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定襄县 |
释义 |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州市所辖。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全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将军山五台山余脉与原平市、五台县毗邻,东南以文山、系舟山与盂县、阳曲县接壤,西与忻府区相邻。全县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21.4万人。定襄地处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历来盛产粮食,是忻州市粮食主产区。 中文名称:定襄 外文名称:DING XIANG 别名:中国锻造之乡 行政区类别:中国 山西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电话区号:0350 邮政区码:035400 地理位置:东经112.9°,北纬38.4° 面积:865平方公里 人口:21.4万人 著名景点:北社东洪福寺,薄一波故居,阎锡山故居 历史今定襄地,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太原郡。西汉时,为阳曲县,属太原郡。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移阳曲于太原界,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治段九在原,即今忻州市)。西晋时,在定襄境西北置晋昌县同属新兴郡。惠帝元康年间(291-299年),政新兴郡为晋昌郡,定襄县与晋昌县同属晋昌郡。不久,晋昌郡复名新兴郡。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年),蒲子县(原地在今陵县)侨置定襄境北。太原真君七年(446年),并晋昌入定襄县。教庄帝永安二年(529年),定襄县属永安郡(郡活在定襄县城)。北齐武成帝时(562-564年),移平寇县(原地在今忻州市东10里)干定襄境内东南,后废定襄县和蒲子县。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移交寇县于崞县,如此并入秀容县(今忻府区)属楼烦郡(治所静乐,即今静乐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此地为刘武周所辖。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忻州为定襄县郡(治所秀容),定襄仍属之。肃宗乾元年(758年),改定襄郡为忻州,定襄县复属忻州。五代因之。北宗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并定襄入秀容县。哲宗元元年(1086年),复置安襄县,属忻州。金、元、明、清、定襄县均属忻州。 1914年5月,定襄属雁门道(大同)。1927年栽道,县直属省。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定襄县属晋东北行政公署,1941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定襄县属北岳区第一。1944年9月改属冀晋区第二专区。期间,定襄县级建置未变。1944年10月,定襄与忻(东)县合并为忻定县,仍属冀晋二专区。1945年11月分置定襄县,肃属关系不变。1947年11月冀晋区改为北岳区,定襄属岳区第二专区。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定襄改属晋中区第一专区。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公布新的行政区划,定襄划归山西省忻县专区。1959年1月,定襄与忻县合并为忻定县,县政府驻忻县城,属晋北专区,专员公署驻大同。1961年安置定襄县,属忻县专区(后改忻县地区),1983年7月,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2001年忻州地区改设忻州市,定襄属于忻州市。 地理定襄县位于东经112.9°,北纬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忻县地区东南部。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该县境内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部和西部为平川,形如簸箕。最高峰为柳林尖山,海拔2101米。西部和中部为忻定盆地。境内主要河流滹沱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全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将军山五台山余脉与原平市、五台县毗邻,东南以文山、系舟山与盂县、阳曲县接壤,西与忻府区相邻。全县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21.4万人。 气候定襄气候属大陆性气候。春季暖和,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暂,天高气爽;冬季寒冷,风多雪少。年平均气温8.7℃,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常发生的灾害有干旱,冰雹和霜冻。 