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释义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原石油开发系)创建于1960年,是东北石油大学主干学院。已故国际著名学者、国内石油界元老周世尧教授担任首届系主任。1994年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合并为一个涵盖这三个专业及相关学科内容的石油工程专业,1997 年创办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02年,正式更名为石油工程学院。

学院作风

石油工程学院经过50年的发展,形成了“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良好作风,创建和发展了具有石油工程特色优势学科,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石油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基础设施

石油工程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4个省级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储运工程),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提高油气采收率重点实验室、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室);1个CNPC共建重点实验室(油气藏改造试井与评价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级本科实验示范中心(石油工程与地质);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2个省级本科重点专业(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

师资力量

石油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研究员) 3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1人。在校本科生2499人,硕士研究生634人,博士研究生126人,博士后研究人员23人。

石油工程学院本着“强化基础、发挥优势、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以提高油气采收率为科研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9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50篇,被SCI、EI和ISTP收录110篇,出版著作20部。

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

王德民

苏义脑

王玉普

博士生导师

刘扬

孙彦彬

魏兆胜

刘永建

宋考平

闫铁

崔海清

刘义坤

吴文祥

艾池

卢祥国

教授

韩洪升

陈涛平

张大为

张景富

夏惠芬

孙玉学

刘振宇

王常斌

尹洪军

王克亮

刘庆旺

杨树人

李士斌

殷代印

赵春森

王立军

龙安厚

赵明国

闫文华

周志军

曹广胜

魏立新

张继成

副教授

赵仁宝

张文

罗云

刘宏

贺凤云

卓兴家

吴景春

张继红

范振中

毕雪亮

宋文玲

党庆功

杨晶

范森

成庆林

曹晓春

刘银庆

张金辉

于寒颖

钟立国

杨二龙

孙秀伟

佟卉

王淑彦

专业设置

石油工程专业

专业概况

石油工程专业是在原钻井(建于61年)、采油(建于61年)及油藏(建于79年)三个专业基础上于1994年合并构建的,是石油行业中的主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本专业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为支撑,在专业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已成为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基地,达到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的领先水平。

专业特色

(1)该专业将原来的油藏、采油、钻井三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经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特点;(2)石油工程专业是石油领域主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3)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配合专业方向,模块化设置专业课,突出专业特色,建成“石油工程”和“渗流力学”两门国家级精品课;(4)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具备完善的实验条件,拥有具有“石油工程与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巩固的实习基地;(5)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支撑;(6)教师熔入企业,传承大庆精神,拓展油田开发的理论与技术,长期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具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和实力,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教材和课堂,不断加强科研促进教学;(7)学生面向全国油田企业和科研院所就业,毕业生质量高,就业形势好。

人才培养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藏工程设计、采油工程设计、钻井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油气储运工程

专业概况

油气储运工程学科是根据国家对油气储运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及本校的具体条件,于1997年创建,1998年招收专科生,2001年招收本科生,2000年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专业。自2001年7月以来,本专业在专业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已成为油气储运工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基地,达到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的先进水平。

专业特色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隶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及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重要支撑专业,是提高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干学科专业。面对新世纪石油工程领域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针对以往石油工程领域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将强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坚持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用大庆精神育人,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提高素质,强化能力,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为理念的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数理化及外语基础,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油气储运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开发和规划管理能力,能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管理等部门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教学团队

油气田开发教学团队的团队带头人为刘永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副校长,油气田开发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石油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带头人,《石油工程》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石油工程与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团队成员共2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助教5人,其中有14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获得硕士学位,团队平均年龄为40.8岁,45岁以下教师14人。团队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校教学名师1人,校教学质量优秀奖获得者3人。

该教学团队自1961年东北石油大学建校成立开发系(后改为石油工程系)以来,一直作为基层教学单位承担石油工程专业12门教学任务。该教学团队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依托,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目前全国三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之一。曾经涌现出周世尧、胡靖邦、翟云芳、张洪亮、蒋汉青等一批石油工程界著名学者、教授。

近年来,该教学团队依托于油气田开发国家级重点学科平台、“提高油气采收率”黑龙江省与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及石油工程与地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坚持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办出特色”的为教学改革宗旨,以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技术为科研奋斗目标,在我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成员:

