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庄东村
释义

村情概况

明朝崇祯年间,丁氏族人由日照涛洛迁此定居,名丁家庄。后有胡、袁、张、陈等姓氏迁此安家。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划为东丁、西丁两个行政村。1984年社改乡时,由县地名办正式命名为丁庄东村。

丁庄东村位于临沭县城东10公里处,冠山东南部。北邻东盘村,南与关河村、杨庄村接壤,西与丁庄西村隔河为邻,东与前穆疃村相连。隶属临沭县朱仓乡管辖。全村占地总面积14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9公顷。

全村地处东盘河、穆疃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及板栗、苹果。植被面积102公顷,覆盖率70%。境内交通便利,距沭赣公路0.5公里。

2000年,全村共有345户,总人口116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现有丁、胡、李、袁、陈等八个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 整个丁家农村经济总收入20万元。1978年,丁庄东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8万元,纯收入281万元,人均纯收入2418元。

丁庄东村是市级文明单位。1999年,村调解委员会被国家司法部授予“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1991年,村妇代会被省妇联授予“先进妇代会”称号。1992年,该村被授予省“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1993年村党支部被中共临沂地委授予“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称号。1992年、1995年村民委员会被授予地、市“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 1996年被授予市级“美在农家明星村”称号。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8年保持了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大事记

1941年,村民胡宗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脱党),他是该村第一名共产党员。

1953年春, 刘兰玉组织7户农民成立互助组,开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村成立第一届党支部,袁兆岭任党支部书记,全村先后办起了2个初级社。

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丁家庄划为东丁庄、西丁庄两个大队。

1961年,村成立木工组、条编组,有房屋12间,为该村第一个副业项目。

1965年10月, 全村组织500余人整修村东湖地、南岭地,共挖排水沟7000米,整梯田13.3公顷,打大井6眼,解决了53.3公顷农田的排涝问题。

1974年,村内成立第一支建筑队。

1976年,村投资4000余元,购买12马力四轮拖拉机一台,首次实行机械化耕作。

1982年秋,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年,建变电室1处,安装30千伏变压器1台,全村60%的农户通上了电。

1983年,粮食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

1984年,县地名办更改村名为丁庄东村。

1985年春,实施村庄搬迁,重新对现村址进行规划建设。

1987年7月,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大院建成,共建成砖瓦水泥结构办公室12间。

1988年10月,全部完成了村庄搬迁工作。

1990年3月,结合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联系农村工作实际,制定了十项标准,分别用十颗星表示,并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在全村开展了争创“十大金星文明农户”活动。

是年, 对村内街道进行了集中整理,建排水渠3800米,硬化路面530米,栽植绿化树木620棵,建房20间,建成标准化小学。

是年,被临沂地委、行署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是年,开展争创“十大金星文明农户”的做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是年4月,投资2万元,使全村通上了自来水。

是年,被授予省级“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

1992年9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淑义、副省长吴爱英来村视察工作。

1996年,被中共临沭县委、临沭县人民政府验收为全县首批小康村。

1999年,村调解委员会被国家司法部授予“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 粮食亩产不足80公斤,1953年春,刘兰玉带领7户农民成立互助组, 开始走合作化道路,至年底,全村先后办起了2个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5年,全村组织500余人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整治活动,共挖排水沟7000米, 整修梯田13.3公顷,打大井6眼,解决了53.3公顷农田的排涝问题,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产量大幅度提高。

1976年,投资4000元购买12马力四轮拖拉机一台,开始实行机械化耕作。1978年投资1万元购买12马力手扶拖拉机3台。至1981年全村共有12马力拖拉机7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粮食亩产600公斤,比1978年增加300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村先后推广了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实行了统一供种,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常年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2000年粮食亩产760公斤,总产达到809吨。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带领群众发展林果生产,主要有板栗、山楂、苹果、 桃等,年产量200吨。200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88万元,比上年增长4.7%。

第二产业 工业:该村工业始于人民公社化时期,先后成立条编、木工、弹花等副业项目。从业人员20余人,年收入不足万元,因各种原因时干时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工业。1986年春,投资6000余元建起了小砖厂。1991年以后先后建起了煤球厂、面粉厂等工业项目。1999年,四户农民投资80万元建起了4家石子加工厂, 利用东盘等村的石材资源,加工各类筑路、建筑用石子。200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13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20万元,创利税130万元。

