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锡认 |
释义 | 人物简介在豫北孟州市桑坡村,曾有过一位被尊称为“晓哲经师”的阿訇,他就是为求学游历多国,为教学走遍全国的丁锡认大“尔林”,丁阿訇博学多才,中阿兼通,思想敏锐,见地深遂,一生开学多坊,桃李满天下,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丁阿訇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在河南及东北、西北、上海……等地都颇有影响,但在近几十年里,丁阿訇的事迹只是口碑相传,因此后人知者不多。 今年是丁阿訇归真五十七周年,为纪念这位深受穆斯林群众尊重的学者、经师,为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他光辉的一生,根据其家属的回忆材料和本村乡老的口碑传记,加以整理,概述于此,以表缅怀之情! 人物生平求学之路努尔·穆罕默德·麦台尼耶·丁锡认(在伊朗起名)字守真,在东北称丁月真,号月真老人。在西北称丁四阿訇,又称穷丁阿訇“晓哲经师”,1877年出生于河南省孟县桑坡村丁氏二门西院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父辈以开磨坊为业,一生清贫。 丁锡认阿訇六岁时学经,启蒙于王四阿訇(王宝云)门下,九岁上私塾,十岁投本村杨泰贞(人称杨四少)大阿訇门下,由于他天资聪明,勤奋刻苦,在阿訇的精心培育下,几年里就读完了几部大经,按教师的要求他诵读经文音准、韵美,抑杨顿挫,书写经文,正体、花体苍劲有力,说经解义,本源清晰。在众多学子中成为佼佼者,但他不自满于些许成就,一心想外出深造。1894年,十七岁的他只身一人徒步西行,首到甘肃平凉攻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系统学习教义学、性理学等经典。后又继续向西到河州(今临夏)行至东乡,访遇达吾德·马老阿訇(马万福之父),经与马阿訇阿文对话,发现自己经学以外的知识功底不足,对经典解义阐发不精,随拜师住学。1895年离开东乡,前往西宁住学于北关清真寺。次年因清兵毁寺,后又到西乡韩家集、买家集住学。1898年,离家求学已有五年,他深感河州门派繁多,各执一辞,决计再西行出国到土耳其求学,经凉(武威)甘(张掖)肃(酒泉)三州,抵安西府,再到哈密,过吐鲁番进入迪化(今乌鲁木齐),小住月余,沿天山北路西行到水定,随着一个马车队出关,来到老伊犁,一路行行停停,受尽艰辛,约有半年,来到小亚西亚,先在安格拉学土耳其语,后到老王城布尔珊,继而到伊斯坦布尔,学习认主学和土国文化。 1901年岁末,他南下沙特去朝觐,行至麦地那圣城,听说“满克”的头人(酋长)闹独立,路上不安全,天房也不开放,只好在麦地那暂住访学,后又返回,渡运河到埃及开罗,在埃阅读阿富汗尼和阿不杜的著作及演讲集等。艾资哈尔大学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他印象颇深,使他大开视野。为了继续深造,1902年在埃及当地穆斯林的资助下,乘英国人的货舱来到印度,在拉哈尔(现属巴基斯坦)学习乌尔都文(南亚一种地方语言),学习这里经学大师著作。然后又进入波斯(伊朗),在波斯二年多,学习先哲们的著作及波斯文。此时在国外游学已六年有余。几年来,由于他勤奋努力,孜孜以求,经学知识及思想境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初展才华1904年,丁锡认从孟买乘海轮抵达上海,在沪南市的一个清真寺留住月余,后到南京,在宁洪武路附近一个清真寺试讲认主学,由于他才博识广,讲释生动,坊民听者甚多,受到好评。后又受邀到河南周口大渡口清真寺讲学,他把认主学与伊斯兰哲学相结合,深入浅出,讲经释难,指点海里凡(学员)阿文、波斯文遣词造句,音准韵正,博得阿訇社首以及周边坊海里凡的称赞。他每天除给本坊大小海里凡授课外,同时还兼给其他寺学员讲经,聚礼日来听讲经者初几十人,后达上百人。年底,本寺社首阿訇目睹其能解天理之奥,才华出众,念讲俱佳,与几坊社首议定给他穿衣挂幛,从此,他走上了讲经传道,为伊斯俩目献身的道路,时年二十八岁。 赤诚奉献1906年,他受家乡(桑坡)丁大寺之请任开学阿訇。