刘永建 孙玉学 殷代印 张继红 王克亮 吴景春 夏惠芬 卢祥国

陈涛平 王立军 张 文 曹广胜 张继成 刘 丽 钟立国 杨二龙

李 铭 张承丽 赵跃军 文 华

实习基地

基地名称

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

基本介绍

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火炬东路2号,2003年4月被授予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质。中心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教职工645人,具有4000人教学培训规模。这个中心具有大庆石油高级技工学校、石油工程技术培训学院、大庆石油管理局技术培训中心、大庆油田HSE培训咨询中心、大庆外派劳务培训中心六个职能,实行六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主要承担石油行业各种培训工作。

实习设备、实习内容

石油工程生产实习对口教学单位是技术培训中心油气田开发系,拥有国内比较先进和完备的训练设施和设备,具有一个4万多平方米室外训练场(包括钻井工程演练场,采油工程演练场)和500多平方米的模拟演示陈列室。

(1)钻井工程生产实习

钻井演练场,承担着钻井技能训练的任务,演练场共分工具识别、设备解剖、二层平台操作、钻台操作大钳训练以及系绳套等六个训练区,实习设备见表1;模拟演示陈列室包括石油钻井简介、钻进技术、固井技术、钻井常用工具、钻井机械、气控制流程、全套模拟井架等部分组成,采用了实物、模型、照片、光机电模拟显示板、录象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石油钻井工艺技术、工具设备和流程,对钻井工程培训直起到了非常的重要辅助教学作用。培训内容:检查钻具;检查套管;丈量钻具、套管;使用钻井绳索;检查吊钳;操作吊钳;使用吊卡;使用卡瓦及安全卡瓦;操作液气大钳;内、外钳岗井口操作;使用压杆式黄油枪;维护保养绞车;更换链条;操作电(气)动小绞车;启动振动筛;使用灭火器;使用液压千斤顶。

(2)采油工程生产实习

采油工程演练场,承担采油技能培训任务,演练场分抽油机操作、注水井捣流程、油井修井作业三个训练区,实习设备见表2;模拟演示陈列室包括油水井捣流程、井下管柱、管柱连接、集输流程、油水分离等部分组成,对采油工程培训起到了非常的重要辅助教学作用。培训内容:常用工具识别、使用与维护;压力表使用和安装;水表使用和安装;启、停游梁式抽油机;更换抽油机井光杆密封盘根;更换游梁式抽油机V型皮带;试电笔使用;更换配电箱保险;更换电泵井电流卡片;倒注水井正注流程;注水井水量调节;抽油机井、电泵井、注水井的巡回检查;抽油井化学防蜡加药;抽油机一保作业;油、水井取样;油井量油测气;填写油、水井日报表;常用灭火器的使用;识别各类工具;管钳、扳手、黄油枪、游标卡尺的使用;测量并计算油补距和套补距;校正井架;卡活绳、死绳、拉力表;打常用绳结;起下作业前、后,装、卸采油树;吊装液压钳及液压钳的使用;排、丈油管(抽油杆)并计算;起(下)油管(抽油杆);调防冲距;洗、压井管线的连接;挂吊卡、吊环;填写班工作日报表;油罐检尺量油操作;油罐采样;离心泵启动操作;离心泵停运操作;离心泵加盘根;三相分离器的投运操作;三相分离器的停运操作;罐的进油操作;罐的倒罐操作。

科学研究

科研所

提高采收率研究所

提高采收率研究所是由原石油工业部1979年批准组建的“驱油机理研究室”扩建而成,现已成为我国石油高校中独具特色的以提高采收率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的科研实体;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工程”、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其博士点的主要支撑点;成为我国提高油气采收率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所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所创建于1960年,拥有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和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目前现有成员3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5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所在三次采油、现代试井理论和油藏描述、储层动态评价与油藏模拟、多相管流与油井生产系统优化分析等方向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复杂渗流试井综合解释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00多篇。

油气井工程研究所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研究所创建于1960年,拥有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和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目前现有成员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所在在油气井工程力学、油气井工作液力学、油气井作液化学和钻井工艺理论与技术等方向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近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及国家科研项目12项,年均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00多篇。

油气储运工程研究所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研究所创建于1997年,2000年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油气储运研究所附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开始招收博士后;2006年所属油气储运工程学科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油气储运研究所已具备人才梯队建设合理、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术交流不断增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特点,是全省乃至全国油气储运工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该研究所拥有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刘扬教授为带头人的油气储运工程人才梯队,共有科研人员25人,其中教授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7人。研究所注重基础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庆油田的地域和学科人才优势,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省部级和油田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形成了“油气储运工程优化与节能降耗技术”、“复杂流体流动”、“油气集输技术”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整体科研水平居国内领先。