第三产业 1954年,办起第一个商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为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当地石材加工业,把运输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1998年,全村购买拖拉机20台,至2000年全村共有拖拉机、农用车等运输车辆120余台,常年从事石材运输。村内办起3家百货零售店,30余户农民常年从事服装加工、 豆腐加工。全村有100余名妇女常年利用庭院,从事柳编、刺绣等手工业劳作。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50人,实现总产值450万元,创利税10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49年前, 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50年代初,成立丁庄小学,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1970年,在旧村东南建新校舍10间,1976年投资3000元,建教室8间,对小学进行扩建改造。 1990年春,校址迁到新村西南处,投资4万元,建砖石水泥结构教室23间,建成了标准化小学。之后相继投资更换学生桌凳、教室门窗。1996年,先后设立音乐器材室、 实验室。200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自成立学校以来,先后有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其中研究生2名, 本科生10名, 专科生25名。1970年,成立业余剧团,1990年成立社教文艺宣传队,建立文化大院。先后派出30余人到寿光等地参加科技培训,有10余人获农艺师职称。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年人均粮食仅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80公斤, 人均纯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粮食150公斤,纯收入9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村粮食亩产436公斤,人均纯收入122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2418元。 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500元,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70辆,程控电话162部,彩色电视机120台。

村庄建设 50年代初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 1984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建设新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1985年于新村址建房349处,1310余间。1987年,全村334户村民搬迁完毕。 新村共规划南北大街5条,东西大街5条,栽植各类绿化树木200余棵, 1998年,村内街道安装路灯50余盏。1990年以来,村内利用群众义务出工,常年实现了街道保洁。1987年被评为临沂地区“村镇建设先进单位”,1992年,被评为省级“村镇建设明星村”。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2年春,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对考入大中专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元。80年代初开始,按照上级规定, 落实独生子女优待政策,给予独生子女户每年120元补助,村内的退职干部实行定额补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1年, 胡宗金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后脱党)。1954年,成立了第一届党支部,袁兆岭任党支部书记,共有党员12名。1983年丁履标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开展了争创“十大金星文明农户”活动,推动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使丁庄东村连续11年被中共临沭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0年党支部由5人组成,丁利山任党支部书记,丁元堂任副书记,丁海璐、丁利聪、袁春朋任委员,全村共有党员32人,党小组4个。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0年,抗日民主政权成立行政村,丁立格任村长,同年成立了农救会,胡宗金任农救会会长。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支援前线。1952年底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宋永林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丁西汉任东丁生产大队队长,下设6个生产队。1966年成立革委会,丁为顿任革委会主任。1984年4月,建立丁庄东村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胡怀友任村委主任, 丁利山任副主任。2000年丁庄东村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主任丁海峰,副主任丁利聪,村委委员袁秀彩、丁为高、胡怀强。民兵连长丁为全,治保主任丁海璐,调解主任丁利聪,妇女主任袁秀彩。1991年以来,村民委员会四次被临沂地区、临沂市及临沭县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

人物简介

丁履标 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1年参加工作,任东盘联中民办教师。 1977年至1983年调蛟龙公社教育组工作,任中师函授专职教师。1983年7月调回丁庄东村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被临沭县政府聘为东盘乡人民政府副乡长,1998年调任蛟龙镇政协办副主任。在任丁庄东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群众搬迁村庄,整治村容村貌,发展经济。1990年在全村开展了争创“十大金星文明农户”活动,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并通过中央、省、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予以宣传推广。该村被誉为开展这一活动的发源地,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名星村”。市、县、乡授予“文明单位”、“经济强村”荣誉称号。村党支部先后被市县乡授予“九间棚式党支部”、“先进党组织”、“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历任县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市十四届人大代表、县党代表;多次被市、县、乡授予“模范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普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农村经济

该村有耕地总面积41.00亩(其中:田21.00亩,地20.00亩),人均耕地0.11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拥有林地59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8.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7亩,主要种植柑橘等经济林果;无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亩,其他面积767.00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水稻、柑橘,农产品主要销售往县内国外。2007年全村销售总收入65.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2%。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5.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3.00万元,占总收入的41%;畜牧业收入66万元,占总收入的4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50头,肉牛1头);林业收入2.00万元,占总收入的1%;第二、三产业收入18.00万元,占总收入的12%;工资性收入15.00万元,占总收入的11.5%。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6人(占劳动力的7%),在省内务工的有6人。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2.5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50万元,有固定资产0.8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路、通电、和电视、电话四通,没有路灯。有98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98户通电,有8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3%和8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户(分别占总数的51 %和41%)。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 ;村内主干道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 3.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农用运输车5,拖拉机5辆,摩托车36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0.00亩,有效灌溉率为7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5 亩。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1.00亩(其中:田21.00亩,地20.00亩),人均耕地0.11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拥有林地59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8.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7亩,主要种植柑橘等经济林果;无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亩,其他面积767.00亩。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水稻、柑橘,农产品主要销售往县内国外。2007年全村销售总收入65.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优质甜橙特色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98户,共乡村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79人。其中农业人口367人,劳动力214人。该村以汗族为主,是汉、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人,哈尼族族5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57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97%;享受低保10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小新寨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建水四中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50公里,距离中学3.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8 人,其中小学生21人,中学生17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2.5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50万元,有固定资产0.8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内重大事项;集体财务收支情况。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9人,党员中男党员9 人。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饮水困难;农业技术科技含量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特色农业,扩大优质甜橙种植;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劳务经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