资源矿产资源地处忻定盆地,地质构造简单,成矿条件较差,本县基础地质工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先后开展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测、区域化探、区域重力、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环境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从建国后开始,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铜、白云岩、水泥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板岩、大理岩、陶瓷粘土、砖瓦粘土、河砂、地热水、矿泉水12种。已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种(白云岩、水泥灰岩、铁、铜、大理岩、陶瓷粘土、地热水、矿泉水),其中水泥灰岩、白云岩、地热水、矿泉水是本县的优势矿产资源。 农业资源定襄县地处忻定盆地东侧,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北、东、南三面环山,中、西部为河谷平川,平川占总面积的47.7%,丘陵占21%,山地占31.3%。 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物质资源,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组成包括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形式参与全球水循环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全县水资源总量0.758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0.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7369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2705亿立方米。定襄水资源较为贫乏,同时又是一个十年九旱的旱灾频繁发生的县,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水资源的特征是:水资源贫乏,人均、亩均水平低;年际变化丰枯悬殊,并有连续干旱的特点;时间分布不均,空间丰枯同频,地区分布不均,可利用量与需要量很不一致,并存在开发难度大,现难以利用的问题。所以对现有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和科学的利用,才能有利于经济不断发展。 经济定襄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锻压业,全县有锻压企业632户,从业人员近两万人,有锻锤、空气锤等各种锻造设备800余台,车、钻、刨等加工设备1700余台(部),形成法兰盘、齿轮、轴承、合金钢模块四大系列产品,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年创造产值20.6亿元,占到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5%;法兰产品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7.6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法兰产品生产基地之一,1999年度被国家正式授予“中国锻造之乡”的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定襄县现辖3个镇6个乡,共155个行政村,即河边镇、宏道镇、晋昌镇,蒋村乡、受录乡、南王乡、神山乡、季庄乡、杨芳乡。 晋昌镇 (10个):城内、南关、西关、北关、王进、董村、待阳、西河头、南西力、北西力 宏道镇 (18个):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阁街、南门外、留念、大营、马城、咀子、北社东、北社西、无畏庄、辛安、贾庄、东社、西社、南社 河边镇 (27个):河一、河二、河三、河四、青一、青二、南作、牛台、芳兰、山底、陈家营、李家庄、继成、集贤、井沟、建房、马家尧、瓦扎坪、蔚家梁、闫家庄、赵家庄、南庄、河南坪、白玉沟、戎家庄、尧泉、岭子底 蒋村乡 (21个):蒋村、砂村、草泉、前高蒋、后高蒋、上东留、下东留、东力、大沙沟、王家庄、张家庄、土岭、土岭口、史家岗、兴家村、大坡、军家贝、宽沟、簸箕仉、麻河沟、十八顷 季庄乡 (12个):季庄、横山、北林木、南林木、凉楼台、前营、后营、邱村、闫徐庄、西庄头、龙湾、虎山 受录乡 (21个):受录、高村、黄咀、东作、北庄、大南庄、小南庄、北受录、向阳、下汤头、于家庄、回凤、贾家庄、复兴、上汤头、白村、寺家庄、玉会、三家村、上零山、下零山 杨芳乡 (8个):杨芳、智村、兰台、西邢、西营、庄力、长安、张召 神山乡 (8个):神山、镇安寨、管家营、赵家营、卫村、崔家庄、师家湾、小王 南王乡 30个):南王、藏孤台、黄场峪、眉应口、东霍、龙门、赵村、小南邢、大南邢、东王、留晖、湖村、茶房口、西笏口、官庄、镡村、择里、中霍、西霍、张村、寇村、董家堰、尧头、玉池凹、沙岭子、李家坪、岔口、聚宝庄、炭窑沟、百泉郊 交通定襄县交通十分便利。忻(州)河(边)铁路和忻(州)阜公路并行横贯全境,尤其是公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乡乡村村通油路,基本形成了三干九支六循环为框架的交通网络。 旅游定襄县文化遗产较为丰富。西社、横山、白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属龙山文化。今县城之西、南残垣断壁,为西汉阳曲古城遗迹。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岩山摩崖造像,分别为北魏和东魏石刻。回风砖塔,为宋代遗物。