石油工程实验中心

重点实验室

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CNPC油气藏改造试井与评价重点研究室

学生建设

组织机构:石油工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74个班,2501名学生,学生工作组现有7人,构成如下

党委副书记:张金辉(兼任大学党总支书记)

07级辅导员:赵提财(兼任大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

08级辅导员:赵金子(兼任团委书记)张兵(兼任大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

09级辅导员:孙红敏(兼任大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

10级辅导员:金姗 唐秀明

培养目标

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成国家级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2门,校级精品课4门;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13项。

机构设置

石油工程学院党委机构设置

石油工程学院行政机构设置

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机构设置

发展前景

石油工程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近年来,先后派出 90 多名教师和学生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都有外籍专家、学者到系里参观、访问或讲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怀俄明大学三采研究中心、新墨西哥州矿业学院石油采收率研究中心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石油工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已成为石油行业的骨干力量。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家、科技专家和基层技术骨干。

回首往昔,石油工程学院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石油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满怀信心地为建设全国有特色、有优势、有影响的一流石油主干学院而不懈努力。

院士简介

王德民

王德民

采油工程专家,1937年2月出生于河北唐山市,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现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服务奖委员会委员、长远规划委员会委员、著名演讲人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联合会顾问、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黑龙江省石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科学》、《工程师论坛》等6种杂志编委。东北石油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二项、,此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大会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工业部)特等、一、二、三等奖等24项奖励,并取得国家专利9项、国外发明专利3项。同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40多篇,著有5部专著和译著。1995年11月至1996年初,王德民院士作为亚太地区首位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演讲人”,先后赴印度、荷兰、沙特阿拉伯等17个国家巡回讲学。1997年还获得了SPE亚太地区“贡献奖”。2001年荣获了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会员奖”,2007年,他获得国际石油学会亚太地区授予的“油藏描述与开发贡献奖”,200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2010年获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提高采收率开拓奖”,SPE“终身会员”荣誉。

从1968年到1978年研制了一整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分层注采和分层测试工艺;1979年至1985年提出和组织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工艺”的系统工程,使大庆油田开采技术在总体上具有世界水平,为大庆增加原油可采储量6亿吨;1986年至2000年大庆进入高含水后期,为再稳产10年而作技术准备的八个系统工程的主要提出者及组织者之一,为大庆提高采收率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是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增加可采储量三亿多吨,年产油1000多万吨;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正在推广之中。这些工艺都是世界上油田开发方面意义最大、难度最大、工艺最先进的技术,为大庆油田的稳产提供了技术保证。目前,王德民院士正从事“四次采油”、“一元驱”、“二元驱”、“多元多相驱油”和与之配套的采油工艺技术等对石油工业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苏义脑

苏义脑

油气钻井工程专家,苏义脑1949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1976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1982、1988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出站,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海洋领域820主题专家组专家,国家科技奖励地矿专业组评委,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石油学报》等8刊物编委。

作为主研人员连续参加国家“七五”和“八五”、“九五”、“十五”及部级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部级一等奖和总公司特等奖及重大成果奖各1项。获国家专利18项,另8项发明待授权;

1991年被国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4年获得首届“国民博士后奖励基金奖”,1999年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铁人奖”;2004年获得国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和“首届铁人奖章获得者”。出版专著7部,编译著4部;论文160余篇。

在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等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有较深造诣。在钻井力学、轨道控制和井下工具研究中多项创新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体系用于生产效益显著。创造性地把工程控制论和航天制导技术引入钻井工程,开拓新领域,提出"井下控制工程"这一新概念并做开拓性基础研究;主持研制P5LZ四大系列导向钻具,主持导向钻井工艺技术研究,主持高陡构造防斜打快研究,均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主持设计全国第一口薄油层中曲率水平井轨道控制方案并负责实施成功,首创钻深2080m处水平击中6m靶窗中线仅偏0.14m。

王玉普

王玉普

油气田开发工程管理专家,1956年10月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矿场机械专业,2003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1999年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200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获世界石油工程师协会亚太地区技术奖。

领导组织实施化学驱三次采油工程化管理,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学驱三次采油生产基地;组织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推动海拉尔盆地石油勘探取得新突破,发现了我国东部陆上最大的深层火山岩天然气田,有力地支撑了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创建百年油田”发展战略,制定了阶段性发展规划。主持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多项。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