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dragon |
释义 | Dragon,中文译名“龙”,但是与中国“龙”(英文译为:loong)有本质的区别。Dragon是西方神话中一种强大的生物,外形类似一只长着类似蝙蝠肉翼的蜥蜴。龙有很多种,生活环境从沙漠到森林,甚至海洋都有分布,习性和颜色也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共通的特点是喜欢财宝,穴居,会喷火。中国“龙”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图腾形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龙则作为皇帝的象征。 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一般来说龙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彩色龙 顾名思义,各种颜色的龙。包括黑龙/绿龙/红龙/蓝龙等,在部分AD&D(如龙枪)背景中,属于邪恶的龙,但也有例外。 彩色龙属于最常见的龙。 金属龙 金属龙主要包括金龙/银龙/青铜龙/黄铜龙等,在多数AD&D(如龙枪)背景中,属于善良的龙。 宝石龙 宝石龙最常见的是水晶龙/翡翠龙/黄玉龙/紫晶龙等,在多数AD&D(如龙枪)背景中,属于中立的龙。 宝石龙属于比较罕见的龙。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龙,比如仙女龙等等。 龙是一种很强大的生物,除了强大的肉体之外,多数还具备很长的寿命和很高的智慧。龙有自己的语言——龙语,并且多数龙在达到一定能力之后具备使用龙语施放魔法的能力,甚至可以变化为其他形态,比如人类。 西方的龙一种传说生物,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种类很多,其家族的庞大比起东方的龙来毫不逊色。中国的龙是“龙生九子,每子不同”,而西方的龙则是“龙生百子,每子不同”。有居住于深海的海龙,有沉睡于火山的火龙,有蛰伏于沼泽的毒龙以及无数的奇形怪状的龙龙,以及九头龙、龙兽、亚龙、双足飞龙等等。 西方的龙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步行,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它的身体全身覆盖着鳞片,保护着身体。它的眼睛有四层眼睑,其中内三层是透明的,可保护眼睛免受伤害,耳朵可以开合,但不是所有龙都有外耳。牙齿尖而利,通常会向内弯,以便撕开猎物。 西方龙的皮肤下面有强大的魔法保护,几乎可以抵抗所有的魔法攻击,因此西方龙不惧怕魔法,但它们的眼睛暴露时,没有皮肤保护,它们的眼睛仍然无法对魔法免疫。 它可以作出喷吐攻击,视乎该种龙的类别而有所不同,如红龙会喷火,蓝龙会喷电等。而它亦会对同类的能量攻击免疫。龙是一种可怕的生物,会发出一种令人惊慌的气势,它亦可以使用一些魔法的效果,视乎种类。 西方的龙多居于山洞,喜好财宝,通常洞中都会收藏大量的财宝。 在西方人的文化里,龙是一种邪恶的生物。 东方Dragon的形式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二龙戏珠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 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 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相关传说出圣人的地方,三轮车都和别处的不一样。别的地方是蹬车人在前,坐车人在后;这里是坐车人在前,蹬车人在后:给人的感觉好像坐在铲车上似的。一下汽车,我们就被这样的铲车“铲”了起来,沿着圣人当年走过的“神道”,驶向绿意森森的孔林。 坐这样的车子前无遮拦,想看那里,就可以看到那里。更好的是,蹬车人兼作导游,一串串解说词很顺流地从脑勺的后上方传下来。我们这位说他也姓孔,是圣人的七十五代孙,“繁”字辈的。“你们没听说过吧,”在介绍了石坊、碑亭等之后,圣人后裔说,“那年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来曲阜,在圣人出生的尼山发现了朱砂石,说这种石头可以开采做章料。后来我们这儿就有了采石加工厂,还兴起了送图章的风俗。青年人结婚,男的选龙,女的选凤,小娃娃过岁,大人们就为孩子选一枚夫子像:都是吉祥的意思。你们也可以选几枚,做纪念品挺好的。” 多年来对龙文化的关注,使我的脑子里总有一根对龙敏感的神经。来曲阜之前,就想着将龙和圣人及其家族的关系考察一番,蹬车人的介绍,使我的兴趣更浓了。依我的考察,作为古人由鱼、鳄、蛇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天象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龙一直按天神与人杰交渗益彰的规律演进着。孔子当年就曾将老子比作龙。传说他专程去洛邑拜见老子,回来后,对弟子们大发感慨:“我竟然见到了龙!龙,不像鸟那样可以用箭去射,不像鱼那样可以用勾去钓,也不像走兽那样可以用网去捕。它合起来是一个整体,散开来各自成章,驾着云气飞翔于阴阳之间,令人口张不能合拢,舌举不能问讯,简直捉摸不透!”不错,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态和纵横天地不拘一格的才思确实有“龙”的风采。 