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力
释义

丁力,男,工程师。1953年8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1953-1983年,上海第九棉纺织厂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83-1993年,上海纺织工业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1991年,兼任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1984-1994年,兼任纺织工业部印染开发中心主任。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农场轻纺工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1992-2000年,兼中外合资上海四通纺织公司董事长。1994-1997年,上海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百乐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百乐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文名:丁力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

出生日期:1932年2月18日

职业:工程师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纺织工程技术专家我国静电纺纱技术的开拓者之一1978年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1979年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1981年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

纺织工程技术专家

简历

1932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53年8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

1953-1983年,上海第九棉纺织厂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83-1993年,上海纺织工业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4-1991年,兼任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

1984-1994年,兼任纺织工业部印染开发中心主任。

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农场轻纺工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

1992-2000年,兼中外合资上海四通纺织公司董事长。

1994-1997年,上海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百乐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百乐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上海纺织展览技术服务中心顾问。

2000年,上海四通纺织有限公司顾问。

经历

丁力,1932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45年小学毕业后进入无锡县立初中,1948年到上海读高中,毕业于上海澄衷中学。丁力的母亲和其他家属成员中有多人是纺织职工,对纺织工业有深厚感情。

1953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纺织专业,分配到上海第九棉纺织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科研科副科长等。1954 年被评为上海市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1958年,毕业于中苏友协俄语专科学校(大专)。

1958年,起开创了静电纺纱的研究,扩大中试后任静电纺纱车间主任。

1959年、1963年、1964年,曾作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出席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

1966年4月,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出席上海市科技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丁力被下放到车间劳动,在此期间研究试制成细纱和捻线纺涤棉产品的空气轴承回转钢领。

1977年,当选为上海市及纺织工业部的先进工作者和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1978年任厂副总工程师,1978年3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被评为先进个人。

1978年、1979年、1981年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

1982年升高级工程师,1989年晋升为上海纺织系统首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3-1993年任上海纺织工业局副局长。

1984-1991年兼任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1984-1994年兼任纺织工业部印染开发中心主任,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农场轻纺工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1992-2000年兼中外合资上海四通纺织公司董事长。

1994-1997年任上海联合实业股份公司、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上海百乐毛纺织有限公司、香港百乐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力于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丁力是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委员。其中第五届时任政协科技委副主任,第六、第七、第八届任政协经济委副主任。

丁力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第二十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十二届名誉副理事长,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第六、第七届理事长。

开创静电纺纱研究

1958年,在全国掀起的大搞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高潮中,丁力大胆创新,提出了静电纺纱的设想,跳出了环锭纺纱的锭速、钢丝圈线速度等的极限,开辟了一条能高速度、大卷装、缩短工序的纺纱新途径。静电纺纱的研究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被列为国家经委的重点科研项目,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曾亲临考察。 静电纺纱的研究牵涉到许多高新技术与基础理论。丁力任静电纺纱科研组组长,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带头探索,取得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突破,并从单锭试验扩大到多锭样机,纺纱线速度达到了每分钟60米,为当时环锭纺纱的2-3倍,而且噪音低、耗电省,车间含尘量少。

丁力在静电纺纱研究中,解决了许多技术关键。

主要的有:

通过研究静电场对纤维材料作用的机理,提出了合理控制纤维材料的含湿量,并解决了棉条给湿的方法。

通过对开松的纤维在静电场和气流中的运动分析,研究了优化的静电纺纱器几何结构和相应的工艺参数,从而成倍提高纺纱速度,大大降低了过高的纺纱捻度,简化了接头操作,解决了纤维扩散,提高了制成率,向生产实用跨前了一大步。

通过对提高加捻效率的研究,进行了在高速纺纱条件下的测定,设计出空芯离心加捻管等关键部件。

在静电纺纱创造发明的六个权项中,丁力提出并和专题组人员一起解决了五个权项。与此同时,为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还研制成适用的高速动平衡仪、闪光测速仪和空气轴承中频电动机等配套设备,获得三项上海市四新展览会成果奖。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下,静电纺纱的整个研究过程先后共组织了108个协作单位参与研究与制作。

