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7000亩(1133公顷),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距离广州市西南100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保护区简介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公顷,最低海拔高度14.1米 ,最高海拔高度 1000.3米;

有高等植物267科877属1863种,16个自然植被类型,兽类38种,爬行类20种,鸟类178种,蝶类85种,昆虫681种。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其中用于办公和科研的3100多平方米,设有实验室、图书馆、展览室、标本室、 讲座室和接待室;职工住宅有1590多平方米。已建有珍奇观赏植物园鼎湖山珍稀濒危植物园、华南杜鹃园(山)、竹园,面积总计5.43公顷,种类合计158种;另有5个荫棚及繁殖棚,占地300多平方米,一个苗圃地占地7000多平方米。3个永久样地占地4公顷,进行生态研究观察。

历史沿革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56年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负责管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作为主管部门,领导鼎湖山树木园的业务、行政和人事。

1956年6月30日,由秉志、钱崇澍、杨惟义、秦仁昌、陈焕镛等5位著名科学家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提案(亦称九十二号提案)获得通过。由国务院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森林工业部研究办理。鼎湖山确定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当文革十年浩劫来临时,鼎湖山树木园被下放到肇庆地区。1967年-1969年10月,鼎湖山树木园由肇庆专区革命委员会生产组林业服务站管理;1969年11月,与鼎湖旅行社等其他单位合并成为“五七”干校;1972年1月-1973年1月转属肇庆地区林业处领导。1973年2月-1974年3月,转由肇庆星湖旅游管理处管理,并改名为肇庆鼎湖树木园。

1974年,鼎湖山树木园重新隶属广东省植物研究所,但实行省地双重领导。1977年,由于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复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重新回到中国科学院的怀抱。

1978年,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成立。

1979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保护区网络。

1982年10月,在第一届全国自然保护区学术讨论会上,鼎湖山树木园副主任丁广奇作大会特邀报告。

1988年10月,为了加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效能,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鼎湖山树木园为同一班子。

1993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第一批40个成员之一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1994年,国家邮政局首次以自然保护区为题材发行邮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种邮票一套4枚面世。

1996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了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评估,充分肯定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各方面的成就。

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发文,确认鼎湖山为1956年成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06月,随着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使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与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接轨,经上级批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6年10月,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各方面工作出色,被国务院七部委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黄忠良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

2009年11月,第三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

2010年02月,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在资环局局长范蔚茗、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等陪同下,视察了鼎湖国家级山自然保护区。

2010年05月,2010年是“生物多样性年”,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叶万辉研究员前往上海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

2010年11月,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前来鼎湖山保护区检查指导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工作。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39"~112°33′41",北纬23°09′21"~23°11′30"(北纬23°10′,东经112°31′)。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东距广州86公里,南临西江3公里,西离肇庆18公里,北与九龙湖相邻。面积:1155公顷。

山体

山脉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南高东北低,几乎全部为山地和丘陵,坡度较大,多在35°~45°之间。全区海拔高差在990米左右,在海拔800米以下区域均为森林分布。山体为泥盆纪的鼎湖山系,海拔最低点14.1米,最高峰为“鸡笼山”,海拔1000.3米。

土壤

林地成土母岩由砂页岩、页岩、砂岩与石英砂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土壤由少腐殖质的赤红壤、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构成。由于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峻,加之当地雨量充沛,土壤易受冲刷,土壤层一般较薄,厚度多在30~80cm左右,且多含碎石块,土壤较为贫瘠。(名次解释:页岩)

气候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处于北回归线南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夏长冬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21.0℃,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0.2℃。年均降水量为1927mm,受季风气候影响,4~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38%,且多见暴雨。(名次解释:季风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达78.8%,主要植被有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三大类型。自然植被由分布于海拔30米以下的河岸林、分布于海拔30-250米的沟谷雨林、分布于海拔30-400米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500-8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500-900米的山地灌木草丛。半自然植被由分布于海拔100-450米的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和分布于海拔500-600米山坡上的常绿灌丛组成。人工植被有马尾松林、大叶桉林、竹林和广东油茶林等。

保护区内分布有常绿阔叶林等6种植被类型,其中常绿阔叶林占全区总面积的31.26%,针叶、阔叶混交林占48.16%,热性常绿针叶(马尾松)林占1.89%,山地常绿灌丛占12.49%,山地常绿草丛占3.02%,人工植被占1.32%。全区以自然植被为主,在自然植被中,又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丰富的物种资源