主讲伊斯兰教义学、性理学(候赛尼),其间在他门下学成的有马文龙、马耀龙等数人。二年后被博爱清化(西关)清真寺聘请任开学阿訇。1909年他二次被桑坡丁寺聘请,主持对大海里凡授课,专题讲自己从埃及所学最新的回教哲学,开讲《勒目阿提》(汉译昭元秘决)同时传习波斯文,当时学生有马兰田、白有顺、马长安、丁长年、丁长龙、张进忠等,讲《勒目阿提》一书时,旁听的人更多,有本村其他坊的阿訇,大海里凡及社首等。 1912年,在开封任教的学友洪宝泉阿訇约邀丁阿訇去开封设账讲学,他应邀到卞后,主持给大海里凡讲《费格海》和波斯文《勒目阿提》,丁阿訇授课不带经本和讲稿,凭记忆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高深的回教哲理细解明辩,讲透本源关系。阿訇渊博的学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如鱼得水,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受到坊民和海里凡的普遍赞誉。 1915年夏,家人捎信有要事需他回去,阿訇坚持把第二批学子教完后返回桑坡,入秋,因照料家务不便出门,就在家整理节译阿不杜和其他大师的著作,编定《认主学大纲》汇集波斯文。当时常有本村和附近县的海里凡来请教一些语法和教门疑难问题,他都认真解答,后来听讲者越来越多,远道而来的还管吃管住。1917年马松亭阿訇(时二十几岁)从开封、郑州游学到桑坡,住在丁阿訇家里,他在桑坡几个清真寺阿訇那里听讲经学,在丁阿訇处专学波斯文著作《勒目阿提》和《候赛尼经注》以及思辩哲学。丁阿訇给松亭阿訇介绍最新经著和西行求学游历所见西北门宦、新行各派特点,讲述土耳其、埃及、波斯三国学术特点,介绍艾资哈尔大学的宏大规模和教学方法。当时听讲学子有:刘兆才、曹金栋、买明德、曹金柱、刘怀真、庞士谦、庞士英等十几人。 1918年,丁锡认受聘于焦作清真寺任阿訇,其间,他一面主持教务讲学,闲时还自制一些丹膏、散小药物义务给坊民治病,深受坊民和矿工的欢迎和爱戴。 1920年丁阿訇受聘到东北长春西城清真寺任教,寺里有阿訇,他管主讲《凯俩目》和中文《天方性理》,教授阿文大学文法。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几十位海里凡都完成了学业。 1925年他受聘到哈尔滨西寺任教开学,主要给清真学堂开讲《凯俩目》《费格海》及波斯文法、土耳其文法。1929年春,一批海里凡学成穿衣。 1929年底奉天(今沈阳)大清真寺来请,丁阿訇到奉后最初定为给高班海里凡讲认主学,后社首和清真学堂的校董又邀请他给学堂的教师讲土耳其文法,开办精讲《候赛尼》、《勒目阿提》理学提高班,约有十余人。他每天早上教海里凡,下午及晚上给学堂教师讲经学,数月后,一些其他寺里的阿訇、校董也来听讲,人数增至五十多。除此之外,他还受邀到其他寺讲西北门派及天方最新学说等。 1932年,阿訇为避开日本人的利用,从东北来到北平,经马松亭大阿訇介绍,请他在牛街教子胡同清真寺代理开学阿訇,主讲(回教哲学)及认主学等。每晚听讲的人最初六七十人。后增至到一百六七十人,其中有从上海来京发行经书的买俊三阿訇,北平文学家丁孝先等。成达师范准备派人到埃及留学,请阿訇介绍艾资哈尔大学的状况,他把当年去艾资哈尔大学所知的学校规模、入学方法、教学方式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1933年,买俊三阿訇约请丁阿訇去上海讲学,初夏,他携全家来到上海,买阿訇同他一块来到浙江路清真寺(也叫外国寺),当时哈德成阿訇在该寺任教,三人会面后,哈教长得知丁锡认阿訇会波斯文、土耳其文和乌尔都文,便请他在寺里负责接待外籍穆斯林之事。以便本人抽出一些时间处理伊斯兰师范学校教务。丁锡认阿訇除了日常接待工作外,主麻日被安排讲认主学和回教哲学,他由浅入深的精讲细解受到各界坊民的好评,后来又发展到每天昏礼之后,宵礼之前这段时间也专门讲授,有时买阿訇、哈教长以及北平来沪的达浦生教长、马兰田等亦来旁听。买教长还组织师范学校的学生观摩丁阿訇的讲经方法。外国寺周边的坊民及来沪经商的外籍穆斯林曾先后三次给丁阿訇送锦匾,以示敬意。 1934年,在送走上海伊斯兰回文师范学校赴埃留学的五名学生后,买俊三、哈德成、丁锡认、马兰田发起成立上海穆民经书局,征集民间汉文经典,精选北平成达和上海师范教材,编写回教常识普及本,向全国清真学堂和清真寺发行,由买教长组织出版,哈教长编写回教基础读本,丁锡认阿訇(此时他是外国寺伊玛目)负责审核译经和民间汉文经典校对,马兰田组稿发行。 