静电纺纱在上棉九厂建成2000锭的中试车间,1985年通过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丁力为第一发明人。

从1981年起静电纺纱车间已能盈利,累计生产的棉麻混纺纱出口创汇达200多万美元,获利达800万元。

到1985年鉴定时,已将投入的研究和中试费用全部回收。

由于种种原因,静电纺纱技术未能扩大推广应用。到20世纪90年代上海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压缩纺织工业规模时,因上棉九厂关闭而停止生产。

开发研究空气轴承回转钢领

“文化大革命”中,丁力一度从静电纺纱车间下放到九棉一纺工场劳动;然而他报效祖国、服务人民、钻研技术的精神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和反复琢磨,提出了在环锭细纱机上研制动压空气轴承回转钢领的设想,该项目被列为纺织工业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丁力在静电纺纱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博的科技知识。

他根据空气轴承的基本原理,结合环锭纺纱的工艺特点,考虑到环锭纺纱高速的关键是钢丝圈线速度达到一定高度时,由于和钢领的摩擦而易烧毁,产生飞圈,从而限制了纺纱速度的提高。如果将钢领由固定改为可以高速回转,在纺纱过程中,在纺纱张力作用下,回转的钢领体与底座之间会形成如同空气轴承一样的气垫,从而形成一个动压空气轴承回转钢领,就可大大减低钢领与钢丝圈的相对运动,因而就可以突破飞圈对纺纱速度的限制。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改进,研究摸索了一整套工艺参数和技术要点,设计出了能够生产应用的空气轴承回转钢领。

经过扩大试验,于1975年6月在涤棉产品上推广应用了2万锭。

1977年5月,纺织工业部组织了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已达到并超过三个“五十”(折合单产50公斤、千锭时断头在50根以下、卷装容量增加50%)的指标要求,测定的综合效果比固定钢领可增产5%-8%。接着,丁力又研究了在捻线机上使用的空气轴承回转钢领,于1979年5月推广到8500锭,达到增产22%的效果。

这两项技术成果1978年都获得上海市和全国科学大会的重大科技成果奖,1980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丁力为第一获奖者。回转钢领也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推动上海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

党的十三大以后,全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各项工作蒸蒸日上。丁力于1983年担任上海纺织局副局长以后,积极筹划,认真研究,狠抓技术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组织了一批重大项目的攻关和一大批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上海针织、服装、色织、化纤、丝绸、纺机和棉纺织印染的行业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建成了针九、针织大楼、针织五厂、中纺机、一纺机、二纺机、联吉涤纶总厂、一丝印、七丝印、二毛、三毛等一大批样板厂和先进企业。有近300多家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从1982年到1993年的10余年中,共筹集各类资金技措投资近70亿元(包括技术设备引进近4亿美元),比前30年的技措投资总和增加22倍,加速了上海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全局固定资产原值从24.94亿元上升到81.27 亿元,净值从12.41亿元上升到52.05亿元,全局系统的劳动生产率(元/人年)由2.8万元/人年上升到4.5万元/人年。

为了提高化纤原料的自给率和生产水平,1988年,在丁力的全力争取下,经有关领导机关批准,上海纺织系统兴建7万吨聚酯项目——上海纺织涤纶总厂,由上海化纤公司承建。当时该项目是上海纺织局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经论证于1989年由上海市建委、计委、经委批准了扩初设计,总投资6.2亿元,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年产37000吨(日产120吨);第二期年产33000吨(日产100吨)。该项目由丁力任总指挥,1990年组团去国外实地考察,参观了美国杜邦公司和德国吉玛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情况,经过分析,了解到当时国际上的聚酯单线生产能力以日产200吨在技术、经济上较为合理,而且日产200吨与100吨的生产线设备价格相差不大,经过全面调查分析后,再复核了原来的扩大初步设计,果断决定调整方案,在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采用日产200 吨的生产线,采用技术上较先进、价格也适当的吉玛公司设备。这项决定得到了上海三委的同意和纺织工业部领导的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丁力善于抓住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深入现场,调研解决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工程于1994年7月完成,一次开车成功。最后投资费用比原计划减少了1200万美元,生产的产品一等品率达98.8%,当年就实现产值(不变价)3.3亿元,销售收入4.4亿元,出口创汇313万美元,实现利润2729万元。该项目被上海市政府誉为市优秀工程项目,也是当时国家计委批准的8个7万吨聚酯项目中第一个投产的项目。

