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堡村 |
释义 | 1 浙江省景宁县沙湾镇东堡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属沙湾镇,距离叶桥村0.8公里。周姓为主。辖东堡、后村2个自然村, 3个村民小组,112户,476人,汉族。耕地面积253亩。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1.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100 元。 风意知人: 东堡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西南部,瓯江支流小溪莲川段西岸,百山祖支脉高峰箬寮尖东侧的山脚下。距离县城直线约为32公里,公路里程61.5公里。东邻叶桥村;南毗后村自然村;西连李处村;北接流坑村。 海拔高度在785—845米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日照充足,夏日清爽凉快。 东堡村原名叫中堡。旧谱载:“这村那故以中名,七堡斜窥恰得正。叶李何田刘后下,由斯步去勿多程”(光绪辛卯上处垟《周氏宗谱》)。该村正好处在叶桥、李处、坑圩、何处、田寮、刘(流)坑、后村等七堡(村)的中央位置,故而得中堡之村名。又载:“缘何屋后朝门前,□□居东昔号先。到此今人多不解,斯时筑室转西边”(光绪辛卯上处垟《周氏宗谱》)。中堡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且坡度较大。古时由于受地理风水学中“坐字”的限制,村庄所有房屋皆面西背东而建,大门朝向西面山上,视线被山坡阻挡。后人逐渐意识到这样“开门见山”的房屋朝向太封闭,遂将房屋大门朝向改为东面,大大开阔了视野。因此也将村名由中堡改叫东堡。 东堡村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鳞次栉比,生态环境良好,风景非常优美。若是驻足村口,于远处看:东观叶桥窟延绵邃壑掀腾雾海,西望箬寮尖耸峙巅峰舞动云天。从近处观:东临堗岗背势如狮子上山;西枕后山龙形似黄龙抢珠;南倚黄象岗神犹大象护村;北傍赤坭岱妙若仙人翘脚。 有记载的近137年来,有关东堡村历史沿革为:同治十一年(1873年)属三都四图领庄;宣统二年(1910年)属英川乡区领庄;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第三区叶桥乡领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隶属莲川乡;1958年隶属毛垟公社莲川管理区;1961年隶属莲川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设隶属叶桥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隶属沙湾镇。 汝南郡光进公第三子周盛伦,于清顺治年间由上处垟移居东堡村肇基落业,至今约已有350多年历史。现东堡村周氏已有在册人口345人。世代周氏族人勤劳朴实,民风淳厚,热情豪爽,邻里和谐,且素以刻苦求学而著称。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光绪年间,村里曾出现过父子贡生,父亲周凤岐为光绪五年廪贡生,儿子周震棠为光绪廿七年恩贡生,父子双双在祠堂门前竖立桅杆,曾被传为一段历史佳话。如今村里高中生、大学生已比比皆是,甚至还出现博士研究生。在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任职的,以及离退休的工作人员也为数不少。 民间重大祭祀活动主要有“中秋祭祖”和“迎神庙会”。东堡村至今仍完好保存清代由上处垟、东堡、林坑等三村同宗周氏合建的祠堂“汝南家庙”,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家家户户虔具清酌庶馐之礼,前往祠堂祭祀周氏列祖列宗。在村外赤坭岱仙人翘脚景点处,建有护国夫人马氏天仙庙,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常年香火源源不断,特别每年夏至后丑日过迎神节期间,庙会更是热闹非凡。 东堡村有耕地面积139亩,林地面积2540亩,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传统农业以水稻、番薯、洋芋、大豆、玉米为主;养殖业有猪羊,鸡鸭,田鱼等;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吊瓜籽、高山蔬菜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浪潮的欣起,不少年轻人纷纷进城,在城里落户和发展。国家不断推行各项惠农政策,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交通、通讯有了快速发展。2002年在时任村班子领导的带领下,东堡村周氏族人依靠自力更生,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修通了叶桥至东堡1.5公里村级公路,从此结束了几百年来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艰难历程,东堡村的历史也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2007年由国家出资铺筑了叶桥至东堡水泥路面,并经东堡与李处、何处、陈田等村的康庄公路相连接,交通极为便利。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相继建立,大大缩短了山里与山外沟通的距离,也大大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农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村民正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 (2010年8月来自周晓荣编撰的《东堡村周氏宗谱·村情篇》) 2 云南省富源县中安镇东堡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富源县中安镇镇,地处中安镇东边,距中安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中安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富源县4公里。东邻贵州,南邻大河、西邻王家屯、北邻外山口。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566户,有乡村人口5169人,其中农业人口5169人,劳动力272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83人。 