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天南星 |
释义 | 天南星科,又名:羹匙菜、大头参。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块茎近球状或扁球状,直径约2.5厘米,上方须根放射状分布。叶1片,鸟趾状全裂,裂片5枚(一年生裂片3枚),倒卵形或广倒卵形,长11~15厘米,宽6~8厘米,基部楔形,全缘或有不规则牙齿。花序柄长20~40厘米,较叶低;佛焰苞全长11~14厘米,下部筒状,口缘平截,绿色或带紫色;花序轴先端附属物棍棒状。浆果红色。花期7~8月。生长于阴坡较为阴湿的林下。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名称【中药名】 天南星() 【蒙药名】 巴日森一塔布嘎( 《蒙药正典》) 【别名】 山苞米、天老星 【学名】 Arisaema amurense Maxim. (天南星科)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2—4厘米。鳞片状叶2,膜质,下部抱茎,上部披针形; 叶1,呈鸟足状全裂,裂片5,倒卵形或椭圆形,长8一18厘米,宽3一11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柄长15—40厘米,下部具鞘。肉穗花序从叶鞘中抽出,花序柄长9—24厘米,佛焰苞长8—12厘米,管部漏斗状,淡绿色,长3—5厘米,喉部边缘斜截形,檐部宽卵形,长5—7厘米,宽2—4.5厘米,绿色或紫色,具白色条纹;花序单性,异株,雄花序长约2厘米,花稀疏,无花被但具花梗,花药2—3,球形,雌花序圆锥形,花密集而无花被,子房倒卵形;附属体棒状,具短柄。果序圆锥形,浆果橘红色,椭圆形。种子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生于林下溪边。 分布科尔沁、燕山北部。我国东北、华北、宁夏、陕西、山东、河南;朝鲜、日本和苏联。 产地产量产于哲里木盟大青沟、赤峰市宁城县。产量较少。 入药部分块茎入药。 采集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除去栓皮,晒干备用。中药 生用或炙用(天南星100公斤,生姜20公斤,白矾10公斤)。 蒙药炙用同中药。 药材鉴别性状块茎呈扁球形,直径1.5—4厘米。表面淡黄色至淡棕色,中心茎痕大而较平坦,环纹少呈浅皿状,麻点根痕细而不整齐,周陶有微突出的小侧芽。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白色,粉性。气微辛,味麻辣。 鉴别 根茎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圆球形、椭圆形,直径2—26微米,脐点三叉状、人字状、十字状或裂缝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多由2一10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长20一60微米。 化学成分地上茎含皂甙,酚性成分、粘液质、甾醇、有机酸、糖、黄酮类及微量生物碱。块茎含皂甙和生物碱。果实含维生素C60毫克%。 药理作用本品经过动物实验证明有镇静作用,家免、小鼠腹腔注射其水煎剂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其水浸剂(4%、6%或10 %)能对抗士的宁、戊四氮和咖啡因所致的小鼠惊厥,提高兔电惊挛的阈值,表现出抗惊厥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其煎剂有明显止痛作用(热板法);本品所含皂甙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引起气管和支气管分泌增多,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另有报道l:8—1:32天南星水提取液,在试管内对Hela细胞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实验性肿痛,包括S180HCA(肝癌)实体型以及鳞状上皮型子宫颈癌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中药味苦、辛,性温。有毒。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解毒。 蒙药味苦、辛,性热、糙、轻、锐。有毒。杀虫,消肿,祛腐,消“奇哈”。 主治中药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小儿惊风,破伤风,风痰眩晕,喉痹,寒痰咳嗽,结核,瘭疬,跌打损伤,疗疮肿毒,毒蛇咬伤。 蒙药治虫牙,蛲虫病,疥疮,秃疮,脓疮,湿疹,“奇哈”病,痈肿,结喉,骨结核,胃寒,胃胀。 用量用法中药5—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患处。 蒙药多人丸散剂;外用适量,生品研末醋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