1992年,国家决定为纺织工业设立“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国产化”专项,引进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片梭织机及相关关键配件的制造技术。丁力抓住这个机遇,会同上海的有关纺机、纺器厂的领导八次上北京汇报,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理解,最终获得引进德国赐来福238型自动络筒机,意大利马佐里精梳机,日本丰田JAT600型喷气织机及综架、边撑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上海纺机厂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上海有关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纺织企业的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有利于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丁力在以上项目的实施中,积极组织技术交流,认真进行设备的选型与谈判,并灵活运用各项政策,争取最优的选择。例如在中纺机引进喷气布机的谈判中,利用两家日本纺机公司都想争取项目的商机,通过艰苦的谈判,把丰田公司转让技术的费用从开价120万美元压到25万美元。

1988年,上海市政府为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提出了14 个重点工业会战项目,其中“多功能涂层复合织物”项目由上海纺织局承担,丁力任该项目的会战领导小组组长。他从组织上加强领导,技术上层层把关,亲自选点落实任务,经讨论共确定68 个攻关课题,组织全市各大学、有关研究院所、企业等100多个单位开展课题攻关招标活动。在会战项目进行中,他始终抓住重点,及时组织力量解决。如原来PU转移涂层的转移纸使用寿命短,常会发生断裂。丁力直接与攻关组人员一起研究,采取措施,并提出调整工艺参数,将运转速度、转移纸的张力等都进行了调整,同时积极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使转移纸的使用寿命由2-3次延长到20次。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共鉴定了39项成果,获上海市科技振兴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与此同时,还开发了纺织新产品18类、50余种,为纺织局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方向开拓了新途径。1989-1992年期间,上海共生产了5670多万米各类涂层产品,产值达2.84亿元,创利3000万元,创汇700万美元。

丁力一贯重视科技开发和研究工作。在他担任副局长期间,从1985-1993年的八年中,上海纺织系统共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36项,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00项,上海市科技成果奖98 项。在他兼任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期间,更直接主持拟定了上海纺研院的科研规划,审定科研项目,落实研究任务,对推进上海纺织系统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心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丁力十分重视开展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1984年,他代表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与上海市贸易促进会、香港雅式公司商定每两年一次在上海举办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该展览会延续至今不间断,已成为上海具有国际影响的最大展览会之一,对了解和交流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扩大眼界,促进新产品的开发,都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他在与国内外纺织界的交往中,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凡对发展我国纺织技术有利的事,他都乐意热心促成,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丁力在科技界承担了多种社会职务。他曾担任两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两届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一届上海市杨浦区科协主席,两届上海市科协委员,多年担任《纺织学报》编委会主任,1996年曾被评为中国科协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先进个人。

丁力对人才培养十分热心。从1986年起,连任上海市纺织局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主任,1989年起连任两届上海市工业系统教授级高工的评委,1988-1992年连任两届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委。曾多次应东华大学的邀请担任硕士生、博士生答辩评委,为上海纺织系统的人才培养做了大量工作。

丁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写过许多学术文章。2002年起应中国纺织出版社约稿,组织了一批国内的棉纺专家经过两年的努力编写了《棉纺手册》(第三版),共200万字,已于2004年10月出版。丁力亲任主编,为手册的编写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丁力几十年来为我国纺织科技事业辛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是有权威的学术带头人。丁力为人诚恳,作风踏实,治学严谨,品格高尚,在我国纺织界深受人们敬重。

