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北马鹿
释义

简介

东北马鹿(又称黄臀赤鹿)。染色体数68 条。马是大的意思。

地理分布

野生种源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完达山麓及大、小兴安岭地区。以内蒙和黑龙江省分布较多。

形态外貌特征

东北马鹿属大型的茸用鹿,成年公鹿的肩高130~140厘米,体长135~145厘米,体重230~320公斤;成年母鹿肩高115~130厘米,体长118~132厘米,体重110~135公斤。头较大,呈楔形,眶下腺发达,泪窝明显。四肢较长,后肢更健壮,有较强的奔跑能力。东北马鹿夏毛为红棕色或粟色,冬毛厚密呈灰褐色,腹部及股内侧为白色。臀斑大呈浅黄色,尾毛较短,其毛色同臀斑。颈部鬣毛较长,冬季髯毛黑长。初生仔鹿体躯两侧有明显的白色斑花,待换冬毛时斑花消失。东北马鹿茸角的分生点较低,为双门桩(单门桩率很低),眉、冰枝的间距很近,主干和眉枝较短,茸质较磁实,茸毛为黑褐色。成角最多可分5~6杈。

生活习性

东北马鹿群居性较梅花鹿差,常年多栖息在山地的混交林带或森林草场中,春、秋两季常到沟塘地带啃食青草,并常到盐碱滩地舔食。生茸期公鹿独居山林深处,以避开敌害。配种期与母鹿混居,公鹿之间斗偶十分厉害,直至胜者独霸母鹿,败者逃之夭夭,另求新欢。母鹿常年群居,夏季炎热天气或发情季节,经常到沟塘、溪间戏水,秋季常常到农田偷吃庄稼。东北马鹿经驯养,性情变得较温顺,体型也较野生品种大些,适应性也增强了,易于管理。

生产性能

东北马鹿的产茸性能较天山马鹿差,9~10月龄公鹿开始生长初角茸,一般平均产鲜茸0.7公斤/付;成年公鹿1~10锯平均产三杈鲜茸3.2公斤/付左右。东北马鹿茸质磁实,且支头较瘦小,因此茸质不如天山马鹿。

16月龄的母鹿可以发情受孕,但都在28月龄开始配种,受胎率在65%左右,繁殖成活率维持在47%左右,双胎率不超过1%。

成年公鹿的屠宰率为53.2%左右,成年母鹿为50.8%左右;净肉率:成年公鹿为42.5%左右,成年母鹿39.5%左右。

国家标准

关于东北马鹿种鹿,现行国家标准(推荐)是GB/T 6936-2010,代替了GB 6936-1986。

标准号Standard No. :GB/T 6936-2010

中文标准名称Standard Title in Chinese :东北马鹿种鹿

英文标准名称Standard Title in English: Breeding stock of Chinese northeast wapiti

发布日期Issuance Date: 2011-01-14

实施日期Execute Date: 2011-07-01

首次发布日期First Issuance Date :1986-10-03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现行

计划编号Plan No. :20010137-Q-326

代替国标号Replaced Standard: GB 6936-1986

采用国际标准Adopt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无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65.020.30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B43

标准类别Standard Sort: 产品

主管部门Governor: 农业部

归口单位Technical Committees :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Drafting Committee :农业部特种经济动植物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