翻开世界植被图,沿着北回归线由东往西,褐黄的标色不无遗憾地告诉你: 这是令人触景生畏的回归沙漠带。越过茫茫沙漠或稀树草原,在位于北纬 23°10′,东经112°34′的地方,你会惊喜地发现一片蓊蒙的绿洲,象 一颗璀璨的翡翠,赫然镶嵌在这条北回归沙漠带的末端。这就是素有“沙 漠带上的绿色宝库”之称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境内,东距广州86km,南临西江3km,西离肇庆市中 心18km,北与九坑相邻。这里群峰列峙,满目青翠,古木参天,鸟语花香; 涓潺的溪流,高悬的飞瀑,浩瀚的林海,奇特多姿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 森林群落,丰富多彩的物种资源浑然交织在一起,使其成为物华天宝之地,并以“活的自然博物馆”誉满海内外。

地处热带北缘,亚热带南缘,温暖湿润的季风气侯,正是大自然对鼎湖山的偏爱,这里保存并繁衍着众多的森林植被类型。群峰之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自然植被。前者属于热带植被类型,后者属于亚热带植被类型,而季风常绿阔叶林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的过渡类型,为中国南亚热带所特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构成了一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序列和方向。此外,由水翁、蒲桃和鱼尾葵所组成的河岸林与沟谷雨林相连,呈一条弯曲的玉带与溪水交辉相映,状似一条走廊,惹人注目。在这众多的植被类型中,最能体现鼎湖山森林地域和景观特色的要数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

鼎湖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迄今已有近400年的保存历史,它在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长发育和进化演替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反映了本地带植被的最高生产力水平及其自然资源状况,是研究自然生态平衡的样板。季风常绿阔叶林外貌苍绿,林冠重叠稠密,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一般可分为五层。

其中,乔木可分为了三层,外加灌木和幼树、草本层。由锥栗、荷木等散生的阳性巨树所组成的乔木第一亚层,林冠层不连续,呈半球状。这些巨树高达30多米,3-4个人携手才能合围。高大挺拔的树干,粗糙的树皮以及逐显苍老的枝干和树梢,一方面表明它们在森林中唯我独尊,不可替代的长者地位,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它们经过数百年的沧桑风雨,即将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

乔木第二亚层由黄果厚壳桂、厚壳桂等主要种类构成。它们树干挺直,树皮光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显示出奋勇争先的勃勃生机,假以时日,它们将取代上层的高大古树。从乔木第三亚层往下,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层间植物,种类组成复杂繁多,虽比不上热带森林物种的茂密富饶,但却反映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原始风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鼎湖山地势轩昂,地形错落,最高峰鸡笼山海拔1000.3m。两条由西北独自发源的溪流,终年水花飞溅,流泉淙淙。在纵跨整个鼎湖山后于东南出口处合二为一,最终奔向西江。温暖、阴湿和静风,使庆云寺到半山亭一带,以及白云寺附近的山涧谷地上,分布着亚热带南部所特有的沟谷雨林。由凸脉榕、鱼尾葵、橄榄、肥荚红豆等组成的沟谷雨林,下与河岸林相接,上与季风常

绿阔叶林相连。虽在群落合成特征上已不如真正的热带雨林,但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有其自身的特点。当你登高俯瞰,这两条溪流好象礼仪小姐所佩戴的绿色彩带,而其间生长着的沟谷雨林又恰似镶嵌在这条彩带上的绿宝石,把鼎湖山装扮得分外妖娆。

倘佯于古林绿海之中,品味“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那离奇古怪,神秘玄妙的热带森林景观,会使你会味无穷,流连忘返。在那土壤浅薄的山坡上,雄伟壮观的板状根,形如板墙,又似昆鹏展翅,向四周延伸,牢固地支撑着仁面子、荔枝等参天大树,使之雄踞于林冠之首。那黑的、青的、黄的、红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藤蔓植物,有的圆粗如巨蟒,有的扁平如履带,有的则纤细如丝线,它们时而卧地而行,时而攀岩走壁,绕树而上;似秋千,似绳杆,腾空飞挂于大树之间,纵横交织于林冠之上,无所不在地显示它们魔高一丈的生存本领。

植物种对生存空间的激烈争夺,使一些附生植物选择锥栗、荷木等大树苍老的枝干,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脆花兰、蜈蚣藤、狮子尾等在枝干上划地为营,将自己发达的根系深扎于树皮裂隙之间,巧取豪夺,繁衍生息。

它们或攀附紧贴树干,或悬垂倒挂,风姿绰约,仪态万千,宛如空中花园一般。植物世界生存竞争最残忍的一幕应是绞杀现象,本来依靠动物和鸟类将种子携带到宿主枝丫和树皮裂缝后,才得以萌发生长的榕树,非但不知恩图报,反而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凭着自己垂吊而下的气根网,将宿主团团抱住并绞杀致死,进而占据宿主的位置,求其自身的发展。在水筒木、青果榕等桑科榕属植物,以及水东哥的树干上,出现了开花结果的奇特现象,鱼尾葵更是别出心裁地从茎干或叶柄处长出一个硕大的花序,似观音手中的魔鞭,倒挂干顶,自成一景。其实老茎生花的植物多数为雌雄异株,将自己鲜艳的花朵显露于昆虫最易触及的位置,显示了植物对昆虫传粉的一种特殊适应。至此,你不得不惊叹自然界的博大精深。