那么,孔子自己和龙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相传,孔子出生的那天夜里,有两条苍龙从天上盘旋而下,落附在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居住的房顶上。还有两位神女,手擎香露,从空中而来,为孔子沐浴。如今,这个传说已和“尼山祈祷”、“匡人解围”、“西守获麟”等人们熟知的故事一起,被精制地刻绘在“曲阜孔子精华苑”里。——当年,六十六岁的叔梁纥先生为了有个健全的儿子继承家业,不惜和礼仪相悖,娶十七岁的颜征在小姐为妻,生孔子于尼山崖洞。如果史书记载属实的话,孔子就不会诞生于屋下,苍龙又怎么盘附在屋顶呢?这里,传说和史实有了矛盾,——为了增添人物的神圣,请奇异非凡的神龙来帮帮忙,倒是可以理解的。不光孔子,中国的不少帝王人杰也都是这么做的。 在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的庙门前,我们见到了朱砂石的龙章凤印。一溜十几个桌子,不待你走近,热情的招徕声就拉拢着你。要价不算高,还现场给你刻字。同行的几位女士每人都选刻了一对两对。我选了一枚龙章和一枚夫子像。龙是透雕在章料上部的,扬首飘发,瞪目含珠,龙身蜿转起伏,鳞爪清晰可辨。夫子像也挺好,老人家高髻畅服,额头宽阔突出,垂洒着瀑布般的须髯,笑眯眯地向你拱手。 也许是圣人爱龙吧,走在曲阜的地面上,那些盘伏、旋升、飞腾的龙图会冉冉地撞到你的眼前:孔林石坊上的盘龙,孔子墓碑上的二龙戏珠,孔庙中的龙柱龙陛、游龙枋檩,孔府中慕恩堂绘龙彩画,以及出土文物龙形玉带钩、龙纹供璧等。这些龙都是神灵美善之龙,寓示着吉祥嘉瑞的神性。就连驮石碑的“龙子”——龟趺,即“霸下”,也被拿小喇叭的导游员寓以祥瑞:“摸摸霸下的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霸下的背,长命到百岁;摸摸霸下的脚,升官发财样样好……”只是那些石碑都被铁栏围着,让想摸的人摸不着。 像不会放过天地间的任何好事情一样,中国的帝王们自然不会放过具备通天、灵异、兆瑞、示威等神性的龙。他们认为自己是“授命于天”的,是代表上天管理人间的,因而是百分之百的“真龙天子”。而龙又源远流长,广布世间,谁也不能垄而断之。这样,就有了喻示人杰的“龙”和做为“真龙天子”的“龙”相遭遇的情形。孔子是被帝王们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和“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其庙府用龙,按说该不会有什么忌讳。但“王”也好,“先师”也好,在“真龙天子”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该殿四周廊下有雕龙石柱二十八根,前檐下的十根尤其壮硕美观:造型华赡富丽,刀法刚健精巧,条条盘龙扬首奋髯于祥云间,大有冲天之势。这些石柱龙,雕得很深、很美,似乎比皇宫里的龙还要“龙”,因此,在乾隆皇帝来曲阜祭孔时,孔氏后裔就不得不用红绫将石柱包裹起来,并为此而提心吊胆——唯恐“真龙天子”看见后有所怪罪。 演变Dragon作为西方传说中最为顶端的存在,在受到万众瞩目的同时 ,其内涵也在爱好者的努力下逐渐扩充。最初的Dragon基本接近于圣经中所述,强大和邪恶的生物。后期则出现了金属龙,相对于彩色龙的邪恶,金属龙则是善良阵营的。再之后,为了迎合西方人认为“善良”、“邪恶”和“中立”三者缺一不可的观点,宝石龙应运而生。 最近的一些作品中,Dragon也有了其人性化的一面,如俄罗斯一家公司出品的《国王的恩赐:传奇》中,一只龙由于自己的妻子被一位领主夺走,向玩家求助。另外一只龙由于蓝色的皮肤而被种群排斥,为此苦恼不已。 不过在龙的演变过程中,如下的特点是始终不变的:喜爱财宝,强大,能喷火(此外各种龙有各自独特的吐息能力)。 相关生物Drake/Wurm/Wyvern(龙兽/亚龙/蜿龙)这三种龙都是只有龙形而没有龙格。 其中龙兽的体型最小,形似蜥蜴,具有龙的血统但等级很低,不会飞行只会滑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魔兽争霸中的幼龙也是使用Drake来表示。 亚龙与龙的关系最小,在传说中它是以“大蛇”的形象出现的,体型巨大但却没有脚没有翅膀(显然不会飞),口吐毒气但却很怕火(显然不会喷火),身上覆有鳞片,严格地说应该归入蛇类神话之中。 蜿龙是双爪双翼,体似龙,爪似鹰,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两足飞龙”。它的体型比龙小,胸口有如狮子的鬃毛,尾部有尖刺,其形象经常出现在英格兰的家族徽章上,象征战争、瘟疫、嫉妒和邪恶。 西方和中国Dragon的区别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磷,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基督教美术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一些圣徒如麦克尔、圣乔治等都以杀死dragon为其业绩。由于它们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在诺曼人征服英国以前,dragon是英国皇家的主要战争徽记。 在英语中,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例如说一个人像dragon,这并不是一句好话。因此在使用时需十分注意。