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奎岭 |
释义 | 有机化学家。1966年出生,河南省永城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000年和2003年分别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和“启明星跟踪”计划,获得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7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工作经历 1990年10月—1992年10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2年11月—1995年11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其中1993年9月—1994年9月 日本龙谷大学理工学部博士后 1995年12月—1998年11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其中1997年9月—1998年9月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UNESCO研究员 199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其中2003年8月-2003年11月 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 学术机构与团体兼职情况 2006—:学报联合编辑室主任 2002—:上海市化学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6—:欧洲有机化学杂志(Eur. J. Org. Chem.)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5—:XV和XVI届国际均相催化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获 奖 200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2005年获Synlett/Synthesis Journal Award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200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 2006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 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一) 2011年获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2011年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 目前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包括组合化学方法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新的手性催化剂负载化方法等,发展手性合成的先进方法学;另外还开展H2、CO、CO2活化有关的催化反应研究,发展清洁的有机合成方法。 自独立工作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Chem. Rev 1篇,J. Am. Chem. Soc. 7篇,Angew. Chem. Int. Ed. 10篇,Chem. Eur. J. 12篇,被他引1100余次;申请发明ɡ?2项,授权6项;在国际和国际双边化学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24次,国内会议做大会和邀请报告7次。 手性自负载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 本研究突破传统思路,运用自负载概念,设计、合成了多种有机-无机手性超分子组装体系,借助中心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以及手性配体提供的手性环境,成功地实现了不对称Ene反应、烯烃衍生物的不对称环氧化以及不对称氢化,实现了手性自负载催化剂的多次回收与再利用。由于这种自负载型催化剂具有制备方法简单且易重复、稳定性好、催化活性中心密度高、结构高度均一及可调,因此可能克服传统负载方法的一些缺点,从而达到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效率、高选择性和反复回收再利用,为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合成的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 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是不对称催化研究中永恒的课题,一方面的原因是没有一种配体或催化剂是通用的,另一方面则因为许多优秀的配体和催化剂都已被专利保护,其工业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发展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仍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此类问题,本小组已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的手性膦、氮类配体,并成功将其应用到了烯烃衍生物的催化不对称氮杂环丙烷化、氢化以及氢甲酰化等一系列反应中。 组合化学方法在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实现催化不对称反应的高效率、高对映选择性,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手性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传统方法合成、评价和筛选手性催化剂通常是一个一个地进行,难于对“配体-金属离子-反应条件-底物”的所有可能组合进行考察,其缺点是效率低。而组合化学作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技术,因其具有简单、快速、高效、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通过将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这一组合化学的核心技术,结合不对称活化等新概念,应用于手性催化剂设计和优化,利用HPLC-CD技术,实现了对手性催化剂库的高效率评价。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