全村国土面积7.27平方公里,海拔 216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91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小麦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810亩,人均耕地0.37亩,林地9100 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5.9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务工为主。 ◎ 自然资源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剩余劳动力多、就业及增收渠道难、村内基础设施较差,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企业,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开发好胜境关旅游景点建设,硬化各村小组村庄道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搞好生态农业,做好河下、玉顺关电网改造,努力让群众增产增收。 ◎ 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436户通自来水,有170户饮用井水,有1606户通电,有111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4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8%、52%和7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5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90户(分别占总数的61%和50%)。 该村到中安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公里,距离集贸市场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0辆,拖拉机26辆,摩托车32辆。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8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93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1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2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0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2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7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96万元,占总收入的14%;畜牧业收入641万元,占总收入的1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641头,肉牛143头),林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0.5%,第二、三产业收入4655万元,占总收入的73%;工资性收入130万元,占总收入的2%,其他收入220,占总收入的4%。农民人均纯收入3344元,农民收入以务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6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6人,在省内务工105人,到省外务工31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为主。计划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拥有企业15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1个。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拥有教师46人,在校学生2102人,距离中安镇中学3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800人,其中:小学生2102人,中学生69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3 湖南醴陵东堡乡◎ 湖南醴陵东堡乡东堡乡位于醴陵市区东北部,属丘陵地貌。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堡村黄土坳,距市区8公里,醴浏铁路(窄轨)经过 东南部,320国道经过西部。境内有望仙桥水库(中型),为醴陵市城市饮用水水源。该乡地形略似三角形,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45.21平方公里,水田面积5745亩,旱土面积1683亩,辖柘塘坪、竹湖、樟椴、东堡、土埠桥、大塘坳、新安、仙源、大顺、沩山、甑皮岭共11个行政村,19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4017人。 ◎ 命名由来以“堡垒”命名。东堡乡在醴陵市远郊,乡政府驻地黄土坳,距市区8公里。相传古时有一年大旱,禾苗枯萎,境内独有一水凼涌出泉水,近处禾苗得救。当地乡民在此处建一台,以保水源,石台似堡垒,又位于县城东郊,故名东堡。这是以类似“堡垒”之状命名的乡镇。说类似“堡垒”,是因堡垒原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的建筑物,旧时北方一般为土石筑就,南方多为砖石筑就。这里的“堡垒”是为了保护水源和滋养禾苗的。以此也可推测旧时东堡乡境内是个缺水而旱涝难保的地方,不然乡民不会筑石台保护水源。 ◎ 简介东堡乡东堡乡经济以农业为主,有特色的农产品,有优质水果类(柑桔、奈李等)和蔬菜类(莲藕、凉薯等)。工业以电 瓷业、采矿业和鞭炮业为主。境内瓷泥、耐火石矿藏储量丰富,品质优良,产品畅销全国,沩山村是醴陵瓷业的生产发祥地。 