1938年上海抗战爆发,他携全家入川到重庆,落脚于重庆清真西寺(北方寺)。是年七月回民救国总会移渝,丁阿訇给总会介绍上海开办收容所情况,希望“救国会”设法安置沪、宁、汉来渝的回民救济之事,得到大家赞同。九月末,天津王静斋阿訇经人介绍来到重庆西寺,王阿訇与丁阿訇就汉译《古兰经》的经注、经解、明谕、隐谕中的用词等交换看法,丁阿訇仔细阅读译稿,中阿文认真对照,对译句用词等方面都畅谈了自己的意见,并建议把有些章节再注细一点,王阿訇非常满意。 1938年十月中旬,丁阿訇携家人离渝到达西安,落脚于铁道北的童家巷附近,不久,他结识了在西安做生意的洛阳籍马明远和西北棉花打包厂董事长白楚珍等穆斯林名人。为方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逃难到西安的穆斯林做礼拜,由白董事长出资、丁阿訇操办在道北童家巷修建了一座清真寺(现西安大众浴池是原寺址),后又购了回民义地。一九四0年丁阿訇被聘为道北寺首任阿訇。面对坊民多数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的特点,他常讲大家要加强团结,互相帮助,要爱国爱教,勤奋自立。他由浅入深讲经释义,从伊斯兰的根本认主、遵圣讲起,把各地习俗差别逐步统一到教法的原则之中,教风明显好转。阿訇在建寺过程中一丝不苟,公正无私的精神更受到大家的敬重,坊民尊称他为“晓哲经师”“穷丁大尔林”。 1945年春,丁阿訇受聘到平凉水桥沟清真寺任教,是年十一月因身体不适,辞教返乡,此时他已在伊斯俩目教育事业上走过了四十一个春秋。 治学严谨丁阿訇一生对学生要求严格认真,授课一丝不苟,他循循善诱,那怕是一个小问题也必须追根问底,有一知半解者,严厉督学,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总是百问不厌;阿訇对经堂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以“念、写、讲、论”四字为核心授学。 念:就是必须发音拼读准确,不论高声、低念还是经堂用语、平日对话,都强调一个准字,每天晨礼后一个时辰练习念词根,诵读每个长短“索勒”,出口讲究声韵语调,要求语音宏亮,抑扬顿挫,发音清楚不粘连,不得有庞杂方言语调。 写:就是用自制竹笔和木笔,分细、中、宽三种,学会写三种书法,把授课大纲折成零页,让每个学员逐页抄写,练习花字,讲究宽窄笔法,每个学生完成学业,都有几本自写的汉、阿、波斯三种文字对照的书,以备日后之用。 讲:就是要把《古兰经》、《圣训》、每个索勒的经注、经解、明谕、隐谕的断法和各地用法及区别分门别类逐一讲明;还要把埃及、土耳其、波斯、印度等国先师及国内明清先师的断法本源流派一一讲清,做到精细专一,脉络清晰。 论:他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立论、反论、驳论演习,对于教内的分歧以及教外其他宗教人士、学者的非难,强调解答做到举有论、论有据、言有理。平日讲卧尔兹时,讲经释义都要给坊民讲的明确无误。 由于丁阿訇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凡跟过他的学生多数都成了品学兼优,念讲俱佳的好阿訇。 爱国爱教丁阿訇常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老人家的爱国精神在他一生中处处都可以体现到。 1930年阿訇在奉天教学,是年九月日寇占领了东北三省,十二月下旬日本派人来劝他出任奉天回教协会会长,企图用阿訇的经师名声达到控制广大穆斯林的阴谋,阿訇以不是东北人为由坚决拒绝,后又有回奸劝他去长春参加“协和会”筹备工作,许给现洋一千元作为安家费,并威胁说如果不去,日本人是不会放过的,阿訇不愿为敌寇办事,决计出逃,他借口去长春办事,乘火车向西到锦州,改扮皮货商,闯过了山海关,后来到北平。在北平丁阿訇给马松亭阿訇、唐柯三校长及成达的桑坡同乡庞士谦、张秉铎(祖籍桑坡)等介绍了东三省经堂教育状况和日本人在奉天的种种侵略暴行。 1935年,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他的二儿子丁耀山要从军抗日,丁阿訇同意儿子的要求,并通过关系送子去学军事。 