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蝶恋花·别范南伯 |
释义 | 这首词描绘春景,抒写离情。上片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全词抒写离愁别绪,细腻委婉,工巧别致。 作品名称:蝶恋花·别范南伯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西樵语丛》 文学体裁:宋词 作者:杨炎正 词牌:蝶恋花 概况【作品名称】蝶恋花·别范南伯 【创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杨炎正 【作品体裁】词 原文蝶恋花别范南伯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⑴ 刬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⑵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⑶南徐:州名。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市。 词牌【蝶恋花】 原唐教坊曲名,商调曲。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用为词牌始于宋。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 ,⊙●○○▲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 ⊙▲,○○○●○○▲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 後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 作者杨炎正 (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年五十二始登第,为宁县簿。公元1200年(庆元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公元1210年(嘉定三年)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公元1214年(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有《西樵语丛》一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词“纵横排之气,虽不足敌弃疾,而屏绝纤秾,自抒清俊,要非俗艳所可拟”。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称其《蝶恋花》词“婉曲而近沈著,新颖而不穿凿,于词为正宗中之上乘”。 赏析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又因是由词人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词结句俊秀飘逸、悠悠长长,有不尽之意。这种结法与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一样,都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李渔《窥词管见》) 陆氏侍儿有《如梦令·送别》词曰:“日暮马嘶人去,船逐清波东注。后夜最高楼,还肯思量人否?无绪,无绪,生怕黄昏疏雨。”这首小令的意境和这首《蝶恋花》的诗情画意,确乎相近,可对读并可互相发明。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