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如此解释: If you call a woman a dragon,you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 (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例如可以说She’s a bit a dragon around place,意思是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 “龙” 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华夏族的图腾形象有一个演化过程。最早的图腾形象是图腾自身形象、如蛇、鸟、熊、虎等。以后出现了半人半兽的图腾形象。最后,图腾进一步神圣化,形成了如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如龙兼有 蛇、兽、鱼等多种动物的形态,是以蛇为主的幻想动物。这反映了华夏族不断融合的过程。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 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例如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之士。在许多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等。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 有的词典为了区别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把中国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以区别于英语中的dragon。有学者认为应该采用“劫更”作为Dragon的中文翻译,但是目前没有得到广泛赞同。 龙的传人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 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相关文献记载传说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左传·昭十七年》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竹书纪年》也说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显然古代东夷祖先伏羲氏族集团就是以龙作图腾。 《左传·昭二十九年》还有“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还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由于“龙”的种群繁盛,分布密度增高,导致了对生存条件的激烈竞争。如《易.坤》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叙述;《左传·昭十九年》也有“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的记载。 《礼·礼运》说:“鳞凤鱼龙,谓之四灵”;《庄子·列御寇》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说明人们掌握了龙的活动规律与气候有一定的联系,故把它视为灵物。 相关神话《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由于全新世冰后期出现的高温期,导致“火爁炎而不灭”的原始森林大火灾,以及因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又形成数千年的“水浩洋而不息”的海侵。人类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代,恰又是龙这种动物繁盛和称霸于水域的时代,“杀黑龙以济冀州”也就成为人类生存竞争的愿望和必要的措施。故至今仍有龙年不吉多灾的传说。 既然龙的种群繁盛,又凶猛可怖,其它动物和人类随时都可能遭受袭击,那么,由于梦寐或条件反射泛化而产生的附会和类似联想,自然应运而生。故《五帝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既反映出龙的威慑性;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恐惧和崇拜心理,对龙和帝王的神化。 由于黄帝这个氏族集团的祖先也是以龙作图腾,故《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进而将帝王和龙两位一体化,增加了帝王的威严。 之后对龙和帝王一体化的神化越来越盛行。如《史记·高祖纪》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说:“鲧死三岁不离,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拾遗记》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泥于后”。 