鼎湖山遍地珍奇,满山宝藏。保护区1133ha范围内,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1845种野生高等植物中,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保护植物达22种,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更是多达30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孑遗植物桫椤,逃过了第四纪冰川的浩劫,在鼎湖山生存下来,虽野生数量已寥寥无几,但其同门兄弟-黑桫椤却选择阴湿避风的地方安家落户,已成旺族。经过40年的保护和繁殖,一些珍稀濒危种类在鼎湖山已不再是孤家寡人,家丁不旺。

格木已成群落,观光木、鸡毛松的后代早已融入植物大家庭中,随处可见其芳踪。而长叶竹柏则成了鼎湖山独特的行道树种,笑迎八方宾客。

四方物种,兼容并存,荟萃于此,将鼎湖山装点得花枝招展,充满生机。春天,油麻藤那圆粗的茎干上,则开出了一串串晶莹剔透,丰腴动人的禾雀花,那白的白里泛绿,那红的红中紫,似一群排列有序,振翅欲飞的禾雀。在林木稀疏的杜鹃山上,20多种华南杜鹃花竞相怒放,红色、白色、紫红色、粉红色,满山遍野,争春斗艳。初夏,锥栗、荷木盛花,一簇簇淡黄色的花球点缀在高低起伏,参差不齐的林冠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从而引来成群的蜂飞蝶舞。秋冬季节,山杜英、天料木、山乌桕的叶子由绿变红,似一抹血色涌动在暗绿丛中。鱼尾葵的果实嫣红如玛瑙,俨然串串佛珠,倒悬在笔直挺拔的茎干上,耀眼夺目。红花油茶那鲜红硕大的果实,会使你仿佛走进了春华秋实的苹果园。而桂花那浓郁、沁人心脾的清香,令人魄荡神游,飘飘欲仙。

生物学家把鼎湖山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植物并兼有多种用途。有以木质坚硬著称的格木、野生荔枝等优良的用材树种320多种,药用植物更是多达900种以上,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巴戟、肉桂、何首乌外,尚有能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紫花杜鹃,可医肝病的黄根豆,以及灵芝、马勃、霍克斯虫草等58种药用真菌,300多种野生园林观赏植物中,粤万年青、长生铁角蕨,以及各种兰花,在装扮大自然的同时,亦可美化你的居室,与你朝夕相伴。20多种野生果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百年以上的野生荔枝、野生龙眼,虽其果实已退化变质,苦涩难咽,但它们却是改良、复壮、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来源。10多种保健饮料植物中,苦丁茶、绞股蓝已受益于平常百姓,但被当代文豪郭沫若赞为“客来不用茶和酒,紫背天葵斟满杯”的鼎湖特产紫背天葵,因锲生于悬崖石壁,数量稀少而十分珍贵。此外,还有油脂植物180多种,淀粉和芳香植物各40余种,纤维植物110多种,鞣料植物60多种。

不胜枚举的资源植物,为人们监测、研究、保存、繁殖和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主要景点

专类植物园

珍稀濒危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95种,其中有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 )等一级保护植物6种。

华南杜鹃园占地14公顷,内有分布于华南地区的杜鹃花属植物(Rododendron )23 种,4万多株。三月是山花盛开季节。

竹园,内有黄金间碧玉等竹亚科植物18种。

茶果园,占地30亩,茶园内有红花油茶等13种茶树。

西溪野外科普教育径

沿途可直观南亚热带几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结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沟谷雨林等。

探赏珍奇的板根、绞杀、茎花茎果等植物景观和飞瀑流泉等自然景观。

欣赏奇特空中花园:扁担藤、买麻藤等粗大藤本在林中纵横穿梭。狮子尾、蜈蚣藤等攀援植物紧紧抱住可以依赖的大树,不断向上生长。而扎根在附主体上的附生植物是空中花园的主角,包括多种兰花、各种蕨类,最著名的数鹿角蕨、鸟巢蕨和岩姜蕨等,以及各种苔藓、地衣等。还有寄生藤、桑寄生、鞘寄生等寄生植物。

了解自然之肾——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旅游信息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肇庆市鼎湖区(原为高要县,1988年才建立鼎湖区)境内,处于珠江三角洲平原边缘,东离广州市90公里,西距肇庆市区18公里。有321国道、三(水)茂(名)铁路、西江和在建的广(州)肇(庆)轻轨铁路临区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交通

乘火车或汽车直达肇庆站,或汽车到鼎湖区桂城站下车:

