相簪花芍药巷

芍药与琼花同为扬州市花,古时扬州芍药最盛之处为芍药巷。

相传北宋年间,韩魏公韩琦镇守扬州,芍药巷中有株芍药开了四朵花,花瓣深红,腰有金线,属极难得的“金带围”。韩魏公亲临观赏,十分喜爱,见花有四朵,想再请三位客人,一同赏花。

当时的扬州有两位文化名人,一为王安石,二为王珪。韩魏公思忖,花有四朵,人只三个,未免美中不足,随意请个人罢,名望却又配不上。正在踌躇,忽有一人来拜,却是陈升之,也是一位大名士。韩魏公大喜,次日在这芍药圃前大宴,将四朵金带围摘了下来,每人头上簪了一朵。这四人后来都官至宰相,从此留下了“四相簪花”的故事。

撰联圣手方尔谦

1872年,方尔谦出生在扬州东关街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才思敏捷。他14岁时,父亲带其游焦山,山上有尊四面佛,方丈见年少的方尔谦谈吐不俗,有心试其才情,当即指着佛像口诵上联:“面面皆空,佛也须有靠背。”尔谦即应答:“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头。”

方丈称奇下联出语不凡,意象超逸。

1915年,方尔谦到天津主持《津报》,文章言辞犀利,语气峭拔,袁世凯慕其才名,延聘他为儿子袁克文的家庭教师。方、袁两家遂成世交。后方女方庆根,嫁袁世凯之孙、袁克文之子袁家嘏,两家结成亲家。

方尔谦虽与袁世凯有知遇之恩,但深明共和大义。反袁将领蔡锷去世后,他曾代小凤仙撰挽蔡锷联:不幸周郎成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联语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了寓意深刻的评判。

金农作诗助盐商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初来扬州时,客居天宁寺。

一天,一位盐商慕金农诗名,在平山堂设宴款待,并邀来扬州众多名士相陪。席间,有人提出每人吟一句古人有关“飞红”的诗句来助酒兴。依次轮到这位盐商时,苦思了好一阵未想出一句。众客要他罚酒,他忽然说:“我有了。”随口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听了大笑,齐说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红”吗?正在尴尬间,金农起身说:“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主人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定要金农念出全篇,金农从容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大家一听,“柳絮飞来片片红”非但不荒谬,而且属神来之笔。其实, 这首所谓元人咏平山堂的诗,是金农即兴创作为主人解围的。

金农在扬州画坛上留下不少传世之作,梅竹、山水、人物、佛像,到其笔下,无不立意新颖,古拙奇异,难怪他被称为“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汪中学问惊东瀛

曾经居住在东关街的汪中,为乾隆年间扬州学派的领袖人物,他对先秦古籍、三代两汉学制,以及文字、训诂、金石、名物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可以说支撑起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方天空。

汪中出生于江都县一个贫苦家庭,7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穷到不得不带他要饭,每到寒夜,母子只能相抱取暖,但知书达理的母亲仍然坚持让他攻读诗书。汪中出名得益

于自己的《哀盐船文》,该文描述扬州江面盐船失火惨状,被当时学者评价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中的性格非常狂傲,扬州当时聚集着许多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汪中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众人说:“整个扬州,读书能读通的仅三人而已。”

大约一百年前,日本学者今关寿麻吕告诉胡适,近十年来日本受汪中的影响最大,他的“以史制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关注社会包世臣

东关街的观巷中,有一座小倦游阁,为清人包世臣故居。

包世臣毕生留心“经世之学”,也就是实用知识,他对漕运、水利、盐务、农业、民俗、刑法、军事等,都曾悉心研究,并亲临考察调查。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重要政事,经常向他咨询,因此名满江淮。鸦片战争时期,他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和民间反抗斗争曾有过详细的记述,颇具卓见。

包世臣所著《齐民四术》,谈农、谈水、谈宅、谈兵,涉及许多技术细节,实用性极强,和中国“以文载道”的传统大相径庭。如谈农部分,作者说到了谷类辨别、水土利用、育种经验、庄稼护理、蚕桑养殖、家畜放牧、庭院薅花,等等,丝毫没有陈腐腔调,句句简明而切用,有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包世臣尽管谙熟救世之道,但官运不佳,只做过一年试用知县,他的经历和影响证明了“官场一时红,文章千古在”的哲理。