唐代以后,龙的神话与小说结合形成神话小说,龙的观念又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和民俗文化场渗透,如唐朝李威的小说《柳毅》中柳毅为龙女传书,根据这个故事,又演化出唐末的《灵应传》,五代的《异录记》、《续玄怪录》、《博异志》等类似神话故事来。而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418条又据以引出《梁四公记》说:“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六,深有百余尺……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珠藏,小龙千数卫护此珠。”于是,龙王称谓开始载入古籍。 《异录记》卷五说:“海龙王宅……四面海水粘浊,此水清。无风而浪高数丈,舟船不敢辄进……夜中远望此水上,红光如日,方百余里,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此下矣。”又把原生态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构成新的次生态神话。 大概是受《柳毅》的故事和《太平广记》等的启发,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又演变出:孙悟空大闹东海,龙王敖广被迫献出定海神珍(如意金箍棒);魏征梦斩泾海龙王;祭赛国碧波潭万圣龙王盗舍利等故事来。《封神演义》又提到哪吒闹海,打死小龙王敖炳,抽出龙筋作腰带;大败老龙王敖光,拔其龙鳞。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的演变,是对自汉朝以来象征皇权的神龙的蔑视,实质上是对封建帝王的蔑视和贬斥。于是龙又被分为善龙与恶龙两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与怨忿。 装饰龙形图案的服装用具内蒙古翁牛特旗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龙形玉器。这说明龙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作为作用于人的感官知觉引起美感的客体,早已进入先民文化生活中。 《礼·明堂位》说:“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从夏朝装饰有龙的图象的勺子和周朝装饰有龙的花纹的服装来看,当时生物界能引起人们瞩目的首先是龙。无论是图腾崇拜的残余,或者是出于宗教的需要,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仰心理,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美感。 《诗·商颂·玄鸟》说:龙旂十乘,大糦是承;《周礼·秋官·小行人》有“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的记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集团军事力量的标志的旗帜,作为朝廷使官用的符节,装饰着龙的图象,在客观上都显示了龙的威力,体现了人们对其威力的崇拜,以及统治者、社会领袖借以显示自身价值和权威的意图。因此,《礼·礼器》说:“礼有以文为贵者,王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自汉代以后,随着龙的日趋神圣化,从宫庭到民间,服装、首饰、用具、屋宇和其它建筑物,饰有龙的图案的就更为普遍,直到近代仍历久不衰。现今保存的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帝王的宫殿,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龙作为一种长期被神圣化的生物,作为一种被确认的审美对象,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从古至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生物界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匹敌。 相关民俗文化由于龙在水域的称霸与长期造成的强烈影响,使人类产生了对其功能的敬慕崇拜和仿生性的模拟创造,制作了龙舟。赛龙舟和舞龙求雨,早已在民间流行,如《大戴礼·五帝德》所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这里说的龙即龙舟。黔东南苗族的赛龙舟是为了祈求被民族英雄九保烧死的恶龙的灵魂兴云作雨保丰收,而湘西苗族的划龙舟又是祭招祖先盘瓠,都带有原始宗教的色彩。根据《春秋繁露》记载,我国汉代民间就已流传着“舞龙”和“玩龙灯”的习俗。 佛教传入后,《妙法莲华经》说八大龙王,《华严经》则说十大龙王,并说这些龙王统领水域,掌管兴云布雨的职能。这种理论最适于农业社会的需要和我国国情,被道教吸收后,便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沼泽潭井,都住着龙王,职司水旱丰歉。于是,对于龙的信仰,逐渐辐射于中华大地,城镇村寨,龙王庙林立,求雨祈龙王的习俗也日益兴盛。人民群众对龙王的信仰,为宗教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统治阶级自然也需要宗教为其效劳。如《文献通考.郊社考》23说:“唐玄宗十八年,有龙见于兴庆池,因祀记而见也。敕太常卿韦縚草祭仪。