乡人民政府直属机构有:政府办、计划生育办、企业办、司法所、综治办、民政办、农科站、林业站、经管站、国土集镇办、财政所、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东堡乡有中学1所,小学8所,教职工136人,2100学生余人。 东堡离城区近,山川秀美,交通便利,商贸活跃,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得到完善,是投资置业的理想之地。乡人民政府及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到东堡境内来投资置业。 ◎ 远程教育醴陵东堡乡远教工作三加强 东堡乡1、加强站点规范建设。该乡严格按照中央、省、醴陵市远教办确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9个,并建立了大塘坳、东堡村等高标准的示范站点,确保远教终端接收站达到设备齐全、设施配套、功能完整、运行正常的要求。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乡远教办根据市委远教办的要求,结合年度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各村远教站点负责人及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为远程教育提供辅助教育。 3、加强学用统筹安排。乡党委首先指导各站点合理制订学用工作方案,提出相应的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各村站点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有用的课件来下载,组织相关人员观看,就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 ◎ 地方特产东堡乡:观音佛象艺术瓷远销世界。 渌江圆蛋糕:俗称鸡蛋糕。成品呈梅花形,金黄油亮,内层乳白细腻,呈蜂窝状,富弹性似海绵、加压即扁,压力释去立能复原;入口细嫩柔润,香甜适口,蛋味突出。 釉下彩瓷:系以精选的高岭土、石英、长石作原料,采用低温素烧、高温釉烧二次工艺烧制而成。产品无铅毒,具有耐酸硷、耐磨性能,瓷质洁白晶莹,画面清晰润泽,色彩新艳明快,且永不褪色。 花炮:为湖南省醴陵市传统出口商品之一。其制作始于清咸丰年间,其手工作坊盛集于该地东乡一带,成为当地多数家庭主要产业。光绪三十年起出口香港、东南亚一带。产品以鞭炮为主。 ◎ 乡镇建设醴陵市东堡乡到2007年底该乡村级道路硬化里程将达到120公里,加上去2006年完成的黄金干道珊横线水泥硬化工程9.5公里. 为加速东堡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东堡乡进一步加大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2008年该乡还有6个村有修路任务,截至10月,已经有5个村顺利完成修路任务。由于今年上半年该乡连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东坑村村道水泥硬化工程受到严重影响。 ◎ 旅游景点彭家牌坊位于醴陵市东堡乡柘塘村彭家祠堂前,坐北朝南,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醴陵籍清官彭之晃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奏准朝廷后兴建的。该牌坊为麻石结构,三门四柱,二层牌楼式。高8m,宽7.24m,歇山顶,龙状鸱尾,翼角上翘。四柱为正方形,边长O.36m,柱下坐兽为8只呼啸的小狮子。牌坊上有龙凤麒麟、人物浮雕,线条流畅,富余变化,尤其是凌空的狮子滚绣球浮雕,雕刻精美,形象生动活泼,中门正面牌额阴刻楷书“奉直大夫彭明俊暨宜人袁氏之坊”,其上刻有“圣旨”二字。左右门额上刻“敦伦”、“乐毅”四字。牌坊背面刻有奉皇帝建牌坊的题记和牌坊主人的家世及家人的姓氏名字、官衔等。 ◎ 地名故事醴陵城的东郊是东堡乡,距离仅仅五公里。传说有一年大旱,禾苗大片枯萎,境内仙源村却有一个水函涌出泉 东堡乡水,使得附近的禾苗得救。群众因而建成一个石台保护泉眼,因为石台酷似堡垒,又在县城之东,所以称作东堡。东堡因为距离县城较近,居民习惯通过肩挑背扛将农林特产送到城区销售。天长日久,就流传一段顺口溜:“东岸的凉薯姜村的藕,拓塘坪的桃子竹湖的狗,樟缎的腌菜担着往街上走。”这几句说的是城周围几个村子的特产。东岸的凉薯和姜村的藕是菜市场新鲜有卖的,樟缎远一点,青菜、白菜晒成腌菜自己也舍不得吃,担着送进城去换钱去了。至于竹湖的狗大抵还是指在街头巷尾流浪,寻找吃食的野狗。这种将食堂设在城市的狗精灵得很,不花气力穷追不舍是难得发现是否来自竹湖的。东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福建围,指的就是现在城东李立三故居周围一带地名,名字的来历还真和福建人有些关系。 醴陵历经战乱之后,城市恢复、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两个较为集中的地区,一个是以原县府衙门所在的东门上,另一个就是以阳山石为中心的东城区。无论站在哪个位置,这里都是城市的偏远郊区。确实,这里就是当年在醴陵做生意的福建商人买下的一片坟场,专门用来埋葬生意亏本,落魄无法回家的闽人,所以叫做福建围。但是,闽人能够吃苦、善于经营的作风至今值得邑人学习。 醴陵城的南郊是玉屏山。渌江旧八景之—的南屏耸翠,说的是耸立在醴陵城南的玉屏山。山上树木葱笼,美景随着季节变换,就像是一道多彩的画屏。民间称之为鸡公山,或者塔岭,山脚下流传着十八把官椅的故事。按照形家的说法,这处地方叫做鸡公形。更为难得的是这山坐镇城区的东南角,每日清晨率先沐浴第一缕阳光,是一只报日鸡,正好应了“金鸡报日”的吉象。于是形家书案流传在这鸡公山上有一眼风水宝厥,指示方位的是一首偈子,说:“头枕玉屏山,脚踏东门塘,何人葬得中,代代出人王”。几年之后,大孙子便中秀才、举人而至进士,一路高中,后来做官也一路升迁,直至京官。 数十年后,陈家已发展成为醴陵的显赫望族。陈氏祠堂有九井十八厅,大小房屋一百多间。而子孙出外做官的也达到十八人之多,在祠堂大厅一溜摆下十八吧官椅。家中的各类佣人就请了上百个,光是喂猫喂狗每天也要用三斗米,用专门的饭甑给它们做。这时候,田家的风水业也传到了第三代。这日田家的第三代传人出外有事,回陈家晚了没赶上饭,佣人们见待上宾的饭甑中没饭了,便悄悄地从猫狗饭甑中端了一碗给他吃。田先生茫然不觉。几天后,一群陈家的孩子在院中嬉戏,见了田先生便喊:“猫饭先生,狗饭先生!”田先生得知原委后心中升起报复的妒火,便向陈家建议:在玉屏山上修一座塔,就是让公鸡长上冠子,陈家的官将会做得更大;玉屏山上没有泉水,再在山脚下挖口井,公鸡有了水喝,财源会更加长远。陈家一听说得在理,就依言而行。结果塔成之日,这井中便出了七七四十九天血水,这只灵鸡就这样不堪重负给压死了,陈家由此也就家道中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