主要论著

1、丁力,郑毓秀,戴自藏(笔名丁郑戴);空气轴承中频电动机;电世界;1963。

2、丁力,静电纺纱工艺特性和发展趋向;全国第一届新型纺纱学术研讨会,1979。

3、丁力,姚妙福;空气轴承回转钢领的基本原理、设计工艺特点及经济效果。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南宁全国学术讨论会,1981。

4、丁力;静电纺纱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及发展趋向;全国第二届新型纺纱学术研讨会,1981。

5、丁力;静电纺纱中试车间经济效益初步分析。全国第三届新型纺纱学术研讨会,1983。

6、丁力;空气轴承回转钢领的研究与生产实践;纺织学报,1985(2)。

7、丁力;关于推进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研讨;纺织学报,1997(5)。

8、丁力主编;棉纺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诗人

“人不在,业绩永存。”这是我国诗坛泰斗臧克家先生在丁力逝世后对丁力的题词。臧克家用诗的语言概括了丁力的一生,肯定了丁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高度赞扬了丁力在学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丁力,原名丁明哲,字觉先,曾用笔名觉先,白丁,洪湖。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诗评论家,编辑家,文学教授,古典文学研究家,曾任国家级杂志《文艺学习》编辑部评论组组长、《诗刊》编辑部主任、《歌曲》杂志编委、《诗探索》副主编、中国歌谣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顾问、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城市文化》名誉所长、《中国诗宇宙》名誉主编。

丁力一生颠沛流离,他的很多作品已无法查找,目前仅凭能找到的报纸杂志曾经刊登的丁力作品有:旧体诗词485题,756首。新诗包括解放体和新解放体以及其它文体,解放前写长篇组诗9首,短诗170余首,诗话30余篇,散文、散文诗40余篇,小说3篇;解放后写长诗2首,短诗250余首,诗评论150余篇,学术论文20余篇,散文、杂文20余篇;“文革”中写诗62首;新时期写新诗51首。据丁力的诗友、现代著名诗人公木回忆说:“大体上可以说,几乎无日无诗,诗成了他的生命与动力。”

作家、工程师

丁力,作家,工程师。安徽省无为县人。1958年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1975年赴建设兵团4师18团。1977年考入长沙冶金专科学校(1978年2月入学)。毕业后在安徽

芜湖冶炼厂实验室任技术员和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任工程师,并在安徽师范大学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习。1983年因解决不锈钢表面活化与镀金难题获得芜湖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同年于《湖南冶金》发表“关于铜电解过程中胶的作用机理探讨”,提出“胶质阳离子吸附膜”理论。198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耐火纤维生产与应用》,先后在《有色金属》、《钢铁》、《耐火材料》、《工业炉》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8次获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介绍到国外。1988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1991年下海来深圳。当过港资企业主管,台资企业经理,以及深圳科技园高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助理。1993年作为人才引进去海南,先后担任海南顺丰股份有限公司开发部经理、房地产部经理;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CMEC)海南公司总经理助理。1995年创立海南双利娱乐管理公司,赴武汉管理五星城、拉斯维加、大都会、群英会等七家娱乐城。1997年回深圳,先后担任中科智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金田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助理、董事局办公室主任和金田华南投资公司董事长。2001年,其任高管的上市公司退市,先受聘民营投资公司任总经理,后辞职从事职业写作。至2010年,正式出版《高位出局》、《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手记》、《商场官场》、《苍商》、《女人的战争》等长篇小说33部,并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清明》、《芳草》、《啄木鸟》和《小说月报》原创版等杂志上发表小说多篇。小说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和《中篇小说选刊》等多家选刊多次转载。现居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正式发表和出版作品总目录(含科技论文和小说)