奏曰:‘臣谨案《祭法》曰……请用二月,有司筮日池旁,设坛官致斋,设笾豆如祭雨师之仪,以龙致雨也,’诏从之。”《清朝文献通考·群祭考》也有“(顺治)二年加运河龙神封号,定致祭礼”的记载。 我国从汉代开始,普遍流行用以纪年的十二生肖,每逢辰的年,就属于龙年,当年生的人就属龙。从中又演变出各种信仰习俗来。 另外,以龙冠名,相袭几千年,更不胜枚举。如:把断而高的冈叫龙断,把深渊叫龙潭,把屈傲难驯的性格叫龙性,把才华出众的子弟叫龙文,把穿山甲叫龙鲤,佛教将佛经叫龙藏,道家把飞行之术称为龙蹻,科举时代称状元为龙头,把皇帝的车驾叫龙舆……。凡以龙字冠名的事物,俱含褒意,并被推上审美的最高层次,成为珍品,反映了龙在我国各族人民心理上的价值定势。 龙文化在人们的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感情意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并己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龙的发展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 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 变化。其中重要一点,是原始宗教中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与此相应,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出现了大量的蚊龙、蟠曲龙以及龙凤合壁的造型。龙的形象也不仅仅出现在礼器上,开始出现于一般的日用器具,如铜镜、丝织品、帛画上,变成了一种突出祥瑞气氛的图案。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龙被加上了与虎相似的四足,使龙看起来更像是用四肢奔跑而不是如蛇、鳄那样爬行。这种加工使龙变得孔武健骏,神采飞扬。 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躯。由于自秦汉始,皇帝被说成是真龙天子,所以龙就 有了三重的含义:一是通天的神兽,二是君主的化身,三是吉祥瑞兽。 秦汉后,表现龙形象的,一般不再是铸造的青铜或其它金属的礼器,而主要集中在帛画、墓 画、画像砖石、石玉雕、陶瓷彩绘上,风格上更加艺术化与世俗化,宗教的色彩逐渐淡化。虽然风格也有差别,如六朝时期的南朝,龙像往往是傲骨嶙峋、潇洒恣肆,而北朝时则华贵雍荣、矫若流云,但总体上变化已不大。 隋唐时期,除了一般传统的龙形象外,又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鱼龙变纹”的产生,除了龙的历史渊源的因素外,还与当时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在龙的形成史上,鱼本来就是龙的原摹本之一,在上古神话中早就有鱼变龙的传说,在古代典籍中更是言之凿凿。据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曾将河东界的龙门山凿开里余,名为龙门。 黄河从龙门流过。每年春未,就会有黄鲤鱼争先恐后地从各江河游到龙门之下,若有能逆湍急的水流跃上龙门者,就可化为龙。当有鱼跃上龙门时,不仅云雨相随,而且还有天火自后烧其尾。正因为如此凶险,所以一年之中,能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条,未能过龙门者,点额而返。这就是中国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从这个传说的角度看,龙首鱼身正是变化过程中的形象。 然而,龙首鱼身的半龙形象在隋唐时代的兴盛,并不完全是上古传说的诱惑,而是人世“龙门”带来的效应,这座人世龙门,就是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 东汉直到南北朝,是豪门大族的时代和天下,朝廷用人行政,重视的不是人的才情能力,而是出身门第,这一套制度称为“九品中正”制度,也叫门阀制度,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政治上的黑暗自不待言。隋唐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创立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来选拔入才,授以官职。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文人既憎恨又依恋的一脉长流,多少文人的升沉荣辱都与科举息息相关。 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愿望,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统治集团,跻身上流社会。所以“金榜题名”就成为人生的一大快意。科举并不特别重视门第出身,对那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有特别的吸引力,一旦高中,便可平步青云,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与鲤鱼跃龙门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就把科举看成是寒士的“龙门”。 有人干脆就把考场的正门称为龙门。