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释义 |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建于1948年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4年撤系建院。经过多年的努力,生命科学学院已发展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内生物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概况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遗传与细胞研究所、草地研究所、国家草地生态工程专业实验室、电镜中心等单位组成。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学院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拥有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历史沿革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1948年建立的东北大学博物学系,该系1950年改为生物系。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3月以生物系为基础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系建系之初,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全系共有16名教师,其中教授7人(含4名留用的日籍教授,他们于1953-1956年相继回国)。系主任是傅桐生教授(留法理学博士,鸟类学家)。副系主任为赵汝翼教授(无脊椎动物学专家)。当时设有三年制本科(后改为四年制本科)和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基本是沿用旧大学的蓝本,教材由教师自编讲义授课。由此开始了生物系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1950年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师培养提高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目标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教师。1953年由生物系的中外教师共同培养了8名研究生。受教育部的委托,1956-1958年举办了全国动物生态学研究班,聘请了两位前苏联专家来生物系任教,培养了36名动物生态学专家,这些人成为中国动物生态学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此外,五十年代有多名教师被选送到国内、外高校及研究单位学习、深造。1960年前后成立草原研究室和细胞学研究室。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加强,教学设备也逐年增多。教学和科研都有了较大发展。1962年受教育部的委托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招收研究生,招收了3名动物学专业研究生。1965年又增加了植物学专业,共招收4名研究生。从此开始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迎来中国教育战线的春天。高考恢复,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自1981年中国开始建立学位制度,生物系于1981年获得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和生理学,5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植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草原研究室、细胞学研究室基础上成立草地生态学研究所和遗传与细胞学研究所。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教学设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89年又被批准成立“国家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1992年获准建立生物学科研工作博士后流动站。 1993年生物系郝水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改变了东北师范大学没有院士的历史。 1994年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草地生态研究所、遗传与细胞研究所、电镜中心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部门。生命科学学院的成立是学院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学院的建设,各项事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96年,学院被评为“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年,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评审,进入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学院的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又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建立了“教育部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农业与基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以后相继建立了“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植物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重点基础教学实验中心”。2004年“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国家的验收与评估。 师资力量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共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师71人,包括33名教授、28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5人、4名高级工程师,中科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获得者2人,首批省管专家4名,国家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名。 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被列入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草地生态学、细胞生物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是国家级专业实验室,植被生态学科被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细胞生物学获准建立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建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的培养规模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有本科生452人、硕士研究生507人、博士生164人。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能够招收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草业科学等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为师范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生物技术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教学、开发以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学院为本科学生开设了动物学、植物学、动物生理、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基础课32门及专业选修课30余门。 1996年生物科学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从两个专业当年新生中选拔部分学习优秀者入“基地班”学习,“基地班”实行学士-硕士-博士逐级分流连续培养。 科研成果学院的科研工作成果显著,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企业横向开发等项目208项,科研经费总计约1亿元。学院的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37篇,其中SCI论文142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7项。申请专利24项,其中8项获得授权。 硬件设施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有藏书4万余册,动物标本4200种,5.7万号;植物标本1.2万种,6.2万号;人体解剖标本2000余件。学院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仪器及设备400多件。固定资产1100万元,生命科学学院大楼有教学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科研用房面积7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 对外交流学院自改革开放后,先后与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大学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邀请20余人到学校交流。每年选派5-7人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院每年接收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10人左右。学院与英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联系,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学院设立东北师范大学梁佩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的学生。学院还是吉林省遗传学会、吉林省植物学会和吉林省动物学会的主持单位。 学院领导据官网资料显示,生命科学学院领导有: 院长:王丽 党委书记:刘多 副院长(教学):魏民 副院长(科研):周义发 副院长(实验):邢福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兼):丁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