一、著作

1、《耐火纤维生产与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4月

2、《国外高温耐火纤维应用技术》,冶金出版社,1990年5月

3、《绝热材料生产与施工手册》,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4、《资本委托管理制度》(与梁汉星行长合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4月

二、论文

1、“铜电解过程中阳极钝化的机理与消除”,《有色金属》,1981年2期

2、“冶金废液的解毒与固化”,《芜冶科技》1984年1期

3、“关于铜电解过程中胶的作用机理的探讨”,《湖南冶金》,1984年3期

4、“耐火纤维综述”,《湖南冶金》,1987年2期

5、“耐火纤维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发展”,《安徽节能》1987年4期

6、“耐火纤维毡、板、毯的生产与应用”,《江苏冶金》1987年5期

7、“高温辐射涂料的节能机理与炭化硅涂料的应用”,《安徽节能》1988年1期

8、“混合纤维制品生产工艺及其应用”,《耐火材料》,1988年2期

获冶金部奖、安徽省奖

9、“混合纤维在常钢缝式锻造炉上的应用”,《江苏冶金》1988年2期

10、“与耐火纤维配用的炭化硅表面硬化剂”,《耐火材料》1988年3期

11、“混合纤维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湖南冶金》1988年3期

12、“耐火纤维毡、板、毯的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安徽节能》1988年3期

13、“耐火纤维的发展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钢铁设计》1988年4期

14、“国外95%氧化铝多晶纤维的生产概况”,《钢铁设计》1988年4期

15、“耐火纤维针刺毯的生产与应用”,《江苏冶金》1988年5期

16、“新喷涂陶瓷纤维”,《国外耐火材料》1988年8期

17、“耐火纤维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钢铁》,1988年10期

翻译成英文发表美国《工业热工》

18、“应用耐火纤维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安徽节能》1989年1期

19、“介绍一种新型节能材料——铝箔”,《安徽节能》1989年2期

20、“铝箔绝热材料的节能应用”,《安徽节能》1989年3期

21、“耐火纤维导热系数及其测定”,《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1989年3期

22、“耐火纤维的分类与使用温度”,《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1989年3期

23、“耐火纤维锚固件的选用与配置”,《工业炉》1989年3期

24、“耐火纤维炉衬的节能机理”,《安徽节能》1989年3期

25、“耐火纤维用于轧钢加热炉水冷滑轨绝热技术”,《江苏冶金》1989年4期

26、“耐火纤维炉衬结构的设计”,《钢铁设计》1989年4期

27、“耐火纤维用于轧钢加热炉强化绝热技术”,《钢铁》1990年1期

翻译成日文发表日本《工业加热》

28、“耐火纤维炉衬的维护与修补”,《工业炉》1990年1期

29、“氧化铁皮节能涂料的实验研究”,《安徽节能》,1990年1期

30、“氧化铁皮节能涂料的开发研究”,《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1990年2期

31、“高温辐射涂料的节能机理与开发研究”,《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1990年2期

32、“高炉煤气布袋除尘温度控制与滤布的选择”,《江苏冶金》1990年3期

33、“应用与轧钢加热炉的氧化铁节能涂料”,《冶金节能》1990年5期

34、“粉煤大喷吹是炼铁高炉节能的捷径”,《湖南冶金》1991年3期

35、“耐火纤维节能炉衬的设计”,《节能技术》1991年4期

36、“工程设计中铝箔物理数据的确立”,《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1991年4期

37、“用于热力管道绝热的铝箔多孔材料”,《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1991年4期

38、“钢格板占据工程材料新领域”,《冶金参考》1991年39期

39、“美国纽科尔公司薄板坯连铸系统的运行实践”,《冶金参考》1991年42期

40、“薄板坯连铸是轧钢工艺节能的捷径”,《安徽节能》1992年2期

41、“美国SMP公司特种合金真空冶炼炉的现状与前景”,《冶金参考》1992年6期

三、长篇小说:

1、《第三只眼看老板》西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2、《为女老板打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5月