如《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写宝王与贾兰一同去应科举,考完后宝玉不见了踪迹,贾兰回到家中说道:“我们俩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来,在龙门口一挤就不见了。”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卿》一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即以不得成龙的鱼比喻科举落第。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下,象征着变龙的“鱼龙变纹”自然适应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而成为受人喜爱的瑞符了。 宋代以后龙的形象更趋艺术的完善。在中国古代,宋王朝的地位非常奇特,它没有汉的威风,也没有唐的气魄, 给人一种颓靡、软塌塌的感觉。宋立国不久便被北方的少数民族逼得节节南退,北宋成了南宋,最后偏安的小朝廷又不得不向敌人称臣纳贡。但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却没有因宋的孱弱而停滞,相反,却在十分迅速的发展。当时各个学科都有学者对历史遗下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哲学上有理学的辉煌,出现了二程(程颐、程灏)和朱熹这样的大学者。 历史学方面有《资治通鉴》和它的作者司马光。金石学、医药学都有集前人大成的理论著述行世。在这样的大背景烘托下,龙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但龙的形象已基本挣开宗教的樊篱,而且出现了一整套画龙的理论,你之为“三停九似”,所谓“三停九似”,即是说在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长度相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如兔、项似蛇、腹如蜃、鳞如鱼、爪似鹰、掌似虎、身如牛。 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不仅阐述了“三停九似”之法,而且强调画龙要“穷游泳婉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在画龙的鬃、鳞和肘毛时,笔画要壮快、细致,要看上去是从肉中生出。他还说,龙飞上天后有层云隔阻,落入渊后又潜于水底,人不能见到,所以画龙难以说成是形似,但也不可随意,挥毫落笔、筋力精神应契合于唐吴道子画鬼神的理论。宋代画龙理论不仅成为后世画龙的框范,也使龙的形象越来越进入纯艺术的轨道,突出了龙的审美意义,使得宋代的龙形象更具美感。从现存的宋代器物上所绘的龙形象看,宋龙体态灵健,气质雅俊,或腾飞于飘渺无定的云霭,或出没于崩云裂岸的狂涛,雄奇而不怪异,洒脱而不张狂,令人赏心悦目。 元代继宋代的流风余韵,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善,也更为世俗化和规范化。与宋龙相比,元代的龙形象更趋一种协调??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显得轻灵飘逸。宋元龙形象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与龙图案在民间的普及分不开的。龙的怪兽、神兽的特征逐渐淡化,凶霸之气消失,甚至出现过龙游戏于盛开的牡丹花丛之中的图案,整个画面充满温馨祥和的气氛。 然而,龙形象的这种趋势由于明、清两代帝王加强了对龙的垄断没能继续发展下去。明王朝的开基之主朱元璋出身贫寒,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都需要以龙来神化自己,说明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有合法的统治权。出于这种需要,明、清的帝王在衣食住行各端都尽力以龙为饰,龙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帝王的专利。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龙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以突出帝王的权威。今天我们见到的带有龙图案或装饰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两代,其中一些建筑几乎无处不龙。有人做过统计,仅北京故宫中的一座大和殿,就有龙纹、龙雕1.3844万条。瓷器、漆器、金银与珐琅器皿上,龙的图案也被广泛使用,从形态上看,既有头尾相交、宛如花团的团龙,也有盘于梁柱之上、探首张爪的蟠龙,有踏水而行的走龙,也有腾飞于空的翔龙。龙的宗教与政治意义再次凸显,形象也变得怪异可怖,并且出现了违反审美规律的正面龙首图象,这种图案中的龙双目圆睁,目光如炬,爪舞牙张,须发皆扬,透出一股凶恶之气,实际上是要显示出帝王的威慑之力。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是专制皇权鼎盛的时期,封建君主竭力树立自己的威权,龙形象的上述变化正是皇权强化的结果,龙成了皇权的工具和象征。 龙与封建帝主结缘后,一方面因帝王的推崇褒扬而愈显尊贵,一方面又因帝王的骄横无道而遭人憎恶。