县城北关王庙大殿和北社东洪福寺,均系金代建筑,河边村阎锡山旧居“昔日阎府深宅第,今朝民俗集萃园”已改造成定襄县河边民俗馆,已成为定襄县主要的旅游景点。 境内有两处著名的革命纪念地,一是定襄县抗日政府旧址,位于赵家庄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定襄县抗日政府驻地,在此以南庄山区为根据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西河头地道,挖于1947年,内有5公里长的主干道及51条纵横交错的支道,人民革命战争年代,武工队和民兵曾多次在此击退阎锡山军队的进攻。解放后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产蒋村手工造纸工艺蒋村麻纸约始于明代。特点是:薄、韧、耐、是传统的经济实用民间用纸,用它糊窗户,隔风不隔音,防寒又明亮,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用它记帐写字,不走墨,耐搓揉,可长久保存;用它打顶棚,筋骨坚韧,拉扯不断。原料是:麻蝇(废绳子),纸巾(废纸),从原料到成品经历工序为:拣(剁)麻分纸、洗麻(纸)、馏麻(纸)、脱灰、碾浆、操纸、晒纸等。 传统名吃传统名吃蒸肉,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原为宫廷御膳秘方配置, 历代宫廷御苑将它视为珍品。后流入民间,遂成筵席佳肴。 名胜北社东洪福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的宏道镇北社东村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北宋政和末年(公元1118年)或宣和初年(公元1119年)所建。 薄一波故居薄一波故居简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家乡人们亲切尊称为薄老)的故居座落在定襄县蒋村。薄老故居建于清朝末年,占地 283平方米,属北方四合院落。 阎锡山故居阎锡山故居是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统治山西近四十年的阎锡山的府宅。它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共建有大大小小30余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个院落、700余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既有黄土高原典型的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有晚清宫殿式建筑,其不仅是阎锡山升降沉浮的轨迹,也是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现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 七岩山七岩山佛教有东魏神龟二年(519年)遗迹。自此以后佛教遗存历代多有,佛寺不断扩大,香火绵延至今。七岩山佛教文化对定襄人影响很大,自古及今不乏布施者。七岩山佛教文化具有了国际文化意义。 关王庙俗称“无梁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关,定襄二中西侧。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原为昭惠灵显王庙建筑群的西庑殿,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关羽像改制为武庙。2006年6月1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全县现有县直学校13所,分别是:定襄中学、宏道中学、定襄二中、实验小学、河边职中、教师进修校、横山职中、职工幼儿园、南王技校、古城中学、诚信中学、定襄三中,其中有3所学校为民办学校,古城中学、诚信中学为高中,定襄三中为初中。横山职中、南王技校因招生困难,现已有校无生。中心校有10所,分别是晋昌中心校、杨芳中心校、官庄中心校、南王中心校、蒋村中心校、神山中心校、河边中心校、宏道中心校、季庄中心校、受录中心校。 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097人,现有2537人。在现有教职工总数中,外借13人,久病不上岗的7人,离职进修的6人,其他24人,离岗的286人,共336人,现实际在岗2201人(包括不在中小学编制的进修校,县直幼儿园,教文体局人员)。在岗教职工中,其中高中335人,初中711人,小学1010人,职工幼儿园25人,教师进修校36人,教文体局84人。现共有在校生31105人,其中高中4074人,初中9442人,小学17589人。 体育文化体育中心现有人员17人,其中体委2人,体校15人,体校在95年修建老年活动中心时,将所有的教室拆除,按照当时的规划要新建体校,但时至今日也无落实,使得体校在近年来无法招生,现体育设施有灯光篮球场2个,老年活动中心1处。 文化中心共有干部职工7名,大专以上文化的5人,中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1人,文化中心下属乡镇文化站6个,分别是晋昌、河边、季庄、受录、蒋村、宏道文化站,只有晋昌和宏道有两名国家正式干部,其余全部为每月59元的临时工。 文化馆现有正式职工15名,其正副馆长各1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6人。 图书馆有正式职工7名,有馆长1名,大专学历的2人。 电影公司现有职工32人,系自收自支单位。 县剧团现有演职员55人,正式人员10人,系财政差额补贴单位。 本地主要产业法兰盘、齿轮、轴承、合金钢模块、手工造纸。 本地潜在产业白云岩、水泥灰岩、铁、铜、大理岩、陶瓷粘土、地热水、矿泉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