3、《涨停板跌停板》 群众出版社 2004年1月

4、《征婚》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年1月

5、《亲嘴楼的故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年1月

6、《大老板小老板》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年1月

7、《造就老板的女人》 《小说月报》(原创版)2004年3期

8、《倾斜的天平》 群众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单行本

9、《应聘》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10、《从坡坡屋出来的女人》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

11、《男老板女老板》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8月

12、《有这样几类单身女人》 群众出版社 2005年1月

13、《老板也是人》 群众出版社 2005年1月

14、《跳槽》 作家出版社 2005年1月

15、《圈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16、《娱乐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17、《天眼》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18、《赢家》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29、《通灵人》 《现代世界警察》2006年6~8期连载

20、《大老板是怎样炼成的》 海天出版社 2006年9月

21、《高位出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版

22、《职业经理人手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版

23、《同宗同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24、《高位出局——透资》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25、《上市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

26、《商场官场》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8年4月《现代世界警察》2007年7~12月

27、《深圳河》 现代出版社 2008年9月

28、《寻找巴菲特》(中短篇小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29、《散户》 现代出版社 2009年1月

30、《离婚未遂》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

31、《有罪释放》,《啄木鸟》2009年6、7两期连载

32、《生死华尔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33、《女人的战争》,沈阳出版社,2010年6月

34、《苍商》,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4月

四、中短篇小说:

《再婚》 《芳草》2001年12期

《高位出局》 《芳草》2002年4期

《按揭》 《芳草》2002年6期

《担保》 《人民文学》2003年2期《小说月报》2003年4期转载

《寻找巴非特》 《清明》2003年2期

《涨停板,跌停板》 《人民文学》2003年3期

《夏泊儒的论文》 《特区文学》2003年曾刊

《红包》 《芳草》2003年7期

《都是电话惹的祸》 《芳草》2003年7期

《解套》 《广州文艺》2003年8期《长江日报》2003年8月连载

《一张美女照》 《啄木鸟》2004年1期

《人在江湖》 《广州文艺》2004年2期

《现在进行时》 《啄木鸟》2004年2期

《“钳工”爸爸》 《啄木鸟》2004年6期

《父亲的喜事》 《芳草》2004年7期

《项薇薇和雷军的婚事》 《作品》2005年3期

《凤背上的狗爪印》 《翠苑》2006年2期

《李文就是酷酷》 《北京文学》2006年7期

《事过境迁》 《啄木鸟》2006年12期

《闪会》 《安徽文学》2006年12期

《没大没小》 《芳草》2007年6期

《散户翻身》 《芳草》2007年6期

《还债》 《广州文艺》2009年6期

《房东》 《北京文学》2011年1期

《门》 《长江文艺》2011年6期

电视剧《上海滩》里的人物

丁 力 (dīnɡ lì ),《上海滩》、《新上海滩》等影视作品的登场角色。

他是上海贫民出身,为人重义,恩怨分明。他与许文强成为结义兄弟,后来成为帮会最大头领。尽管与冯程程结婚,但经常处于许文强的阴影之下。

原形人物是:杜月笙(1888~1951),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后改名镛,号月笙,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南杜家宅。四岁以前,母父相继去世,先后由其继母和舅父养育。十四岁到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

行当学徒,日夕与流氓、歹徒为伍,又嗜赌成性,不久被开除,转到潘源盛水果店当店员。后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陈世昌是小东门一带的流氓头子,绰号“套签于福生”,在青帮中属“通”字辈,杜月笙按序排在“悟”字辈。由于陈世昌等人的关系,杜月笙获得机会进入黄金荣公馆。他机灵诡诈,善解人意,很快获得当时法租界华探头目、黑社会头面人物黄金荣的赏识,成为其亲信,由佣差上升为鸦片提运,并负责经营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公兴俱乐部。