近人闻一多先生曾说:“我们记忆中的龙凤,只是帝王与后妃的符瑞,和他们及她们宫室舆服的装饰‘母题’,一言以蔽之,它们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所以,当封建王朝的丧钟在近代敲响后,作为帝王象征的龙也失去了曾罩在它躯体上的道道光环,走向了衰落,只能默默无闻地附在曾喧赫一时的古代殿阁楼台与器具物品上,向人们展示它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让后人惊奇、感叹、评说。 龙的传说出圣人的地方,三轮车都和别处的不一样。别的地方是蹬车人在前,坐车人在后;这里是坐车人在前,蹬车人在后:给人的感觉好像坐在铲车上似的。一下汽车,我们就被这样的铲车“铲”了起来,沿着圣人当年走过的“神道”,驶向绿意森森的孔林。 坐这样的车子前无遮拦,想看那里,就可以看到那里。更好的是,蹬车人兼作导游,一串串解说词很顺流地从脑勺的后上方传下来。我们这位说他也姓孔,是圣人的七十五代孙,“繁”字辈的。“你们没听说过吧,”在介绍了石坊、碑亭等之后,圣人后裔说,“那年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来曲阜,在圣人出生的尼山发现了朱砂石,说这种石头可以开采做章料。后来我们这儿就有了采石加工厂,还兴起了送图章的风俗。青年人结婚,男的选龙,女的选凤,小娃娃过岁,大人们就为孩子选一枚夫子像:都是吉祥的意思。你们也可以选几枚,做纪念品挺好的。” 多年来对龙文化的关注,使我的脑子里总有一根对龙敏感的神经。来曲阜之前,就想着将龙和圣人及其家族的关系考察一番,蹬车人的介绍,使我的兴趣更浓了。依我的考察,作为古人由鱼、鳄、蛇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天象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龙一直按天神与人杰交渗益彰的规律演进着。孔子当年就曾将老子比作龙。传说他专程去洛邑拜见老子,回来后,对弟子们大发感慨:“我竟然见到了龙!龙,不像鸟那样可以用箭去射,不像鱼那样可以用勾去钓,也不像走兽那样可以用网去捕。它合起来是一个整体,散开来各自成章,驾着云气飞翔于阴阳之间,令人口张不能合拢,舌举不能问讯,简直捉摸不透!”不错,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态和纵横天地不拘一格的才思确实有“龙”的风采。 那么,孔子自己和龙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相传,孔子出生的那天夜里,有两条苍龙从天上盘旋而下,落附在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居住的房顶上。还有两位神女,手擎香露,从空中而来,为孔子沐浴。如今,这个传说已和“尼山祈祷”、“匡人解围”、“西守获麟”等人们熟知的故事一起,被精制地刻绘在“曲阜孔子精华苑”里。——当年,六十六岁的叔梁纥先生为了有个健全的儿子继承家业,不惜和礼仪相悖,娶十七岁的颜征在小姐为妻,生孔子于尼山崖洞。如果史书记载属实的话,孔子就不会诞生于屋下,苍龙又怎么盘附在屋顶呢?这里,传说和史实有了矛盾,——为了增添人物的神圣,请奇异非凡的神龙来帮帮忙,倒是可以理解的。不光孔子,中国的不少帝王人杰也都是这么做的。 在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的庙门前,我们见到了朱砂石的龙章凤印。一溜十几个桌子,不待你走近,热情的招徕声就拉拢着你。要价不算高,还现场给你刻字。同行的几位女士每人都选刻了一对两对。我选了一枚龙章和一枚夫子像。龙是透雕在章料上部的,扬首飘发,瞪目含珠,龙身蜿转起伏,鳞爪清晰可辨。夫子像也挺好,老人家高髻畅服,额头宽阔突出,垂洒着瀑布般的须髯,笑眯眯地向你拱手。 也许是圣人爱龙吧,走在曲阜的地面上,那些盘伏、旋升、飞腾的龙图会冉冉地撞到你的眼前:孔林石坊上的盘龙,孔子墓碑上的二龙戏珠,孔庙中的龙柱龙陛、游龙枋檩,孔府中慕恩堂绘龙彩画,以及出土文物龙形玉带钩、龙纹供璧等。这些龙都是神灵美善之龙,寓示着吉祥嘉瑞的神性。就连驮石碑的“龙子”——龟趺,即“霸下”,也被拿小喇叭的导游员寓以祥瑞:“摸摸霸下的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霸下的背,长命到百岁;摸摸霸下的脚,升官发财样样好……”只是那些石碑都被铁栏围着,让想摸的人摸不着。 像不会放过天地间的任何好事情一样,中国的帝王们自然不会放过具备通天、灵异、兆瑞、示威等神性的龙。他们认为自己是“授命于天”的,是代表上天管理人间的,因而是百分之百的“真龙天子”。而龙又源远流长,广布世间,谁也不能垄而断之。这样,就有了喻示人杰的“龙”和做为“真龙天子”的“龙”相遭遇的情形。 孔子是被帝王们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和“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其庙府用龙,按说该不会有什么忌讳。但“王”也好,“先师”也好,在“真龙天子”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该殿四周廊下有雕龙石柱二十八根,前檐下的十根尤其壮硕美观:造型华赡富丽,刀法刚健精巧,条条盘龙扬首奋髯于祥云间,大有冲天之势。这些石柱龙,雕得很深、很美,似乎比皇宫里的龙还要“龙”,因此,在乾隆皇帝来曲阜祭孔时,孔氏后裔就不得不用红绫将石柱包裹起来,并为此而提心吊胆——唯恐“真龙天子”看见后有所怪罪。 龙王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