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中
释义

简介

中国古代为征派赋役而将编户人口按照年龄进行划分的制度。“丁”﹐又称正丁﹑丁男﹐一般指主要承担赋役的适龄男子(有时也包括女子﹐称丁女)﹔“中”﹐又叫半丁﹑次丁﹑中男(或中女)﹐一般指年龄低于丁的青年﹐经常部分地承担赋役。丁﹑中用以与“老﹑小”相区别﹐丁中的年龄标准历代有所不同。丁中制也是判刑轻重的法律依据之一。

丁中制的形成

早在秦汉时就有将一定年龄的成年男子登记入簿﹐并对其征发兵役﹑力役的规定。西晋首次出现按年龄长幼划分正丁﹑次丁和老﹑小的制度。太康元年(280)定制﹕男女十六至六十岁为正丁﹐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为次丁﹐十二岁以下为小﹐六十六岁以上为老。老小免除课役﹐丁男﹑丁女与次丁的课田和输绢数额各不相同。南朝刘宋沿袭晋制﹐元嘉六年(429)﹐卫将军王弘建议﹕今四方无事﹐应以十五至十六岁为半丁﹐十七岁为全丁。宋文帝采纳他的建议﹐提高了小入半丁﹑半丁入丁的年龄。北魏均田令中没有明确记载丁中年限﹐但“诸男夫十五以上”即授田﹐应是十五岁成丁﹔又说“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似以十一岁为中男(次丁男)。北齐河清三年(564)令﹐明确定立了丁﹑中﹑老﹑小之制。隋朝除承袭北齐之制外﹐在小下新增“黄”(指三岁以下的幼儿)﹐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丁中之制。

丁中制的发展

唐初在颁布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同时﹐开武德七年(624) 定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每个人的丁中类别都要登入户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写。其中丁男是均田制下的主要授田对象﹐也是租调﹑力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中男十八岁以上应受田﹐也承担杂徭力役。而老小以及妇女一般不担负赋役差科。政府还用定期貌阅的办法查证户籍上的丁中老小﹐以杜绝伪冒现象。

神龙元年(705)韦后当政﹐为笼络人心﹐将成丁年龄提高到二十二岁﹐入老年龄降低到五十八岁。景云元年(710)韦后被诛﹐仍复旧制。此后﹐天宝三载(744)﹑广德元年(763)又有两次改制。从晋至唐﹐基本趋势是丁的年限范逐渐缩短﹐成丁﹑成中的年龄不断提高﹐入老的年龄不断降低。

丁中制的没落

唐朝中叶﹐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均田制﹑租庸调制渐趋崩溃﹐至建中元年(780)终于实行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取代按人丁授田和征调赋役的旧制﹐于是为这种土地和赋役制度服务的丁中制便不再受重视。

唐以后﹐唯金代曾行黄﹑小﹑中﹑丁﹑老的制度﹐其它朝代一般只有对成丁及入老年龄的规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