因善于纠合同伙,勾结军阀,他成为鸦片提运中最有势力的一个。1925年7月,杜月笙在租界与军阀当局庇护下,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势力日大,成为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的“上海三大亨”之一。同年,担任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兼纳税华人会监察。在上海三大亨中,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比起黄、张来,杜月笙确实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由于他在上海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干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他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杜月笙也做些收买人心的事情。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水,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他有时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形象,出面调解劳资纠纷。他一改传统流氓身着短打、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附庸风雅,广结名流,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是他的座上客。由此,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为蒋介石镇压革命运动充当打手。4月11日晚,他设计骗杀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随后又指使流氓镇压工人纠察队。他因此获得蒋介石的支持。南京政府成立后,他担任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虽是虚衔,但有助于提高社会地位。同年9月,任法租界公董局临时华董顾问,1929年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

1929年,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通过结交金融界徐新六、陈光甫、唐寿民等著名人士,他的银行业务颇为兴旺。

上海杜公馆图1930年起,杜月笙在家乡买地五十亩,大兴土木,起造杜家祠堂,1931年6月8日至10日,举行家祀落成典礼和“奉主入词”典礼。仪仗队有五干人之众,自法租界杜公馆出发,长达数里,巡捕开道,鼓乐震夭。杜祠开酒席三日,每日干桌。包括蒋介石、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上海市长张群等在内的党国要人都送了匾额。排场之大,靡费之巨,极一时之盛。1932年,杜月笙开始组织恒社, 1933年2月25日,举行开幕典礼。杜月笙自任名誉理事长。社名取“如月之恒”的典故,名义上是民间社团,以“进德修业,崇道尚义,互信互助,服务社会,效忠国家”为宗旨,实际上是帮会组织。杜月笙借此广收门徒,向社会各方面伸展势力。恒社初成立时,有一百三十余人,到1937年达五百二十余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上海市社会局。新闻界、电影界等许多方面的人士都参加进来。1934年,杜月笙任地方协会会长。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8月,又发动进攻上海的八一三事变。上海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投入英勇悲壮的抗日斗争中。在全国人民抗日要求推动下,杜月笙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他参与劳军活动,筹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送到抗敌后援会。他弄到一些军中急需的通讯器材、装甲保险车送给抗日将领。他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将从外国进口的一千副防毒面具,赠送给八路军使用。

上海沦陷后,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拉拢,于1937年11月迁居香港。在香港,他利用帮会的关系,继续活动。他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上海党政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情报、策划暗杀汉奸等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上海的门徒协助军统特务刀劈了大汉奸、伪上海市长傅筷庵。1940年他组织人民行动委员会,这是在国民党支持下的中国各帮会的联合机构,杜月笙为主要负责人,由此实际上成为中国帮会之总龙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杜月笙迁居重庆,建立恒社总社,向大后方发展势力。他组织中华贸易信托公司、通济公司等,与沦陷区交换物资,借此中饱私囊。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杜月笙于1945年9月初返回上海、收割旧部,重整旗鼓。这时,由于租界已被收回,国民党势力可以公开活动,帮会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1946年12月,上海参议会选举议长,杜月笙经过多方活动,虽然以最高票当选议长,但因国民党不那么支持他,所以,他当选后马上辞职。此后,他致力于向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闻等各业中发展势力,担任各种各样的董事长、会长、常务董事、校董达六七十个。

1948年,蒋介石为了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派蒋经国到上海实行市值改革,发行金圆券,要求民间将所持法市外币及金银一律兑换成金圆券。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没有完全照办,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六个月的徒刑。经过此事,杜月笙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势已去。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连获大胜,上海解放指日可待。5月1日,杜月笙携家仓惶逃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在香港病逝。

香港tvb九十年代童星

香港tvb九十年代童星。他7岁开始在香港无线电视演出多出戏剧,最出名的就是陀枪师姐系列。

电视剧

1995年:《真情》 - 李子乐1996年:《阖府统请》 - 程加生 (薯仔/Cusson,程尚礼之子)