教化江都董仲舒

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在金殿发表《举贤良对策》,主张用仁德感召天下,废除秦时酷刑,同时,限制豪强兼并土地,轻徭薄赋善待苍生,受到汉武帝赏识。其时,景帝之子、武帝之兄刘非为江都王,由于他“素骄、好勇”,汉武帝便派董仲舒为江都相,辅佐刘非。董仲舒践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待人以宽,而去其狭,待人以诚,而去其诈”,“一时江都上下,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扬州人民为纪念董仲舒的功德,曾在瓜洲建五贤书院和五贤祠,将董仲舒与宋朝的胡瑗、王居正、李衡和文天祥并称“五贤”。还在扬州北柳巷设立了董子祠,中供董仲舒像,朱袍象笏、冕旒俨然,清代圣祖康熙曾授“正义明道”匾额。附近一条街叫贤良街,一条巷为大儒坊(今南柳巷),皆从董子祠演化而来。

共和先锋刘师培

刘师培1884年出生于扬州东圈门,1901年考取秀才,次年参加江南乡试,中第十三名经魁,被保荐于知府,充学部谘议官,并开始卷入正在兴起的共和革命。1903年6月,他在《苏报》上公开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为学生的排满反清思想辩护。《苏报》遭查禁后,他又在《国民日报》上发表《黄帝纪年论》,力主推翻封建王统,还政于民。

1904年11月19日,刘师培参与密谋行刺代表清政府到上海签订卖国条约的前广西巡抚王之春。结果刺王未成,刘师培等人悉遭逮捕,后被同盟会营救出狱。此场风波,让刘师培在革命党人中的影响愈加扩大。逃亡日本阶段,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为《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作序,赞赏阶级斗争学说为“千古不磨之论”。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刘师培为北大教授,1918年,他撰成《中古文学史》,好评如潮。1919年11月20日,刘师培因病逝世,年仅36岁。

马氏兄弟藏书丰

扬州东关街有一座私家园林,叫“街南书屋”,主人为闻名于世的藏书家、诗人、版刻家马曰琯,马曰璐兄弟。

街南书屋中藏书多达十余万卷。藏书如此丰富,得益于兄弟二人的含辛茹苦与一掷千金。为了搜书,曰琯与友人相见,必问“近来得未见之书几何?其有闻而未得者几何?”客有所答,曰琯“或借钞,或转购,穷年兀兀,不以为疲”。曰璐闻知朋友在京觅得《永乐大典》万册,遂请人代钞,只字未漏。

历代藏书家多喜欢将典籍束之高阁,而街南书屋对当时的学者、名士总是敞开,许多学者得益于这里的藏书,成就了大业。如:厉鹗在此完成《宋诗纪事》,全书共100卷,近180万字,其中1至10卷为马曰琯与厉鹗合作,11至20卷为马曰璐与厉鹗合作。清代学术泰斗阮元曾感叹:“扬州业盐者多,今求一如马君者,不可得矣!”

舍命抗元李庭芝

南宋开庆元年(1259),李庭芝出任两淮制置使,署衙设在扬州。其时元世祖忽必烈倾全国之师,南下灭宋。李庭芝练军备防、整饬城池,使扬州成为抗击强敌的军事要塞。

德祐元年(1275)2月,宋军主力被元军击溃,尽失江淮诸州,坚决抵抗的战将姜才率残部投奔李庭芝。4月,元右丞相阿术统兵十万,长驱直入,沿途官兵屈降逃跑,唯姜才领兵阻击,在三里沟大败元军。元兵猛攻扬州数月不克,数度遣使招降,均被庭芝斩于市口。

德祐二年(1276)2月,临安陷落,宋亡。元军挟持宋恭帝三次下诏给庭芝谕降。庭芝登城面斥:“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降也。”虽城中粮尽,军民靠树皮草根充饥,仍坚守城池一年多,后泰州守将投降,李、姜身陷囹圄,阿术再三劝降,两人大骂不屈,英勇就义。

为悼念两位民族英雄,扬州人民在今双忠祠巷12-14号地址建立了双忠祠。

街巷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6: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