肇庆市内:乘公共汽车21路,3路,15路,23路,24路到鼎湖坑口站下车,朝鼎湖山方向走约200米到大门售票处。

鼎湖区桂城:乘公共汽车15路,3路,23路,24路到鼎湖坑

口站下车,朝鼎湖山方向走约200米到大门售票处。

门票

鼎湖山大门门票60元/人,西溪野外科普教育径科普教育费50元/人,蝴蝶谷套票25元/人,观光车往返车票20元/人。

保护价值

一、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蕴藏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全区一万七千亩的面积内生长着约占广东植物种数四分之一的高等植物,其中,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保护植物达22种,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多达30种。药用植物更是多达900种以上。动物种类也很丰富,有兽类38种,爬行类20种,鸟类178种,昆虫已鉴定的有1100多种,其中蝶类就有85种。就地保护的国家保护动物近20种。

二、地带性的独一无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绿洲中的“明珠”。本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北纬23°10′、东经112°34′)。打开世界植被图,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整个北回归线附近的纬度带2/3以上的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只在印度、中印半岛和中国因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湿润多雨,分布有森林,因此在“沙漠带”上出现绿洲。然而其他地方的森林数量少且森林残缺不全,唯独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有近400年记录历史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其他多种森林类型保存完好。在地球上绝无仅有。许多国际合作研究和国内重大的研究项目都选择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基地。

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演替系列和垂直分布带。区内所拥有的植被类型包括属于本气候区的地带性顶极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向它演变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过渡植被类型,是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及植被演替极为理想的基地,是气候及植被在纬度序列上重要的一幕而不可替代。同时,鼎湖山拥有从海拔14米到1000米的垂直带谱。此外,鼎湖山是离城市最近的森林类型保护区。因此,鼎湖山是研究植被时间演替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人为干扰对其影响的理想基地。

四、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周边城市居民优越的休闲圣地。基于长期的自然保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林绿、气新、水清、负离子含量高,是人们旅游休憩的好去处。每年约有40~80万的游客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来观光度假。为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科研成果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起,便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植物资源调查、引种、繁殖和林分改造、植被重建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8年中国科学院在鼎湖山保护区设立野外定位研究站,开始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工作,1991年成为科学院网络站,1999年成为国家站(试点站)。2005年设立了20公顷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现已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并与全球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TFS同步开展科研工作。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基地的作用,为科学家提供广阔的舞台,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家实现自身价值的天堂。作为唯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具有强烈的科研背景。既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又吸引国内外的多学科科研院所在此开展科学研究,至今已有10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方上的研究项目在这里开展。目前,在鼎湖山开展的研究项目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生态系统过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及其对全球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的研究,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模拟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一类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及其机理的研究。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成果丰富,至2008年,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的学术论文至少689篇,SCI论文88篇,出版《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九集及多部专著。其中以2004年华南植物园王英强等发表在《Nature》和2006年周国逸等发表在《Science》成果最具影响。以下介绍这两个研究成果。

一是发现了一种植物新的传粉授粉机制——花粉滑动自花授粉。该项研究者发现,生长在潮湿环境的植物大叶黄苞姜为了适应没有昆虫传粉的环境,通过形成和分泌油质液浆状的花粉,溢出花粉囊后在花药面集聚成球状,然后慢慢流向柱头的喇叭口实现自花授粉。

这是以前尚未发现的繁衍方式。该发现对研究优化植物繁育系统的演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个研究是华南植物园的一位博士研究生王英强(现在在华南师范大学)从事科学研究时发现的,其结果于2004年9月2日发表在《Nature》上。

另一个是发现成熟森林的土壤还在不停地积累土壤有机碳。这项研究通过测定和分析近25年来鼎湖山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发现土壤有机碳一直在增加。我们认为其增加的几个原因在于:气温一直在增加,20几年增加了6度多;氮沉降增加;酸雨严重等。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用实际数据实实在在地冲击了传统生态学的平衡理论。虽然还没完全知道其增加的原因,但是,为我们寻找“失汇的碳”这一困扰科学界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将催生生态系统碳循环非平衡理论框架的建立。

该结果由周国逸研究员2006年12月1日发表在《Science》。这一发现列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生态学之父Odem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平衡理论。

所获荣誉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56年,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MAB)”的成员之一,享有“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美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至今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为中国自然保护建设事业起到了探索和先驱的作用,是我国自然保护的一面旗帜。2006年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五十周年庆典大会上,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被国务院七部委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多年来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已成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1998年),“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2002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2003年)。至今已与十所大学挂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周边中小学挂牌建立科技教育共建基地,每年接纳学生教学实习和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和举办科普专题讲座等。另每年有近百万人次旅游观光者作为受众,因此,鼎湖山又是一个向广大公众充分展示科普知识的大平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