1936年,丁阿訇到汉口探亲,在返沪途中,船行至九江被撞伤,无法前行,只好寄住矶湾清真寺,其间,有人知他是阿訇,就请他讲经学,听讲的人中有一位姓徐的先生,常来询问上海及各地回民的生活情况,深谈中得知他是共产党,来庐山谈判合作抗日之事,丁阿訇盛赞共产党人在西安事变中,为民族抗日救亡,不杀蒋介石的大义行为,谈及他在奉天所见日军猖狂杀人的情景,并谈了支持二儿子参军抗日的经过。徐先生给他介绍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党对民族宗教的政策,使他深受感动,他决定把三儿子(玉山)交给徐先生,参加抗日救国行列。 阿訇送走了三儿子,赶忙来到上海,这时上海抗战爆发,路上难民成千上万,他便与买教长、哈教长商议,成立了回教难民收容所,由丁阿訇负责舍粥事务,他想尽一切办法,多方求资,每天几口大锅熬米粥供应难民,坚持数月。 1945年被平凉水桥沟清真寺聘请任教不久,因身体不适,只好辞学返乡。后病情略有好转,又应聘到博爱西关清真寺当阿訇,在任中,病情加重,随辞教到北平看病,马松亭大阿訇安排住院,手术比较成功。在京养病期间(1946年秋)马阿訇找他商议说:国民大会即将召开,要想提高回民的地位,与其他民族获得同样的政治待遇,必须在国民代表大会争取席位。丁阿訇表示赞成并支持马阿訇竞选国大代表,并与马阿訇一起去南京助选,通过妻兄在宁的社会关系及二儿子在国防部的关系,邀请南京中央政府一些要员,在中央商厦饭店设宴,举行回民竞选国民代表恳谈会,呼吁增加回民代表席位。在全国赴宁的回民代表和回教组织多方努力下,一九四八年七月国民党当局被迫给回民增加了十名代表名额,马松亭阿訇当选为国大代表。 在南京助选期间,郑州一位助选人(姓名不详)请丁阿訇去郑当阿訇,他应之聘。在去郑上任之前,到上海看望在沪化工研究所的四儿子,托付四儿如果随后见到二哥,劝二哥不要参加内战,豫北解放区的百姓日子过的不错,跟着老蒋没有出路,打内战最终苦的是老百姓。 丁阿訇拥护革命,支持正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他爱国爱教的行为受到了教内外广大群众的赞扬。 凭经说教,化解矛盾1936年,丁阿訇应聘到宁夏三营任阿訇,当时此地伊斯兰教派矛盾冲突屡见不鲜,各派论战激烈,有时竟打起架来。阿訇到任后,深感责任重大,暗下决心要团结各派,化解矛盾。他竭力避免偏激情绪,不管在新门老门寺里,或其他任何场合,讲卧尔兹都大力宣传经训中有关穆斯林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尊重的精神。他引经据典,从一般疑难问题解说到伊斯俩目理学和圣训的遵行及断法,他号召广大穆斯林一定要团结一心,共赴国难。阿訇把伊斯兰教比作参天大树,新门老门分歧只是枝叶不同。他举例“河湟事件”等自己亲身所见的事,说明新老派斗争最后吃亏遭难的还是穆民兄弟。他因势利导,层层论理,使当地穆民大众心悦诚服,此后,无论新门老门穆民渐渐相安无争,矛盾逐步化解。 终生为教,死而后已1948年,洛阳第二次解放,东关清真寺原来阿訇因躲战事回了家,坊上到处请阿訇无人敢去,社首孙朝真、马文玉等听说丁阿訇在郑州,就去邀请他,丁阿訇说:“洛阳刚刚解放,群众思想不稳定,是需要大量的工作,别人不敢去,我去”,欣然应聘。到任后他一方面主持修复寺院部分房舍,一方面招生讲学,每逢聚礼日讲卧尔兹时,都结合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本坊礼拜人数不断增多,东关一带其他坊民也过来听讲,常有数百人之多,教门日益兴盛。 1950年春,丁阿訇老病复发,身体日渐不支,遂于是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十日)归真于坊上,享年七十三岁。东关坊民及整个洛阳穆斯林乡老悲痛万分,4月20日(主麻日)举行殡埋仪式,中共洛阳统战部及洛阳十三坊阿訇、乡老三千多人参加殡礼,众穆民怀着沉痛的心情告别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尔林。 丁阿訇一生淡薄名利,光明坦荡,爱国爱教,注重团结,与时俱进,严谨治学为主圣事业鞠躬尽瘁。以他渊博的学识,为伊斯俩目培养出了无数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