《廉政行动组》 - 郭世荣 (杨大志表姐的儿子)

1997年:《皇家反千组》 - 江一菊 (童年)

1998年:《陀枪师姐》 - 余家乐 (娥姐的儿子)

1999年:《双面伊人》 - 姚乐天 (童年)

2000年:《陀枪师姐II》- 余家乐 (娥姐的儿子)

《无业楼民》

《梦想成真》

2000年:《男亲女爱》(第11集)- 卢亨利(童年)

2001年:《美丽人生》

2002年:《戆夫成龙》- 欺负阿旺的小孩之一

《无头东宫》- 熙儿 (童年)(凌云之亲生子)

配音

2001年:《魔法阿妈》

北京市纪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组长

丁力,女,196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 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1983年考入广州军校,1988年转业到地方,历任北京市宣武区卫生局宣传部副部长、团委书记,共青团宣武区委副书记、北京市政府研究室财贸处副处长(挂职),共青团宣武区委书记,宣武区委常委、宣武区计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宣武区委宣传部部长、宣武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等职。2011年被中共北京市纪委任命为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纪检组组长(副局级)。

曾主持宣武区“十五”计划、“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制定,先后参与了迎接香港、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2008北京奥运会等大型庆典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主持编辑出版《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宣南文化市民读本》等系列书籍,主持过多项涉及经济、文化、新闻宣传领域课题的研究,并多次荣获市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撰写有大量理论文章和论文,并有多篇在市级刊物中发表。

镇江金钛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力,男,汉族,1964年4月生,总工程师,生物信息硕士,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1年起创立金钛软件公司至今,现任公司董事长。

1991年他便涉足IT行业,从1995年起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专题学术交流,发表文章多篇。自1998年以来,曾先后7次去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参加软件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和考察学习,多次出席由Lucent、微软、IBM等公司及SEI举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对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IT企业的管理有了很深的理解,得到了IT同行专家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与认可。2000 年起加入美国软件工程协会(SEI),参加了四次SEI年会和相关培训。2001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接受美国SEI中有软件之父之称的Watts S.Humphrey的TSP(Team Software Process)的专业培训。

借助多方面国外软件企业发展经验,2001年在江苏省内率先提出软件产品化思路,2003年当选为镇江市五届政协委员,获镇江市劳动模范称号。现任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镇江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镇江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会会员、镇江市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南大镇江校友会副会长、镇江市经纪协会理事等。

1997年以来,先后获得镇江市“科技实业家”、“十佳创业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其本人也多次获得“科技实业家”、“十佳创业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十大杰出青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或称号;现任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镇江市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并当选为镇江市第五届政协委员。“镇江市优秀民营科技工作者”、“镇江市劳动模范”、“发展民营经济先进个人” 、“2001年度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或称号;2004年当选为镇江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

在从事软件研究与开发的九年里,创新地实践了一种全新的软件企业管理模式。从事IT企业经营管理已有十二年的历史,他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较高的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曾策划、主持过多个大型项目软件的研发与推广工作,由他主持的金钛本地网电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获得镇江市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金钛自来水管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带领着金钛公司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奖项,多次获得“镇江市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并培育了一大批精干的技术人员和忠实的用户群。

更为难得的是,他一直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企业的希望,市场是企业的战场。他不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不失时机地将最新科技应用于企业和产品。还将国外考察所学到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带回企业,结合国情找差距,确立了以金钛任务流®目标管理软件为核心的专业化产品研发路线。

在他的领导下,金钛现已具备很强的技术开发实力、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市场渠道,拥有完备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成为全国软件行业中一个很有影响的软件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

镇江日报、京江晚报、江苏科技日报、扬子晚报、江苏科技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过先进事迹,带领金钛公司发展成为镇江地区IT行业规模最大的标杆企业,并在国内率先进行软件产品化的研发与推广,获得初步成功,推出了国内第一个企业级目标管理软件产品,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高科技生态园区—金钛软件园,并成立国家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产业化基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